孫玉玲
【摘 要】多媒體技術是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具有傳統歷史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多媒體技術運用于歷史教學中,有利于激發和強化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有利于發展形象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突破難點,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 歷史教學 學生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5-0124-01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深入發展,多媒體課件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得到廣泛的運用,特別是在輔助歷史教學中表現出很強的優勢。它打破了師生間僅憑語言、教材傳遞信息的局限,多媒體教學不僅在于它的信息傳遞效率高、形象直觀,更在于視聽和接受,使學生由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主動尋求者,從而充分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下面筆者就以八年級歷史改革開放一課為例談多媒體在歷史教學中的優勢。
一 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進行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情境教學就是從教學需要出發,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音樂、圖片、視頻等手段營造或創建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學場景或氛圍。快捷、明了、高效地給學生提供相關的知識信息,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背景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材內容,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完成學習目標。如改革開放一課中對內開放部分,農村改革中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學生對這段歷史不甚了解,我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系列圖片:鳳陽花鼓詞、18個紅手印的生死文書、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1978年的照片。當講授實行包產到戶的生產責任制時,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播放了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借助鮮明的圖片和優美的旋律,引導學生很快進入到情境之中,學生學習興趣高漲,教學效率也得到顯著提高。
二 提高感性認知,拓展形象思維能力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正確處理感性材料,提高感知刺激,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建立豐富的表象系統,為其形象思維奠定基礎。在歷史教學中,學生接觸的可能是表面的歷史片段。在改革開放一課,通過再現18個紅手印的生死文書、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1978年的照片、經濟特區今昔對比圖片,將學生帶進一個形象的世界,對知識的理解會更全面深刻。我們運用聲形兼備的課件傳授知識,這樣使學生接觸的不僅僅是抽象的語言符號,從而全面發展學生的思維。
三 直觀形象,突出重點難點
多媒體課件的優勢在于它能充分、有效地傳達授課者所要傳輸的信息,傳達出授課者無法或難以用語言表達清楚的概念、信息及一些遠離我們生活的事物本相,幫助學生輕松突破學習難點。在講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部分內容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一邊動態演示,一邊講述。深圳、珠海、廈門、汕頭4個經濟特區,把它們圈起來,講述14個沿海城市的位置后又將其連成線,當講述3個經濟開放區后,再以面的形式展示出來。海南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開發區利用彩色圖標加以強調,最后我用一個大箭頭由東向西慢慢推移,表示開放的范圍由沿海延伸到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的開放格局就形象立體地留在學生的腦海里。這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在形象的理解中增強了記憶的效果,輕而易舉地突破了重點難點,提高了學習效率。
四 圖、文、聲并茂,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以口述為主的傳統課堂教學,僅以老師的口語講解來讓學生感受美是達不到預期效果的。其輔助教學手段多以靜態形象為主,形式單一。長此以往,學生變得被動接受、機械記憶。而新課標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體課件恰恰能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多媒體課件根據教學需要將動畫、聲音、文字、圖片等融入教學,從視覺、聽覺等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全方位地投入到歷史學習中,在視中感受形象美,在聽中感受音韻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在講授對外開放部分時,學生通過多媒體直觀地了解經濟特區,感受特區的今昔變化,同時采用多媒體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并配有幾張經濟特區今昔對比圖,給學生帶來聽覺和視覺方面的享受。當講到改革開放的影響和作用時,通過播放改革開放30年回顧視頻,讓學生自己來感受,利用事實說話。教學中通過向學生進行情景展示,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課件可以創造圖文并茂、動靜結合、聲情融匯的教學環境,為課堂教學節省時間,提高學生的認知效果,擴大學生視野,激發學生情感,培養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成功的多媒體教學應有利于學生展開聯想,將難以理解的事件或現象讓學生直觀感受,將靜態、抽象的事物變得動態、直觀,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還能給學生留有思考和交流的機會,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探究者,最終達到自覺學習、主動探究。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課件將在優化歷史教學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