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新艷 王珍
【摘 要】通過加強文化教學和提高跨文化交際素質塑造新時期軍事人才是軍隊院校適應我軍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對外交往格局的需要,更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民族文化,有效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并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要求。本文詳細闡述了我校英語特長班的文化教學實踐。
【關鍵詞】英語特長班 文化 文化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5-0075-02
文化是一個富有內涵和深度的詞匯,沒有人會否認文化在國際關系和對外政策中的重要作用。根據清華大學邢悅的研究,文化主要通過三種方式在對外政策中發揮作用,即影響決策者對國家利益的判斷、影響國家實力的構成以及影響對外決策系統。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這一矛盾最終在20世紀形成了,而當今世界的沖突也已越來越多地通過經濟和文化沖突表現出來。在美國哈佛大學的塞繆爾·亨廷頓看來,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現出多種復雜趨勢。根據約瑟夫·奈提出的“軟權力”理論范式,文化擴張和文化權力構成了當今國際關系上主權斗爭的新領域,所以出現了為鞏固自身的國際地位和維護自身的國家利益而爭奪“文化霸權”的新戰略。
我們加強跨文化交際一方面是以動態開放的心態與世界其他民族交流、融合、互滲和互補,不斷突破民族文化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融入文化全球化中。另一方面以他者文化為參照更深地了解自身及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性,通過吸收借鑒外來文化之精髓,完善自我。再者,以跨文化交際素質的提高為途徑抵御外來不良文化的沖擊,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文化,有效維護國家的核心利益,并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近年來我軍對外交往日益擴大,對外交往的對象、領域和深度不斷拓展,已逐漸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交往格局。隨著軍校教育由學歷教育為主向任職教育為主的轉變,培養和提高軍校學員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新型軍事人才的需要,也是推動我軍對外交流、提高我軍核心競爭力的要求。
在本文中,作者分析了我校大學英語特長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了相應的教學模式。
一 現狀分析
1.教學對象分析
我校大學英語課程自2005年以來一直實行分級教學,通過筆試和口試對新生進行分級分班針對性教學。從2013年起我們開始了新一輪的大學英語綜合教學改革,在堅持培養學員語言綜合能力的基礎上,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向以網絡環境自主學習為中心轉變,教學內容向軍事靠攏、向專業靠攏。目前,經過一學期的學習,2013級英語特長班的學員(90名學員分三個教學班)已全部通過了四級考試,語言知識的掌握已具有一定的基礎,但從應用層面講,語用—語言失誤(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語用失誤(socio-pragmatic failure)比較突出。結合我們的改革原則,在學員英語能力的培養上,我們就更注重于應用能力和實戰能力的發展,相對于語言,文化教學和學員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就成為特長班大學英語教學后四級階段的課堂教學重點。
2.教學環境分析
作為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我校一直以來特別注重校園網大學英語資料庫的建設,結合課程模式的設計把自主開發和積極引進相結合,創設教學情境,實現資源共享,成為學生協作學習、自主探索的平臺和工具。
二 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1)統一“輸出是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這一認識,充分重視學生跨文化交際中口語和書面語的輸出,將其作為本階段的主要評估內容。(2)通過可理解性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認知資源以完成跨文化交際中對語言形式和語言意義的注意,為輸入(input)向吸收(in-take)的轉化提供保障。(3)以任務教學為依托,以可理解性輸出(comprehensible output)為主要課堂活動,以輸出促習得,幫助學員通過輸出試用、檢驗、擴展自己的已有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流利程度和準確性。(4)強化學員英漢對比意識,借鑒英漢對比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加強英漢語言之間、文化之間的對比分析。(5)促進師生、生生間的互動和反饋,在意義協商、合作互動中執行教學任務。(6)豐富校園網自主學習平臺的內容,更新學生對英語國家社會狀況、歷史地理、文化教育、價值觀念等最新文化知識的了解,增強學生感性認識,了解目的語社團文化知識。
三 教學實施
1.可理解性輸入的保障
詞語和話語是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認知資源,也是文化對語言產生影響和制約的兩個主要方面,其中詞語包括詞和詞組(短語、習語、成語),而話語則包括一個句子、一段對話和一個語篇。
在為學員提供的可理解性輸入語料中,既包括軍事英語視聽說資料、美國空軍建制、武器裝備及全球公域、賽博空間等與軍事題材相關的資料,同時也兼顧通用文化知識的輸入。有效轉化教材使其成為學生了解、討論文化背景知識的素材,通過參與就課文內容所進行的文化主題延伸討論、雙語文化報告及用summary(做總結)和discussion(討論)等方式對所學課文進行語篇重建等活動,加強學生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的積累,提供保障來克服因詞語或結構的語用意義了解不足引起的語用—語言失誤。
2.可理解性輸出的實踐
設置具體的文化交流與軍事交流任務,將課堂變為實踐以文化與軍事交際為主題的可理解性輸出的實戰場。作為一個不斷積累、不斷實踐的過程,我們堅持文化教學的實施與學生熟悉的訓練生活相結合,在寬松的語言環境中完成“角色表演”和模擬“國際學員周”、聯合軍演、執行聯合國維和任務等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交流實踐,使學員在熟悉軍事專業用語的同時,內化英漢語語言在詞語的文化內涵、句法特征及話語組織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增強文化意識(cultural awareness),注重語言形式和跨文化交際中的禮儀和中外文化的差異,縮小文化誤解(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力求克服因文化背景差異認識的不足而導致的社交—語用失誤。在交際實踐中,注重互助合作的同時鼓勵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個性發展。
3.課堂教學與網絡自主學習相結合的任務型教學模式
教師作為任務的設計者在課前將學習任務分配給學生,要求小組借助網絡自主學習平臺合作完成相應任務。課堂上,通過匯報展示任務的完成情況,教師要組織進行師生間、生生間的講評,并作為平時成績進行量化記錄。同時定期按主題以師生講座等有效形式檢驗學生對所補充的文化材料的了解和認識,增強學生的文化敏感性,激發和保持其了解和探索其他民族文化的興趣和動力。
四 結束語
語言、文化、社會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英語教育作為跨文化教育中的一環,應將文化教學貫穿于始終,不僅教授學生語言知識,更要注重學生順利地完成其所包含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在內的文化背景知識學習。同時,加大學生的交際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克服語用失誤、內化交際規則、提高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2~5
[2]S.P.亨廷頓、張林宏.文明的沖突[J].國外社會科學,1993(10):5~27
[3]蔣祤遐、趙霞.語用失誤與文化教學[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34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