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輝
摘 要:本文主要以K35+867.2下穿侯西鐵路立交橋工程為例,對下穿鐵路立交橋頂進涵的施工方案進行以下具體分析。
關鍵詞:下穿鐵路立交橋;頂進涵施工;方案
1.工程概況
本框架橋為立交而設,由北向南頂進。韋羅高速公路下穿既有侯西鐵路,鐵路里程為K220+835,公路里程樁號為K35+867.2,橋位部分處于既有侯西鐵路直線段,部分處于緩和曲線段,線路縱坡為11.5‰的下坡道。侯西鐵路為低路塹,路塹深度約1.5m。本框架橋與既有侯西鐵路呈84°交角,結構形式為2-13m箱型涵,正交寬度為1+13+1+13+1=29m,斜寬29.16m;正交長度10m,斜長10.06m。路線縱斷面設計標高與候西鐵路軌底標高的縱向高差為11.2m,箱涵凈高8m,為左右整節頂進,頂進行程25.9m,最大頂力3259.6t。頂進框架橋設計采用4孔D型16m施工便梁、挖孔樁基礎對既有線進行加固后架空頂進。
2.工程條件概述
2.1場地自然條件
擬建場地位于黃土臺塬地貌,地形平坦,地勢開闊,地面高程480~484m,地表物質為第四系晚更新統風積黃土。工點范圍內特殊巖土主要為上更新統黃土,為非自重Ⅰ級濕陷性黃土,自重濕陷性黃土分部深度4.0m。地下水類型屬于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潛水,鉆探深度內未見地下水。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鐵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GB50111-2006 2009年版)的有關規定,結合本段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及工程設置的實際情況,本工點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5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采用0.40s。相當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
2.2運輸條件及建筑材料
本框架橋緊鄰大荔縣道X311,公路可通往國道108和大荔縣縣城,運輸條件極為便利,運力充足,材料運輸以汽車為主。其所用碎石、砂子地材分別來源于蒲城縣和西安市臨潼區新豐鎮,鋼材、水泥為甲供材料,可方便運抵我標段拌合站、鋼筋加工場及本框架橋施工現場。
3.頂進施工方案分析
3.1千斤頂頂點布置
框架橋底板三角頂塊長29m,按照20臺千斤頂平均布置,間距1.45m。
3.2頂進設備安裝及調試
根據對箱橋產生扭矩的計算,合理科學的布置頂鎬,頂鎬按頂鎬額定頂力的120%配置頂鎬數量,安裝好全部液壓系統,包括頂鎬、油泵、油箱、管路以及配套輔助設備后,進行檢查調試,使其運轉正常,以滿足頂進需要。頂鐵、千斤頂應使其軸線與頂進作業方向一致,且與后背梁垂直,頂進中頂鐵上方不得站人,頂進中隨時觀察設備狀況。頂進控制臺、油泵等其它設備,設在不影響出土及更換頂鐵的安全穩固的地方。頂鐵長度分別為10cm、20cm、50cm、100cm,頂柱長度分別為2m、4m;另外,需備厚20mm、10mm、5mm鋼板等,以備填塞縫隙時使用。
3.3挖土與運土
由于在既有線下進行施工,為了確保既有線行車的安全,工程在頂進時使用挖掘機機械和人工配合進行挖土,使用汽車進行運土。工作面上布置挖土作業20人,裝載機兩臺。具體操作為:根據土質的情況,每次進尺要在50cm 左右,不得超挖,按照千斤頂的頂程大小來進行挖掘工作,使刃腳切入土內,其切入的深度不小于10cm,可以確保開挖土的穩定;挖土的時候要掌握土坡平整,保持和刃腳的坡度一致,不得出現逆坡。
3.4橫抬梁支點體系裝換
頂進到支撐樁位置時,兩束橫抬梁用千斤頂同時頂起,橫抬梁梁底離開支撐樁的樁頂約1cm,確保橫抬梁襯墊能順利安放;在框架橋頂、橫抬梁位置下襯墊GYZF4支座(橡膠滑動支座),滑動面向上。此時橫抬梁一端支承在框架頂上,另一端在框架橋頂板的支點上,繼續前頂。之后,橫抬梁一端支撐在框架橋頂板上,另一端一直保持在支撐樁L型鋼筋混凝土頂梁上。當列車通過時用墊木打緊,頂進時松開。
3.5頂進階段
啟動千斤頂推動框架前進,邊頂邊挖,待頂完一個頂程后,即安施頂鎬下次開頂,如此反復直到框架就位。頂進作業應連續不間斷進行,挖土、出土、更換頂鐵(柱)、頂進循環往復操作。頂進挖土方量大,框構內的凈空、寬度允許使用反鏟式挖掘機挖裝,自卸汽車運棄。每次進尺時不大于50厘米,機械挖裝過程中配以人工修整清理角隅處土方。當前方框架口處挖土完成一個頂程后,即開動高壓油泵,使千斤頂產生頂力,通過傳力設備使框構前進。然后千斤頂復位,在空檔處增加或更換頂鐵以待下次開鎬,如此循環往復至就位。最后在頂進階段,由專職線路工負責檢查墊木的狀況,發現有松動情況時立即打緊。檢驗要求如下所示:
框構頂進后允許偏差和檢驗方法
序號 項目 允許偏差(mm) 檢驗方法
1 中線 100 測量檢查不少于2處
2 高程 +30、-100 測量檢查不少于4處
3.6線路架空設施的拆除
框架橋頂進就位后,立即回填道碴至橫梁底,然后按“隔六抽一”的方法拆除橫梁。每拆除一組橫梁必須對線路進行上碴整道,在拆除橫梁的同時更換Ⅲ型橋枕木,更換一級道砟。其中,拆除架空設施的順序是:回填道碴→拆除D型便梁橫梁、更換Ⅲ型橋枕木一級道砟→拆除D型便梁縱梁→拆除橫抬梁→安裝護輪軌及梭頭→恢復線路→養護維修→完工驗收交接線路。
4.頂進施工時注意事項
4.1“扎頭”偏差防止措施
框架橋底板前端設置5%的船頭坡,長度1.0m。為增強框構前端地基的抗壓力,可對軟弱土層進行換填(如換填碎石夯實厚度150毫米)或填塞砼塊;并及時清理框構內堆土,減少框構前端重量,使框構產生升坡趨勢。
4.2“抬頭”偏差防止措施
在刃腳處適當超挖,即增加低頭力矩,也可將底板底面以下1-2厘米超挖。當框構進行到開始超挖點附近時,框構高程逐漸發生變化,但應注意超挖長度不得超過框構前端長度。
4.3左右偏差的防止措施
在滑板上框構兩側每隔3m設置導向墩,防止頂進過程中框構發生偏差。根據頂部軸線觀測結果及框構主體雙側進尺的情況,發現左右偏差后可采用如下措施進行糾正:通過控制單側挖土改變兩側阻力,使頂進方向的前端兩側出現偏轉力矩,達到糾偏目的;通過改變框構主體兩側進力,即在后部形成偏轉力矩達到糾偏目的。
4.4防止線路橫移措施
預制立交頂板時預埋拉環,立交頂進過程中可通過拉環用導鏈與加固系統聯系在一起。隨著頂進拉緊倒鏈,框架橋外部分設地錨,拉緊線路,控制線路橫向移位。
4.5架空線路落架及線路養護、移交
框架涵頂進施工結束后,立即修建出入口蓋板箱梁及擋土墻施工,并盡快恢復線路,解除慢行。線路恢復工作從填墻身與路基之間的空隙開始,用道碴分層回填、分層夯實。之后利用封鎖時間拆除線路加固構件,逐漸恢復原有軌道,并用道碴將鋼軌提高10cm;同時利用行車將道碴夯實,多次提高壓平,隨即補充道碴并搗固,直到其不再下沉并達到要求高度為止。最后在施工全部完成后,對線路進行移交。其中,嚴格按照以下容許偏差管理值進行檢修。
軌道靜態幾何尺寸容許偏差管理值:
序號 速度S
(Km/h) 軌距
(mm) 水平
(mm) 高低
(mm) 軌向
(mm) 三角坑
(mm)
1 V≥160 +4,-2 5 5 4 4
2 160≥V>120 +6,-4 6 6 6 6
3 120≥V>45 +7,-4 6 6 6 6
4 45≥V +9,-4 10 10 10 9
當監測值超出以上數值,現場立即對線路進行整修。
結束語
近幾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的范圍在不斷地擴張,使得處于城郊的鐵路和城市的道路建設相交匯。為了安全和美觀,在城市道路的建設中下穿鐵路逐漸增多。鐵路具有不能中斷通行的特點,這對設計、施工和監理等單位提出了新的要求。筆者希望通過探討本案例的施工方案,能夠使廣大建設者更加熟悉下穿鐵路頂進涵的施工,為城市建設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西安鐵路局營業線施工安全管理實施細則》西鐵辦(2009)16
[2] 《陜西省韋羅高速公路下穿侯西鐵路立交橋工程K220+835 2-13.0m框架橋》施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