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輝
數學是所有學科中的基礎學科,關系到學生思維能力的拓展,為了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教師應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下是本文對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的幾點探索研究。
一、設置分層次教學目標
設置教學目標是教學的第一步,它決定了教學的方向,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所以,教學目標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對教學質量至關重要。在設置教學目標的時候,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學習特點,了解各個層次學生的實際需求,堅持設計科學的教學目標,使教學目標分層,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實際需求,促進學生共同進步與發展。例如,在學習“勾股定理”這節課的時候,我們可以將技能與知識目標分成基礎性目標、提高性目標、發展性目標這三個部分,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實際需求。基礎性目標是掌握勾股定理的概念,把握證明思路,能夠利用勾股定理在已知三角形兩條邊的前提下求出三角形的第三條邊的長度;發展性目標是能夠運用勾股定理來求證,進行簡單證明;提高性目標是能夠運用多種方法來求證勾股定理的合理性和準確性。這樣一來,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和學習目標,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實際需求,為教學過程操作和實踐提供導航作用,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
數學教學過程紛繁復雜,不能采用一種模式一教到底。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的多變性,以及學生主體的多樣性,決定了教學模式不能是單一或普遍適用的。這就是所謂的“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的思想理念。例如,在教學“圓的有關性質”時,教師可以采用“情境創設”“探究學習”“歸納總結”等多種教學模式,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具體做法如下:(1)先播放我國古代人民使用馬車的視頻片段,讓學生觀察馬車車輪的形狀,然后提問:“為什么人們要把車輪做成圓形的呢?”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這種教學情境導入法,不但有助于激發學生興趣,而且為學習新課程奠定了基礎;(2)完整演示畫圓的過程,引導學生思考“圓”的定義;(3)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圓到底有哪些性質?通過觀察和探究學生得出結論:“圓是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點的集合”“圓的內部可以看作到圓心的距離小于半徑的點的集合”“圓的外部可以看作到圓心的距離大于半徑的點的集合”。由此可見,通過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模式,不但豐富了課堂教學結構,而且活躍了課堂氛圍,從不同角度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總之,作為數學老師在教學中提高教學有效性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需要老師在教學中多探索、勤實踐,只有這樣才能探尋出更加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