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彩紅
新課改以來,為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許多學校和老師把構建歷史高效課堂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我們今天無論采用哪種教學模式,如杜郎口模式、導學案模式或洋思模式等,都是為了課堂上的高效。但是不是說我學習了這種模式,我們的歷史課堂就一定能“高效“了,真正制約課堂高效的因素有很多,我主要從教師這個方面來說明。
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我們要想使學生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真正地“動”起來,就必須轉變教師的角色,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農村的學生,大多數因為成長環境封閉而不夠自信,導致課堂上回答問題的學生很少。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為本,兼顧優秀生、中等生和后進生,甚至要特別鼓勵后進生,幫助他們找回自信,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讓歷史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情趣和智慧。教師的角色也應該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提高自身的教學和人格修養,以完美的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從而激起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
二、要有充分的課前準備
一堂精彩無暇的課必須要有充分的課前準備。要想提高課堂效率,就必須抓住課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那么,在農村的歷史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做好課前準備呢?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學生的知識面相對于城市學生的知識面來說要窄得多,他們學習知識的主要來源是課本,如何讓課本發揮它的最大作用就是農村歷史教師備課的最大任務。
三、提高學生對歷史這門課的興趣,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農村中學學生對于歷史知識了解得太少,基本上都是來自于課本上的條條框框,而且歷史對于他們來說是可有可無的副科。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對老師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的思維總處于活躍狀態呢?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進行課堂調控,設計適當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牽引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在授課過程中適當地加進一些歷史故事和短片,還可以把歷史知識和現實政治聯系在一起,使課堂上的歷史變得有血有肉,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徹底改變教師“滿堂灌”,教師講,學生聽,把知識強行“塞入”學生大腦的傳統教學模式和觀念。教師要由“演講者”轉變為“編劇”和“導演”,要像導演給演員說戲那樣,創造一種能使學生真正處在當時歷史情景中感受歷史的氛圍,使其自覺、積極地學習知識和思考問題。
總之,歷史課堂是否高效,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在加深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不斷地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和課堂教學模式。“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只有在不斷的學習中,才會帶給學生精彩的、高效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