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華 董立坤 呂海民 康凱麗
摘要 [目的]了解武漢地區月季黑斑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效果。[方法]對武漢地區月季黑斑病的發生規律及主要影響因子進行了調查,并研究了50%嘧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嘧菌酯水分散粒劑3種殺菌劑對該病的防治效果。[結果]圃地病殘體是該病的初侵染來源,氣溫、降雨量及降雨次數與該病的發生程度密切相關。3種殺菌劑在該病發生流行時對其均有不同的防治效果,其中50%嘧菌酯水分散粒劑稀釋800倍效果最好,達到64.5%,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稀釋1 500倍的防效達到63.1%,且藥后對月季安全,在發病前施藥效果更好。[結論]試驗結果為月季生產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 月季黑斑病;發生規律;防治效果;武漢
中圖分類號 S436.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03-123-02
The Occurrence Regularity in Wuhan Area and Field Efficacy of Rose Black Spot
WANG Zhihua, DONG Likun*, LV Haimin et al
(Wuhan Institute of Landscape and Gardening, Wuhan, Hubei 430081)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understand occurrence regularity and control effect of rose black spot. [Method] The occurrence regularity of rose black spot and influence factors in Wuhan area were investigated. Control effects of three fungicides against rose black spot were studied. [Result] The wreck of diseased plant in the nursery was initial infestation source of rose black spot. The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were main factors closely related to this disease. The three kinds of fungicides were effective to control this disease and safe to the rose.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50% Azoxystrobin WDG whose effective dose was 200 mg/kg reached 64.5%, and that of 75% Chlorothalonil WP (1 500 times dilution) reached 63.1%. [Conclusion] The results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duction of rose.
Key words ?Rose black spot; Occurrence regularity; Control efficacy; Wuhan
基金項目 湖北省武漢市園林局科研項目[武園(2011)67號]。
作者簡介 王志華(1987- ),女,河南新鄉人,工程師,碩士,從事園林植物病蟲害研究。*通訊作者,高級工程師,碩士,從事園林植物病蟲害研究。
收稿日期 20141203
月季黑斑病,為世界性月季病害,是國內月季品種上發生普遍的重要病害[1]。該病以危害葉片為主,其次是葉柄、葉梢、幼嫩枝和花梗。武漢地區該病可從4月份持續危害到11月份,使月季秋季開花遭到毀滅性打擊,并嚴重削弱其長勢,造成嚴重經濟損失。該病除危害月季外,還危害玫瑰、薔薇、黃刺玫等。目前生產上常選用百菌清、多菌靈、代森銨等藥劑進行防治,用藥量大,施藥次數多[2]。嘧菌酯和戊唑醇單劑已廣泛應用于蔬菜、果樹、花卉等植物病害防治上,防效突出[3-5],在防治菊花白粉病上也有報道[6]。鑒于此,筆者于2013年對武漢地區月季黑斑病的發生規律開展了調查,并研究了嘧菌酯·戊唑醇50%水分散粒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嘧菌酯水分散粒劑對該病害的田間防治效果,旨在為月季生產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試藥劑。
50%嘧菌酯·戊唑醇WDG,陜西標正作物科學有限公司產品;75%百菌清WP,廣東中訊農科股份有限公司產品;50%嘧菌酯WDG,北京錦和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產品。
1.1.2 供試作物。以觀賞月季為供試作物。試驗在湖北省武漢市園林科學研究所月季資源圃進行,所選月季為盆栽,盆徑為18 cm,每盆1株,土壤為壤土,肥力中等,排灌方便,肥水管理基本一致。
1.2 方法
1.2.1 發病規律調查。
在2013年分別對湖北省武漢市園林科學研究所月季資源圃、武漢市東湖路、漢口江灘等地點栽植的月季進行定點、定時調查。觀察并記錄該病的在田間的消長情況,以及氣象因子、病殘體等對該病發生發展的影響等,根據調查分級標準統計病害發生程度。病害分級標準:
0級,無病; 1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5%;3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6%~25%;
5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26%~50%;7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51~75%;9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75%以上。
病情指數全面考慮發病率與嚴重度兩者的綜合指標。以葉片為單位。當嚴重度用分組代表值表示時,病情指數計算公式為:
病情指數=(各級病葉數×各級代表值)調查總葉數×9×100
1.2.2 田間藥效試驗。
1.2.2.1 試驗設計與施藥方法。試驗設10個處理(表1),4次重復,共40個小區,每小區3盆月季,試驗小區隨機區組排列。采用工農16型背負式電動噴霧器按常規噴霧法噴藥。發病初期(9月22日)進行第1次施藥,9月26日進行第2次施藥,10月8日進行第3次施藥。
1.2.2.2 調查方法。試驗共調查2次,
第1次施藥前調查病情基數,末次施藥后第4天(10月12日)進行最后一次調查,每小區隨機選取上、中、下共計25片葉片進行調查,記錄調查總葉數、各級病葉數。
1.2.2.3 防效計算方法。
病害分級標準及病情指數參照“1.2.1”。用最小顯著差(LSD)法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防治效果(%)=(1-藥劑處理區噴藥后病情指數)/空白對照區藥后病情指數)×100
表1 試驗處理設置
供試藥劑施藥劑量
(稀釋倍數)有效成分量
mg/kg
50%嘧菌酯·戊3 000100.0
唑醇WDG4 000125.0
5 000166.7
50%嘧菌酯WDG800200.0
1 000250.0
1 750438.0
75%百菌清WP500
1 000
1 500
空白對照--
2 結果與分析
2.1 月季黑斑病在武漢地區的發病規律
2.1.1 月季黑斑病在武漢地區的消長情況。
月季黑斑病在武漢的發病歷期為4~11月份,并且表現為春季大發生、秋季小發生的發病特點。4月份開始表現出癥狀,5月達到發病最高峰。7~8月份該病的危害減輕,9~10月份發病又有所加重。
2.1.2 病殘體與發病關系。
2013年對漢口江灘的月季開展了病殘體對發病影響的觀察,通過對比發現,冬季的殞病落葉是月季黑斑病春季發病的初侵染源,植株下部葉片最先感病,后期病斑逐漸向上面的葉片蔓延。且新葉的發病程度與落葉量關系密切,病害以地表落葉為中心向四周擴散傳播,說明病殘體是重要的初侵染源。另外,植株上生長的感病葉片也可在月季生長季節成為該病再侵染的侵染源。
2.1.3 溫度與發病關系。通過對比溫度和月季發病的變化可知,月季黑斑病發病適宜溫度范圍為20~30 ℃,最適溫度為25 ℃左右。在武漢地區該病菌4月份開始對柔嫩的新葉進行初侵染,此時平均溫度為20 ℃左右,為病原菌萌發侵染的溫度,5月份平均溫度上升至25 ℃左右,為月季黑斑病發病的最適溫度,因此該病的危害也達到高峰。7~8月份的高溫抑制了黑斑病的發展,9~10月份溫度有所下降,月季黑斑病的危害又有所上升。
2.1.4 降雨與發病關系。
月季黑斑病除了受溫度影響外,主要還與降雨有重要的關系。在武漢地區的梅雨季節該病菌的侵染發展最快,且危害也最重。通過觀察發現,每次降雨之后感病的葉片數會迅速增加,且呈現出自下向上侵染葉片的趨勢。在7~8月份武漢的氣候呈現高溫高濕的特點,此時雖然濕度適合該病的發生,但高溫又抑制了病原菌的生長。由此可見,溫度對該病的影響更顯著,在溫度適合的范圍內降雨量又成為發病的重要促進因子。
2.2 幾種藥劑對月季黑斑病的田間防治效果
2.2.1 安全性。3種殺菌劑在試驗劑量、施藥時間和方法上,對月季生長無明顯影響,且未見供試藥劑對其他非靶標生物有影響。
2.2.2 防治效果。從表2可知,試驗選取的3種殺菌劑對月季黑斑病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且每種殺菌劑的防效與用量基本呈正相關,以50%嘧菌酯WDG稀釋800倍效果最好,達到64.5%,75%百菌清WP稀釋1 500倍次之,防效達到63.1%,50%嘧菌酯·戊唑醇WDG稀釋3 000倍的防效為47.8%。經LSD測驗,50%嘧菌酯·戊唑醇WDG 3個處理的防效差異不顯著;50%嘧菌酯WDG稀釋 1 000倍與1 750倍防效差異不顯著,50%嘧菌酯WDG稀釋800倍與1 000倍、1 750倍2個處理之間差異顯著;75%百菌清WP稀釋500倍與75%百菌清WP稀釋1 000倍之間差異顯著,75%百菌清WP稀釋1 000倍與75%百菌清WP稀釋1 500倍之間差異顯著,75%百菌清WP稀釋500倍與1 500倍之間差異不顯著。
3 結論與討論
觀察結果表明,月季黑斑病在武漢地區的發病歷期為4~11月份,并且表現為春季大發生、秋季小發生的發病特點。地表的殞病落葉等病殘體是重要的初侵染來源,春季梅雨季節的溫濕度最適合該病的發生發展,此時該病對月季葉片的危害也最嚴重。因此,在武漢地區月季黑斑病的防治策略應重點考慮清除地表的落葉等病殘體,并且要抓好4月份的最佳防治適期。
藥效試驗結果表明,3種殺菌劑防治月季黑斑病,在發生流行時,50%嘧菌酯水分散粒劑稀釋800倍防治效果最好,達到64.5%,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稀釋1 500倍次之,達到63.1%,50%嘧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劑稀釋3 000倍防效僅47.8%,不夠理想,可能是由于稀釋倍數過大,造成防效減弱,因此,建議日后降低稀釋倍數,在發病初期5~7 d內連續噴施,葉背葉面枝條全株噴霧,注意噴霧均勻,從而有效提高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
徐明慧,林紹光.月季黑斑病的發生、流行及防治試驗[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1988(2):133-136.
[2] 徐承志,徐東生.農藥防治月季黑斑病試驗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6):35-37.
[3] 曲健祿,李曉軍,張勇,等.戊唑醇對蘋果斑點落葉病菌及輪紋病菌的毒力和藥效評價[J].農藥學學報,2007,9(2):149-152.
[4] 董濤海,祝劍波,應海明. 苯甲·嘧菌酯不同藥量對早稻紋枯病控制作用初探[J].農藥科學與管理,2013,34(5):58-60.
[5] 王志東,吳常君,朱錫德.75%嘧菌酯·戊唑醇WG防治水稻紋枯病效果及應用技術[J].上海農業科學, 2012(2):124-130.
[6] 秦韌,邱小燕,梁銀萍,等.250 g/L嘧菌酯懸浮劑防治菊花白粉病田間藥效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24):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