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明華 李昂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其中的利弊,并通過搜集和閱讀相關資料,從中總結出適當的解決之道,希望能夠對歷史城鎮的保護提供幫助。
【關鍵詞】歷史城鎮;保護;問題;經濟利益;旅游開發
引文:中國的歷史文化城鎮,具有悠久的歷史,并以它獨特的風格和對人文文化的傳承,保有極高的藝術成就和科學價值。但經歷了時間的洗禮,在人為和自然力的破壞下,歷史城鎮遭受了嚴重的損害。保護歷史文化城鎮對傳承、延續和發展歷史文化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作為先人為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保護好這些遺產是我們的職責。
1、現有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歷史城鎮的保護已經引起了我們的重視,但是在城鎮保護的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然出現了許多問題。
1.1 中國建筑遺產保護的法制建設不足。
由于我國建筑遺產保護起步較晚、經驗不足,國內缺乏相關的制度和法律,我們仍處在摸索的過程中,這就導致現行工作的保護力度仍然不夠,保護規劃控制的有效性可操作性亟待提高。
1.2 “遺產觀”淡薄和公眾參與的缺乏。
歷史城鎮保護無法引起公眾的重視,形成不了正確的“遺產觀”,因而無法形成大眾參與的局面。最著名的例子是梁思成故居拆除,我們惋惜的不僅僅是它帶有的名人烙印,更看重的是“建筑的精神、文化和社會價值,而絕不能單純考慮建筑質量和藝術價值。”
1.3 保護方法不得當,造成“保護性破壞”[2]。
由于體制和機制的不夠完善等原因,諸如人造景點、“假古董”開發、文物翻新等現象隨處可見,無一例外皆是以“重塑、再現**時代面貌”的名義制造出的保護性破壞現象。
1.4 保護與民生、經濟脫節。
單純的保護不能為當地居民帶來實際的民生、經濟利益,無法調動大眾的積極性,使得保護與居民生活、公眾參與間的關系不容樂觀。
2、歷史城鎮保護與旅游開發的關系
不難看出,要解決以上問題,我們除了要加強意識和完善制度,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一個有效的途徑來解決人與歷史城鎮的關系,這就要使城鎮保護與經濟利益協調發展。
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向往一個脫離繁瑣城市生活的世外桃源,我們在對待歷史城鎮時,將人們的渴求與城鎮保護結合為一體無疑是最好的方法。這在實際應用中,就是在合理保護歷史城鎮的前提下開發旅游產業。
2.1 通過旅游增強文化自豪感
旅游的開展在向游人展示歷史城鎮面貌的同時,也是當地人認識本地特色的機會。通過外人對當地的一草一木的重視,可以引發當地人的自豪感,從而更積極和主動的挖掘文化內涵,從根本上解決缺乏公眾參與的問題。
2.2 通過旅游活動傳承歷史城鎮的文化
在旅游開發中,將旅游項目開展與地方建筑文化相結合,不僅能夠擴大當地建筑文化的影響力,更好的保存建筑文化傳統,另一方面,還能為保護歷史文化城鎮提供適當的物質支持。兩者相輔相成,在互相促進中共同發展。
2.3 城鎮保護與旅游開發并行不悖
要做到保護與發展同時進行,就要理解保護與保留的關系。保護是指在努力維系城鎮原有空間格局、風俗習慣、文化特征、社會特征的基礎上,通過在開發前期和后期對當地居民經濟上的平衡來實現的一種對待城鎮開發的方法。而保留指對各鎮的開發僅從形態學和經濟學的角度進行設計,將缺乏精神個性的空殼維護下來的方法[3]。我們要做的并不是盲目的保留歷史,而是在保留與發展中取得平衡。
3、歷史城鎮的保護與旅游開發要平衡發展
保護與開發再利用的關系,往往像矛與盾的關系,若無法平衡那么得到的會是其中一方面的犧牲。
很多地方的開發過于急功近利,僅僅保存下建筑磚瓦,但是凝結在建筑中的文化氣息,以及他們所構成的具有當地特色的場所精神已經完全體現不出。這其實是對空間的破壞。“空間對風貌是更本源的東西,作為建筑上一級別而存在”[4]保護歷史文化城鎮,除了保存建筑這一元素,更重要的是對其空間、風貌的保護。
相反,過度的保護甚至保留,又會將歷史遺產固封在特定的框架內,失去了保護的價值與意義。在歷史城鎮的保護中,常出現對單純的一棟建筑或一段街道原樣保留,使得其與城市不和諧。或者為了突出建筑或歷史遺存的時代特色,盲目地進行修葺與還原,使其失去了原真性,這是與保護的目的相違背的。
4、國內外典型歷史城鎮保護差異
做到保護與開發的平衡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們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其中的差異。
宏村是我國現存較完整的古村之一,其街道風格、古建筑及供水系統完備的民居都都是獨特的文化遺存。然而這些隨著旅游開發的深入,使得寧靜的村落消失了。有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成為了賺錢的機器,整個村莊充滿了商業氣息。
而位于韓國安東市的河回村卻是輕松、愉快和安靜的,古樸的街道和木建筑沒有被刺眼的商業招牌遮蓋而露出諂媚的氛圍,更多的展示的是歷史的滄桑和文化的氣息。將歷史上古色古香的文化遺存完整地保留下來。
兩者差異明顯的原因在于兩地對如何處理遺產保護和旅游開發的關系時,考慮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宏村過于考慮經濟利益,造成村落氛圍的流逝,而河回村則從遺產保護的角度充分進行了考慮,旅游開發始終服務于傳播古村落的歷史文化價值,這是對歷史遺產的有效利用與保護。
5、解決之道與借鑒
5.1 以古村落的人文資源保護為核心
城鎮保護與旅游開發既相輔相成,又存在一定的矛盾。歷史城鎮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我們一定要把保護放在第一位,這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在此前提下才能適當的的發展旅游產業。
5.2 尋求最優途徑
旅游開發時一把雙刃劍。首先,應重視“旅游保護”弱化“旅游開發”,以歷史遺產保護為第一要義進行合理的開發;其次,應重視“文化效益”,弱化“經濟效益”,重視歷史文化城鎮文化價值的傳播;另外,要重視開發的質量而非數量,防止過度的開發導致的破壞。
除此之外,許多國外的成功經驗也值得我們借鑒。國外對歷史古城的旅游利用有兩種方式:一是完整保持古代城鎮原貌,再現昔日歷史情境。如美國的威廉斯堡,保持著18世紀的城市格局和建筑形式,而在古城的兩端外圍專門開辟一片商業區,利用舊建筑的同時保持風貌的協調;二是保持古城特色,展示傳統風格。這種方法以意大利威尼斯、佛羅倫薩為代表,保持歷史遺存原貌,也不排斥現代生活的介入。值得注意的是現代生活的介入并不能破壞原始城市的肌理和風貌,而是與舊城相輔相成的。
歷史文化城鎮反映了國家歷史的輝煌,承載著歷史的文化積淀,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將它保護好,這也是我們歷史文化傳承和發揚最為關鍵的一環。只有采取合理、有效的保護措施,以保護為前提進行適當的旅游開發,才能保存歷史城鎮的活力,繼承并發揮起在歷史中的意義和作用。
參考文獻:
[1] 阮儀三著,《城市遺產保護論》,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2] 張松著,《歷史城市保護學導論—文化遺產和歷史環境保護的一種整體性方法》第二版,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第二版;
[3] 伍敏,《保護而非保留——論述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的關系》,張松、王駿編,《我們的遺產·我們的未來—關于城市遺產保護的探索與思考》,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
[4] 景秋晨,《殘缺的歷史風貌 流失的場所精神》,張松、王駿編,《我們的遺產·我們的未來—關于城市遺產保護的探索與思考》,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
作者簡介:1. 崔明華(1988.05—),女,河北邯鄲人,建筑學碩士。單位: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設計。2. 李昂(1989.05—),女,山西太原人,風景園林學碩士。單位: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及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