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昕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化的不斷深入,城市人口和城市規模的不斷增加和擴大,城市環境也在不斷惡化,作為改善環境的一種方式,園林在城市環境的改善方面功不可沒,然而在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不斷提高情況下,園林設計中的植物配置也呈現出一些問題。基于此,對于此問題的研究就尤為必要。
【關鍵詞】園林設計;原則;植物配置;問題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化進程的逐步加快,人們對自身居住環境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與此同時,這也促使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繼續向前不斷發展。但是由于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尤其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階段,人們也已經嘗到了大自然對我們的懲罰。現階段,人們已經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但目前在城市園林建設中仍舊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加強對城市園林景觀的配置研究非常必要。
一、園林設計中植物配置的原則
(一)統一性
該統一性包括生態統一。一指自然與人的統一,如采取在酷暑栽種闊葉植物為居民、建筑物提供陰涼,冬季種植耐寒植物等措施,降低建筑物夏季降溫冬季保溫的能耗,達到人社會與自然的統一;二指對于綠化整體空間的合理統一配置。應根據植物的生存環境和土地的成分選取相互合適的植物與土地。針對植物的物種競爭能力、適應能力、植株大小、生長率、耐陰性等特征及種群間相互作用強度,充分借鑒地帶性演替群落的種類組成和結構規律力求達到種間關系的協調發展。完善整體綠化空間。三指生態系統的統一。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是保護生態園林不可或缺的前提。
(二)景觀性
各類植物形態各異別具一格,具有各自的特點和習性。我們需要利用其自身特色如葉片顏色、葉片形狀、植株大小、葉片厚度對其進行合理配置。通過不同高度植株的栽種排列及不同葉片色彩的展現裝點居民生活環境。使得人們的生活春有萬紫千紅之美,夏有盛日荷花之艷,秋有霜葉紅于二月之意,冬有“梨花“點綴。從而提升人們的生活情致,增加生活樂趣,促使生活和諧遞進。
(三)經濟性
在注重統一與合理展現景觀的同時還需注重生態園林設計的經濟效益。通過合理運用土地的酸堿度、潮濕性、肥沃程度等栽種適宜生存的植物。深入研究植物的生存習性,和以往生存狀況利用植物自身的蒸騰、光合、吸收等作用自然創造出良好的供人類生存的環境。
(四)實用性
當生態平衡、美觀、經濟等條件逐一具備時,實用性的要求也隨之而來。生態園林的實用之處是不言而喻的。其可供觀賞的功能實際上是其最大的獨具特色的實用價值。除此之外還為當地創造旅游效應為該地帶來人流與貿易,增加當地人民收入,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幸福度,能為當地政府和人民做出巨大貢獻。
二、園林植物配置的影響因素
(一)光照對植物的影響
光是植物光合作用必需的因子,光照強度對園林植物的生長發育尤為重要。不同的植物對光照強度的要求是不同的,特別是對弱光的適應能力有顯著的差異。根據園林植物的耐陰程度,可把植物分為3類。
(1)陽性植物。這類植物要求較強的光照,不耐弊蔭,一般需光度為全日照的70%以上。陽性植物宜栽植于開闊綠地、高大建筑物的南面或作為上層木配置。如在開闊的草地上可孤植紫薇;在高大樓房南面上可配植玉蘭、月季等。
(2)陰性植物。這類植物是指在較弱的光照條件下要比在強光下生長得好的植物,一般需光度為全日照的5%—20%,不能忍受光強光照。如雪松、香葉樹、女貞、魚尾葵等木本植物和龍舌蘭、黃草等草本植物都屬于陰性植物。
(3)耐陰植物。這類植物具有較高的耐陰能力,需光量少,對光的適應幅度較大,在全日照下生長良好,也能忍受適當的庇蔭。如桂花、紅背桂、黃楊等木本植物和吊蘭、沿階草等草本植物都有較強的耐陰能力,適合種植在城市高大建筑物北而或建筑架空底層。
(二)溫度對植物的影響
溫度是植物極重要的生態因子之一,溫度還制約著植物的成長發育和分布。溫度的變化直接影響著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等。植物按照溫度的要求可分為耐寒植物、喜溫植物和半耐寒植物3類。
(1)耐寒植物。寒帶或溫帶植物在低溫(一般指0℃)下不會影響其正常生長,耐寒性較強,如紫薇、山楊、杜鵑等都屬于耐寒植物。
(2)喜溫植物。熱帶或亞熱帶植物的耐寒性較差,低于0℃或5℃以下的低溫就停止生長或遭受傷害。如香樟、椰子、柑橘等都屬于喜溫植物。
(3)半耐寒植物。這類植物一般原產暖溫帶,可在較大的溫度范圍內生長,如棕櫚、桂花、山茶、紫葉李等均為半耐寒植物。
(三)大氣對植物的影響
由于工業的迅速發展和防護措施的缺乏或不完善,造成大氣和水源污染,目前備受關注的污染大氣的有毒物質已達400余種,通常危害較大的有二氧化硫(SO2)。氯及氯化氫、氟化物、光化學煙霧等。對植物進行科學合理的配置,可有效改善大氣、灰塵、噪聲等環境污染問題。
(1)配置具有滯塵和減噪功能的植物:在街道綠化帶、商業區綠化帶、粉塵較多的工礦附近、道路兩旁和人口稠密的居民區都應盡量考慮種植廣玉蘭、龍柏、高山榕、大葉黃楊等常綠植物和重陽木、黃槐等落葉樹。
(2)配置具有凈化大氣功能的植物:在重污染的工業區特別是化工區,可根據大氣污染物不同,按實際情況配置一些能吸收分解有毒物質,凈化大氣的植物。如女貞、樟樹、圓柏、銀杏、棕櫚、大葉黃楊等樹種具有抗二氧化硫(SO2) 能力;抗氯及氯化氫的樹種有小葉女貞、龍柏、紫薇、夾竹桃、廣玉蘭等;抗O3樹種有銀杏、柳杉、樟樹等。在配置時,應先調查清楚各區域的污染物類型,根據植物的抗性強弱,選擇適宜的植物品種,進行合理配置,才能達到凈化大氣、美化環境的目的。
三、植物合理配置及選擇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整體缺乏個性特色
園林綠化見證城市的恢弘發展歷程,無論在古城還是新城,都有弘揚文化精神的功能園林綠化以建筑物、植物為扮演者,記載一個城市的歷史,成為城市文明的標志。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城市本地的特色才能真正體現這個城市的靈魂本色,要根據本地特有的人文、歷史、氣候、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情況,提煉本地園林綠化特色。
(二)植物配置模式過于單一
“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在普通的園林綠化配置選擇中,設計師習慣用草坪和綠化帶,和具有藝術表達感的雕塑進行組合千篇一律的運用,忽視了差異性的作用近年來城市園林綠化呈現模式化,單調的園林設計特色使得大眾感到審美疲勞和厭煩。
(三)植物色彩過于單調
色彩的斑斕讓人沉醉,大自然多彩植物給了園林綠化設計更多素材資料。園林綠化較好的城市植物葉色變換伴隨著季節的變化,呈現出絢麗多姿的奇美景象,令人如癡如醉。將豐富的彩色植物的加入,在視覺上達到五彩繽紛的效果,就大大減少了視覺疲勞、審美疲勞的產生,效果會更加突出。
(四)忽視“以人為本”因素
在園林綠化中需要做到“以人為本”,在植物配置中方便人們的生活、如果園林綠化的配置不符合人們的日常工作生活需要,同樣會遭到人們的摒棄例如對于殘疾人的出行,以及老人與小孩的活動,設置活動場所,居住區綠化設計中處處都以建筑為主,講究綠化效果,同時考慮由于綠化效果而造成的不便。
總而言之,加強生態園林建設是人們對改善環境質量和提高生活品質的迫切要求。科學的植物配置將科學同植物搭配實現有機結合,是現代景觀園林設計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斷提升景觀園林在植物搭配方面的科學性,才能為居民提供一個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李文廣.淺析城市生態園林設計的植物配置[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2,12
[2]熊忱忱.生態園林設計中的植物配置分析探討[J].環境與生活,2014,10
[3]王獻平.生態園林設計中的植物配置[J].中國園藝文摘,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