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卓 宋鶴 劉麗梅 孫琳琳 周曉馥
摘要 針對吉林師范大學啟動的“卓越教師”人才培養過程中,制定的卓越教師人才培養方案、建立的符合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教學體系、實施的完整的運行模式,積極地研究與探索如何培養符合未來社會需求的優秀教師。
關鍵詞 生物科學;卓越教師;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技能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03-035-03
Th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n Excellent Teachers Training Mode—A Case Study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ZHAO Zhuo, SONG He, LIU Limei, ZHOU Xiaofu* et al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Jilin 136000)
Abstract During excellent teachers training process in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the training scheme was proposed, the appropriate teaching system was established, the operation mode was implemented. How to cultivate excellent teachers for future society was explored.
Key words Bioscience; Excellent teachers;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Teaching skills
基金項目 吉林師范大學高等教育教學研究課題(Jlsdjy2013)。
作者簡介 趙卓(1973- ),女,吉林四平人,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從事發育生物學研究。*通訊作者,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分子生物學研究。
收稿日期 20141218
2010年國務院發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 》、2011年胡錦濤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都明確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為了多元化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教育部2010年在部分高校啟動實施了“卓越工程師”、“ 卓越醫師”、 “卓越教師”、“ 卓越律師”等卓越人才培養行動計劃[1-4]。就“卓越教師”培養而言,日益加快的教育現代化進程、社會發展對教師越來越高的要求,決定了教師的“卓越”必須做到呼應特定的時代背景、社會需求和主流價值觀念,以及教師的現代意識、教學水平、創新能力、身心素質等方面出類拔萃,“卓越教師”必須深受學生愛戴并為同行和社會高度認可,且其創造性勞動對人才培養和社會進步能夠產生具有標志性的貢獻[5-7]。2013年吉林省在部分高校進行試點,吉林師范大學成為首次實行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院所之一。該校制定“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旨在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先進教育理念、崇高職業道德、牢固專業知識、全面創新能力、扎實實踐能力和寬廣國際視野的未來優秀教師和未來教育家。相較而言,它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定位更高,對學生的素質要求也更為全面。
1 “卓越教師”培養現狀
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世界日趨一體化的過程中,教育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8-12]。生活水平的提升直接映射到對子女教育的投資,培養后代經歷高等教育、儲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提升個人素養、開闊視野等方面都有較高的期許。這就要求我國高校要努力培養能夠參與各行各業建設、承擔時代使命的大批卓越人才,21世紀的高等教育將使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更加富有創造性、更加具有適應性、更加成熟和個性化。因此,個性化的卓越人才培養對于地方院校而言尤顯得重要和緊迫[3]。
普通高師院校作為我國教師教育體系的主體,是地方教育師資培養的中堅力量。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以及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高等師范教育在“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戰略中占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高師院校實施“卓越教師”計劃也是順應社會需求高水平教師的人才培養必然趨勢。
以中國知網收錄刊出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2年底),2000年以來我國高師教育就已經出現“卓越教師”培養文獻報道(圖1),此后相關文獻報道呈現指數級增長,表明在我國教育政策導向和社會需求基礎上對教師教育的要求和標準顯著提升。進一步分析文獻中專業期刊發表的文章數量亦呈現指數級的顯著升高(圖2),這說明高校教師和教學研究機構的專家開始關注“卓越教師”培養的研究與探索。在文獻中與“卓越教師”相關的碩博士論文數量也出現指數級增長(圖3),同時比較期刊發表論文百分比和碩博論文百分比(圖4)可見,期刊發表論文百分比出現顯著下降而碩博論文百分比顯著增加,說明我國在“卓越教師”培養實施和探索方面開始進行更系統、更專業和更高水平的研究與思索,并培養出大量的研究型專業高級人才,這些卓越人才步入教學工作崗位后將會發揮出巨大的能量和作用。
圖1 中國知網2000年后“卓越教師”相關文獻檢索分析
圖2 中國知網2000年后“卓越教師”相關研究期刊發表文章分析
圖3 中國知網2000年后“卓越教師”相關研究碩博士論文分析
圖4 中國知網2000年后“卓越教師”相關研究期刊與碩博士論文百分比分析
2 “卓越教師”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
2.1 培養目標
吉林師范大學“卓越教師”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先進教育理念、崇高職業道德、牢固專業知識、全面創新能力、扎實實踐能力和寬廣國際視野的未來優秀教師和未來教育家。在思想品格、專業知識、教師技能與素養等方面均制定較高的標準和要求,旨在培養出符合未來社會和國家教育事業需求的高素質的“卓越教師”[13-14]。
2.2 人才培養模式
吉林師范大學“卓越教師”人才培養采用“4+2+2”培養模式。“4”指第1學期至第4學期進行專業基礎知識學習。前者“2”指第5學期至第6學期主要進行生物專業教師教育理論學習、教師教育技能培養、教師教學能力訓練,后者“2”指第7學期至第8學期全程實踐教學,師范生進入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進行卓師培養。“4+2+2”人才培養模式更系統、更深入地傳授教師教育理論,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旨在培養講臺上能成功完成各項教學任務,講臺下可從事教學研究與管理的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15-18]。
2.3 課程設置
“卓越教師”人才培養課程主要從通識課程、學科基礎課程、教師教育課程和實踐課程四個板塊設置學時及百分比(圖5)。通識課程開設占總學時的36.12%,貫穿于整個大學的1~8學期,開設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旨在貫徹素質教育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培養一專多能、德才兼備、尊重他人、善于溝通的高素養的師資人才。學科基礎課程開設占總學時的23.81%,在第3~4學期完成專業課程學習,根據專業發展和學科需要將課程進行整合、精簡、調整等合理優化,旨在打造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傳授前沿專業技術和信息。教師教育課程開設占總學時的24.03%,在第5~6學期完成課程學習,課程目的是為培養綜合素養高、專業基礎理論扎實、實踐能力強的優秀中學生物教師服務,課程體系從專業知識、教師教育理論與方法、實踐能力提升逐級遞進,然后通過實踐環節將專業知識和教師教育理論與方法有機的整合與演練,最終培養出精英型未來優秀教師和教育家。實踐課程開設占總學時的16.03%,通過加強實踐課程的學習,提升學生實踐動手、積極思維專業的專業素養。
圖5 課程設置學時分配及百分比
“卓越教師”人才培養方案變化特點主要體現在,①學科基礎課程與教師教育課程并重,學時分配和課程開設比例接近,旨在培養學生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并融匯貫通運用教學原理的綜合專業教學素養。②實踐教學比例較原有方案顯著增加,尤其在教學實踐上有較大的強化和鍛煉,教學活動安排周調整主要是因為新人才培養目標在原人才培養目標基礎之上,更系統、更深入地學習教師教育理論,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旨在培養講臺上能成功完成各項教學任務,講臺下可從事教學研究與管理的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3 “卓越教師”人才培養實施
3.1 實施目標
在人才綜合能力和素養方面培養目標,體現“卓越教師”培養的卓越性。首先,強化專業教育理論,加強師范生專業理論知識教育,統籌安排專任教師深入研究中小學教師理論知識提升計劃,加強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的考前輔導,提高師范生的就業應聘能力。第二,堅持教師教育技能培養,教師教育技能培養與訓練包括語言文字基本功、教學工作(教學設計技能、課堂教學技能、使用教學現代媒體技能、組織和指導課外教學活動技能、教學研究技能)、班主任工作(班集體的組建技能、學生活動組織技能、學生個體教育技能、與學生家長、同事的溝通技能)等。尤其要大力加強“三字一話”(粉筆、鋼筆、毛筆、普通話)的訓練,經常舉辦大學生辯論賽、多媒體制作等相關技能競賽活動,努力提升師范生的教師職業技能水平。第三,強化教師教學能力訓練,聘請中小學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來校開展示范教學講座、輔導實習生上課,強化對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與訓練,開展“說課”和“片斷教學”等教育教學競賽活動,大力提升師范生的為師從教能力。第四,實行“雙導師”制,校內由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專職導師,校外聘請中小學高級教師作為該校教育類課程的兼職導師,雙導師共同指導學生參與指導實習、畢業論文寫作,合作開展教改項目等各項工作。
3.2 實施路徑
3.2.1
以興趣為本,選拔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興趣與熱情是未來學習和工作重要的原動力,從事教育事業一定對本行業有著發自內心的熱愛和投入,應尊重其選擇與意愿選拔進入“卓越教師”班。進入“卓越教師”班后開展綜合能力強化和廣泛興趣培養,充分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進行各種訓練。每天組織學生進行早自習的演講、速寫板書,鍛煉從教基本技能,并由指導教師對學生的演講和板書效果進行點評,進行周期性總結,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進步情況。充分利用晚自習時間學習,兩周組織學生進行讀書報告會,精選書目和內容并共同交流,增加文學底蘊和語言表達能力。每周組織一次班級活動,分組進行比賽或合作,培養競爭、協作和團結友愛的意識。
3.2.2 配備優秀的師資力量。要求教師具有高水平的學術理論、豐富的教學經驗、熟悉中小學教學課改及國內外的教育現狀,為“卓越教師”人才培養做好扎實的培養儲備。此外,卓越教師班配備班主任管理制度,班主任可以通過學生的生活了解其思想動態、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適當的指導并幫助學生規劃大學生活和未來職業生活[2]。校內外專業導師在指導學生專業學習之外,還可以將學生帶入自己的教學科研團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參與學生的課余活動和各項分組比賽,在教學實踐環節對學生的從教技能進行培養,引導學生將校內學習的知識充分運用到教學實踐中,通過指導實踐,不斷提升其從教技能。
3.2.3 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對進入“卓越教師”人才培養體系的學生提出嚴格的標準和要求。“卓越教師”準人才不僅要刻苦學習取得優異的學業成績,而且要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價值觀,要展現未來教師應具備的優秀品質和人格魅力,以身示范為人師表。同時,還要培養寬泛的興趣和技能,為更好地適應、融入和勝任未來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做好充分積極地準備。
“卓越教師”人才是未來師資人才培養的趨勢和任務,如何滿足社會對從教人才的高標準、高要求,也是高師院校積極進行研究和探索的熱點問題。在今后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中還要進行更多的思考,汲取國內外先進的教師培養理念和模式,為我國培養出更優質、更符合社會發展所需求的合格師資人才。
參考文獻
[1] 貢福海,范守信.論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與素質教育的契合[J].教育體制與政策,2011(6):5-8.
[2] 陳益飛.高校培養卓越人才探討[J].教育評論,2013(4):21-23.
[3] 王海芳,單泉,趙玉倩,等.卓越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職業時空,2012,9(2):61-63.
[4] 王永生.高水平特色大學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11(6):15-18.
[5] 顏敏,賀金社,周會娟.普通高校卓越人才培養方案的思考[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2,30(4):115-119.
[6] 陳勇.“卓越教師培養計劃”背景下高師院校生命教育的思考與探索[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30-132.
[7] 林華東,張惠典.創新培養模式造就卓越人才——以泉州師范學院“卓越人才培養工程”為例[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31(1):61-65.
[8] 李昱輝.日本新型教師塾模式的動向 課題與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13,40(4):62-67.
[9] 許楠,劉義兵.美國教師教育新動向[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3,29(1):143-148.
[10] 羅忻,吳秀圓.論 TPACK 視域下專家型教師培養模式的轉變[J].現代教育技術,2013,23(7):9-13.
[11] 胡昂,何青青.“疊加嵌入”:地方高師院校卓越教師培養模式的創新——以合肥師范學院為例[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3,31(2):96-98.
[12] 閆建璋,趙英.省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改革的三個“兩難”選擇問題[J].高校教育管理,2013,7(3):68-71.
[13] 李根全,宋金璠,張萍,等.普通高師院校“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研究與實踐[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12(6):59-62.
[14] 馮翊,郭西平,楊建軍.高校卓越人才培養方案研究[J].高等教育,2102(10):139-140.
[15] 安仲森,王欣.論卓越教師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創新[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8(5):87-90.
[16] 于亞娟.“4+2”教師培養模式探究[J].師資建設研究,2013(17):351-352.
[17] 劉湘溶.高師院校卓越教師培養模式創新的探索與實踐[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33(1):8-11.
[18] 劉利平.卓越教師校園先期培養模式初探[J].其他綜合,2012(32):28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