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云 李寧
【摘要】養老問題是我國重點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列出了我國老年人口遞增的數據,總結了國內外幾種典型的養老模式,歸納了我國目前老年人居住的形態和存在的問題,為建筑設計師做老年建筑設計提供了基礎資料和數據。
【關鍵詞】老年人口;養老模式;居住形態;問題
前言:西方國家一般將老年期的起點年齡定為65歲,我國則習慣定為60歲。根據全國老齡委辦公室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85億人,占總人口的13.7%,到2013年底,中國老年人口總數將超過2億,到2025年,老年人口總數將超過3億,2033年超過4億。而我國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社會發展不適應的矛盾日益顯現,我國城鄉老人家庭中,空巢家庭超過50%,部分大中城市達到70%,農村留守老人占農村老年人口的37%,而且空巢化還在持續,“十二五”末期,全國65歲以上空巢老人將超過5100萬人,占老年人口的近25%。從上述數據不難看出,我國老年人問題已上升為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探討典型的養老模式及我國目前的養老現狀是做建筑師好老年建筑設計的前提。
1、典型的養老模式
1.1家庭養老
家庭養老,指的是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在自己家庭中完成,主要是由與老人存在血緣和親屬關系的家庭主要成員自己贍養老人的養老模式。這種模式適合老年人的類群都具有以下共同點,第一,不愿意脫離原本熟知的環境;第二,其子女具有一定的經濟能力、較長的閑暇時間、較大的照顧精力以及照顧意愿。在一般亞洲國家中此種養老模式偏多。此種模式目前在中國規劃占其95%,而在歐美等國家,因其社會保障制度較健全,家庭成員具有較強的獨立性,老年人一般不愿意由子女提供贍養服務,同時法律贍養老人方面也不做太多的具體規定等原因,該種養老模式在西方所占比重不大。
1.2社區養老
社區養老,是指老人居住在家中,而養老服務是由社區提供。我國目前規劃比重占其總比例的5~7%。該模式的內容包括基本生活照顧以及提供一些基本的休閑娛樂設施等。該服務的提供主體主要有:社區的養老服務機構、托老所、老年人社區等。該模式適合的老年人群的特點如下:第一,子女往往沒有較多的閑暇;第二:老年人本身具有較強的自理能力;第三:老年人不情愿離開原來熟知的環境。社區養老與家庭養老最大的區別是他們各自養老服務提供的主體不一樣,前者是依托某個社區來建立的具有社會化性質的服務體系,而后者的提供主體是老人的家庭成員。社區養老模式的優點是老人既能繼續居住在自己熟知的環境中,又還能得到社區服務機構適當的精神和生活上的照顧。目前一些發達國家該養老模式所占的總比重高達80%。
1.3機構養老
機構養老,是指將老人集中起來,將其生活起居、休閑娛樂等在專門的養老機構中完成。其模式的好處是通過機構的集中管理,老年人能得到比較專業的醫療護理服務和生活起居的照顧。居住環境一般在無障礙設計方面做的較為完善,能為老年人提供更為便捷的生活。但該模式因老年人與其子女見面溝通的機會和時間較少,容易造成老人內心情感上的缺失,并且所付出的護理費用較高。
目前,發達國家有5%-15%的老年人采用機構養老,我國規劃僅占3-5%。
1.4其它養老模式
1.4.1互助養老:是指老人與社區內的同齡人在自愿的情況下結伴生活相互照顧。
1.4.2以房養老:是指將老人的產權房出售抵押,以獲取一定的經濟來源作為養老金供自己養老。它通過金融機制或者非金融機制將房產本身的價值提前變為現金,以保證老人養老金的來源。
1.4.3旅游養老:是指老人在退休后到全國或者世界各地去旅游,體會不同的文化和風情,在旅游的經歷中達到養老。旅行公司也愿意為其提供服務,有的還會與當地的養老機構形成服務聯盟,為其老年人提供醫療、飲食、居住、休閑娛樂、交友學習等一系列的服務,以減少老人在游玩過程中發生疾病等其它方面的擔憂。
1.4.4候鳥養老:指的是老人類似于候鳥跟隨季節的變化而改變生活居住點的一種方式。該方式能保證老年人一直享受較好的的生活和人文環境。
1.4.5異地養老:是指利用移入地和移出地不同地消費標準的差異來養老,如在工作時生活在一線城市,退休后在三線城市或者鄉鎮生活,以一線城市的高收入在三線城市的低消費的地方養老。
2、我國目前老人的居住形態及存在的問題
2.1單獨居住
身體健康的老年人自理能力較強,獨自居住,沒有依靠任何子女或親屬。這種居住形式家庭關系單一,代際之間的干擾少,比較符合現代生活方式。但是隨著老年人年齡增大,自理能力越來越差,日常生活缺少照料,老人就會出現寂寞孤獨感。
2.2共同居住
老年人與子女共同生活居住在一起,該形式對促成和睦的家庭以及老人本身的健康都非常有好處。但緣于時間的推移,其家庭內的代際關系變得相對復雜,不同年齡段成員的習慣和觀念有著較大的差異,容易產生矛盾。有的由于家庭因經濟條件限制,住房太緊張,老年人的生活居住空間過于狹小簡陋。以上這些原因對共同居住形式在我國的發展形成了限制。
2.3相鄰居住
老年人與子女或其他親屬在一個社區內相互獨立居住,但距離并不遠。此形式能保持老人和子女各自相對獨立的生活,互不干擾,又能經常走動方便照顧,是目前我國被廣泛接受的一種居住形態。
2.4集中居住
集中居住是指老年人居住在養老服務機構度過晚年的形式,這種居住形式大致可分為老年公寓和養老院,費用支付有社會贊助、政府撥款和個人承擔三種形式。由于我國剛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性服務機構數量少,而且設施好的收費高,收費少的配套設施差、服務水平低,致使集中居住形式的養老方式在我國并不盛行。
在以上幾種養老的居住形式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以下問題:
第一,住宅設計形式單一,不能滿足家庭成員隨著年齡變化對其居住環境可變性的需求,給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起居造成不便,對“家庭養老”不是很有利。
第二,住宅社區環境規劃設計缺乏人性化,社區環境和建筑設計缺少對老年人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充分考慮,缺少老人之間交流活動的公共場所。
第三,社會的養老機構中價格低廉的其住房條件較差,活動場地有限,養老服務的質量比較低下。一些設施比較好符合老年人需求的養老機構,市場價格卻無法讓有意愿的老人們接受。
第四,我國經濟基礎薄弱且發展不平衡,社會不能提供足夠的養老設施,使相當大一部分老年人尤其是農村老年人,由于缺乏足夠的養老資金,居住狀況非常惡劣。
3、結語
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激增,滿足老年人所需求的居住及公共類建筑設計已經成為我們建筑師研究的重要課題,作為設計師應該充分調查和研究國內外關于老年建筑的一些基礎資料及數據,肩負起設計師的社會職責,本著一顆濃濃的愛心,為我們的上一輩做出高品質建筑,切實為他們提供一個適宜的養老場所。
參考文獻:
[1]《老年人建筑設計規范》JGJ122-99 1999年10月1日施行
[2]《老年人居住建筑設計標準》GB/T 50340-2003 2003年09月1日施行
[3]我國社區養老模式的探討,朱述英;《現代企業教育》2012年5月下期
[4]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實現途徑探析,陳婷婷, 成偉;《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10月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