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華
鄉村教師是廣大農村兒童和學齡少年的指導者和領路人,是整個鄉村教育的靈魂。然而,現實的境遇讓人堪憂。由于長期城鄉二元化結構的存在,交通地理條件的限制以及鄉村辦學條件較差,致使鄉村教師隊伍呈現出職業吸引力不強、補充渠道不暢、優質資源配置不足、結構不盡合理、整體素質不高等突出問題,從而產生了好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問題,這嚴重影響了鄉村兒童成長和成才,也制約了鄉村教育的健康發展。
美國心理學家赫茲伯格的雙因素激勵理論指出,任何人對于自身的工作認同與投入程度取決于兩種因素: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激勵因素主要與工作內容有關,諸如賞識、成就、成長與發展的機會等等,在工作中加入這些因素可以提升人員對工作的滿意度,增強對工作的歸屬感;保健因素則主要是指容易使員工產生不滿意的相關因素,它主要與工作環境有關,諸如有關政策、管理措施、監督、人際關系、物質工作條件、工資、福利等。要使員工對工作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從而保證人員的穩定性,需要從保健和激勵兩種因素入手。同樣,要使鄉村教師不僅把教育當作一種職業,更當作一項事業,從而形成“下得去、留得住和教得好”的良性狀態,也必須從這兩方面入手。
從實際情況來看,鄉村教師的工作環境、工資待遇和福利待遇是保健因素,好教師難以留在鄉村很大原因在于鄉村教師的工作環境、工資福利相對較差,難以對老師產生吸引力。因而,在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實施中,要加大政策傾斜,切實提高鄉村教師的工資待遇,改善其工作環境,對邊遠山區的教師進行差別化補助,盡量減少鄉村教師的不滿意因素。
但優化工作環境,提高福利待遇只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方面,它只能起到保健作用,而無法起到激勵的效果,在鄉村教師計劃實施過程中,還必須注重激勵因素的運用。鄉村教師的激勵因素更多指向于教師工作的成長晉升空間、工作的成就感和發展機會等方面,對于鄉村教師而言,職稱評定困難以及工作成就感不強也是導致教師下不去、留不住的一個重要原因。鑒于此,要使優秀教師留得住必須要在職稱(職務)評聘過程中向鄉村學校傾斜,從而給鄉村教師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晉升空間。
與此同時,為使鄉村教師獲得工作的成就感和認同感,還需建立健全鄉村教師的榮譽制度,對于扎根于鄉村的優秀教師進行相應的表彰,從而增強工作的使命感和榮譽感,進而守望鄉村,扎根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