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君子
(南京旅游職業學院,江蘇南京 211100)
定位職業化目標的藝術教育社會表述轉型研究
戚君子
(南京旅游職業學院,江蘇南京211100)
高職院校在借鑒國外先進教育模式的基礎上,對學生核心競爭力的培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和積極的探索,不斷深化專業課程建設,但在學生的職業化發展方面,尚且缺乏實用性和有效性,“教非所學,學非所用”在職業化發展方面的矛盾依然存在,藝術類課程及公共藝術教育一直處于與學生職業化素養提高無關的窘境。因此,準確定位于高職院校職業化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當前高職院校藝術教育的一項重要課題。
職業化藝術教育社會表述
高職院校在借鑒國外先進教育模式的基礎上,對學生核心競爭力的培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和積極的探索,不斷深化專業課程建設,但在學生的職業化發展方面,尚且缺乏實用性和有效性,“教非所學,學非所用”在職業化發展方面的矛盾依然存在,藝術類課程及公共藝術教育一直處于與學生職業化素養提高無關的窘境。因此,準確定位于高職院校職業化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當前高職院校藝術教育的一項重要課題。
藝術的認知在我們掌握世界方面有著獨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藝術教育是以藝術為媒介培養人的藝術能力與藝術境界的自由有序的系統活動”。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提出:“普通高等學校的藝術教育應納入教學計劃,進入第一課堂,并進行考試或考察。”為此,教育部專門成立課題組,研制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進一步指出“公共藝術課程與高等學校其他公共課程同樣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是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
藝術不僅能表達情感,使人的創造性沖動得以最大的施展,而且能提高學生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現力、交流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合理有效的藝術教育方面的引導,學生可以學到在其他領域學不到的東西,通過藝術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方法,甚至可以幫助其解決藝術而外的專業領域的具體問題。藝術教育有著一些區別于其他專業教育的鮮明特征。在自然科學教育中,教師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知識的傳輸和技能的培訓,而人文教育不是一種對科學式的原則、原理、程序的掌握,而是一種心靈的塑形。“藝術因其具備有助于人格健康發展的矯正作用,它對于人類的生存與未來的特殊意義正在突現。”通過合理有效的藝術教育方面的引導,學生可以學到在其他領域學不到的東西,通過藝術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方法,甚至可以幫助其解決藝術而外的專業領域的具體問題。
(1)藝術教育課程形同虛設。藝術、美育課程沒有開設或已開設卻往往是形同虛設,嚴重滯后于其它學科的建設與發展;一些學校雖開設有藝術類課程或開展了較多的藝術活動,但把它歸為提高學生就業率的法寶或是短期內提高學校聲譽的催化劑,其具體做法是完全將藝術教育等同于藝術活動,或者完全把藝術教育與藝術競賽畫上等號。這就形同學校的“雞肋”,教師上課“無味”,學校放棄“可惜”,徹底放棄又和政策大環境相違背,況且在學校文化氛圍的建設中還必須依靠藝術教育。(2)教師的綜合藝術素質有待提高。就藝術教育課程在高校的生存狀態,自然對公共藝術課程教師的消極影響,專職藝術教師可能轉向“雙肩挑”,工作重心轉移至行政工作,基于每個學期不多的課時,在課程的準備上也不需要像專業課,為了迎合升學就業而與時俱進,往往多少年來,形成“有什么老師上什么課”的模式,也很難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就“藝術”講“藝術”,“藝術文化”的氛圍不濃,在眾多選修課中就沒有“市場”,不能吸引學生的藝術課程有時候還會“流產”。(3)學生對學校藝術教育認識的誤區。校的活動很多,學術型、社交型、實踐類還有藝術文化類,這些活動都由學校來控制“風向”。學術型被公認為是常態的、有益的和最重要的。社交型活動則更傾向于幫助解決學生畢業后“到哪里去”的問題,這就彰顯出其重要性。實踐型則是幫助學生“怎么走出去”的問題,作用于大學生道德感的樹立。相比之下,藝術活動更多的是錦上添花。節慶的時候,烘托校園氣氛再適合不過,學校的外界的交流,藝術也就是催化劑,如果學校的藝術氛圍濃烈,還可能有一部分比較優秀的學生和社團為學校帶來榮譽。但更多的時候是理性的思考和慎重的權衡,權衡之下,往往最先舍棄的還是藝術教育。高職院的學生對藝術教育的認識有幾點誤區。誤區一,藝術類課程與自身專業無關,不能學以致用。誤區二,藝術類課程一定對藝術技能有要求,沒有一技之長也學不下去。誤區三,藝術高考的“功利”性延續到高校。與前面兩個誤區恰恰相反的,是有一類學生掌握一定的藝術技能,從小接受過或多或少的藝術技能方面的訓練,但大多都有很強的功利目的,比如利用特長加分。這類的學生修習藝術類課程是希望能通過短時間的訓練達到提高技能的目的,一旦公共藝術教育與心理預期相脫節,就提不上興趣,敷衍了事。誤區四,要求不高,容易取得學分,因此選擇藝術類課程,補足學分。
社會表述研究,緣起于人類表演學,是學界針對徘徊在多個學科邊緣的社會表述行為展開的理論研究。“人類表演”或“日常生活中的呈現”一直被社會學和人類學關注,歐文·戈夫曼所著《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現》一書,就是從舞臺表演展開思路去追問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理查德·謝克納更是將人的行為研究延伸出了兩個新的視角:“表演”和“表演性”,并且認為“一切人類活動都可以當作表演來研究”。上海戲劇學院的孫惠柱教授隨后將理查德·謝克納的人類表演學引進了當代中國的社會學研究領域,衍生出了社會表演學的理論體系。南京大學的康爾教授在對藝術與文化中多個領域的研究中引入了社會表演學,概括出了社會表述的理論,使其成為藝術文化學研究的新向度。
職業化是獲取職業并成就職業人的價值實現,職業化的程度與核心是提供客戶滿意的服務并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負責。如果其職業化程度很高,那么就能夠充分穩定地發揮能力和價值,且是逐步上升的。因此,高職院校所強調的學生職業化發展,應當是教育者以職業化知識為主要內容,運用一定的手段,開展多種活動,創設適合學生職業化認知、情感和行為生成的情境,引導他們形成穩定的職業情操職業態度,最終形成健康職業人格的過程。這種在教育階段的職業化情境創設,實際上就是學生以后“日常工作”的“呈現”。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所采取的理論與實訓一體化、社會聯合辦學培養、校內校外雙向培以及學生日常行為模式的構建都是社會表述的綜合體現。師生和校園實訓基地營造出來的“真實感”也是“表演性”的綜合體驗。
創立了人類表演學的理查德·謝克納教授認為,表演是一種行為,行為是人類表演學的“研究對象”,且任何被設計、上演、強調或展示的行動都屬于人類表演。表演性的行為包括:審美表演、社會表演、大眾表演、儀式表演和游戲表演。人類表演有七個相互重合的功能:娛樂,美化,建立和改變身份,創造和維持社區,治療,教育或勸說,與上屆或下屆的交流。表演又常常會發生在8個不同又互相交叉的情境之中:日常生活中的活動,藝術,體育運動與其他大眾娛樂,工商業,技術,性,世俗和宗教的儀式,游戲。表演具有教育的功能,同時也能融入藝術的情境中,因而可以將藝術教育納入社會表演的范疇去研究。謝克納在提及表演學理論和社會科學的一致之處的時候,包含了日常生活中的表演,包括了各種類型的集會,包括了對各種交流形式的分析。謝克納說人類表演具有七個相互重合的功能,其中之一就是教育或勸說,人類表演同時也存在于八個交互出現的情景,其中就包含日常生活的活動與藝術活動。因此,職業化教育行為,藝術教育行為,是涵蓋在表演學研究理論范疇的。
高職院藝術教育亟待創新和轉型,其目標定位應有別于普通高校的藝術教育,如果鎖定學生職業化培養的視角,關注藝術教育對學生職業行為養成、學生職業道德樹立,學生就業、擇業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影響,不僅是考慮藝術教育在高職院的出路問題,也給學生職業化教育提出了創新的思路。
基于社會表演學的三大基本矛盾——表演者自我與角色的理想形象;表演的前臺與后臺;事先準備的腳本與現場的即興發揮 ,可以將社會表述理論和社會表演學討論范疇內的高職院藝術教育分成以下幾個方面去討論:藝術教育的表述者;藝術教育表述的主客體;藝術教育表述的符號;藝術教育表述的情境。
(1)藝術教師的角色轉型。作為藝術教育的表述者,藝術教師首先要大膽摒棄學術權威的形象,在職業化教育的過程中教會學生從“好”中發展“適合”比黑白兩極更為重要。藝術教育也要敢于摒棄藝術家和批評家的形象,藝術教育在很多時候始于學生對于藝術的親近感,一味強調依照某一評價標準來做批評結論的做法將導致許多人將藝術批評看作是嚴格的裁決,令人有些難以接受。課堂上的批評實際上應更多地表現出他的輔助性和支持作用,它的寬厚和容忍的一面應占主導。藝術教師借“以表述入道”,這是一種張揚“藝術化生存”的教育,通過欣賞和創造藝術,更好地把握自己和認識自己,而不是讓無感情的技術和機器掌握自己。(2)藝術教育的情境轉型。藝術教育的表述作為一種群體性的社會活動,與社會環境之前存在這許多微妙的聯系。社會要求每個人都能對自己內心的感想有所抑制,對個體的表述,從思想意識的形成到形式的變化與發展,都有著一定的作用,這會使個體在特定的環境中表示那些個體自我感到至少暫時能被其他人接受的看法。同時,在個體表述時,也會不自覺地創設情境,一般來說,幾個不同個體參與者的定義情境,足以相互協調,而不至于發生公開的沖突,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每一在場的個體都能坦率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還同時能真誠地同意其他在場人所表達的感想,有時會發生臨時妥協,確保運作一致,共同促成一種唯一全面的情景定義。這種創設出來的情景在進行表演時形成前臺,而在表演設計時形成后臺。(3)對學生群體認知的轉型。自然人完全是為他自己而生活的;他是數的單位,是絕對的統一體,只同他自己和他的同胞才有關系。人只不過是一個分數的單位,是依賴于分母的,它的價值在于他同總體,即同社會的關系。好的社會制度是這樣的制度:它知道如何才能夠最好地使人改變他的天性,如何才能夠剝奪他的絕對的存在,而給他以相對的存在,并且把“我”轉移到共同體中去,以便使個人不再把自己看作一個獨立的人,而是看作共同體的一部分。在藝術教育中,獨立的學生作為整數而存在——自我、個性,但是一旦融入藝術活動或者藝術品中,則作為分數,時刻依賴集體而存在并且變化。我們可以把同一個人在不同的藝術教育行為、不同的藝術教育的環境中塑造出不同的特質,而且此時集體對個體會產生放大或縮小的效果。面對馬奈的《酒吧間》,一位干過餐館收款員工作的學生也許會告訴她的同學,為什么她能注意到那位酒吧女招待臉上流露出的無奈與疲憊,因為這些使他回憶起了自己在快餐店工作到深夜的情景。另外一些曾經在餐館打過工的學生也許會想起他們面對那些粗魯、無禮、沒有耐心的顧客時種種令人不快的遭遇。這些學生對作品中的人物的感情世界的體會,以及他們自己身處這種場合時所使用的對策,使其他學生也體會到了類似社會情境的活動。(4)藝術教育目標定位的轉型。幼兒園里兒童裝扮一些人,演這些人的角色(神或者英雄),并從而控制了他們自己人格的發展。這個結果正是幼兒園工作的目標。它掌握各種各樣人的特征使之成為彼此間的一種有組織的社會關系,從而培養了幼兒的品性。兒童時期在幼兒園觀察實驗是成年人社會世界的極端實驗,也就是說在一般的社會群體中,成年人也是在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高職院的藝術教育目標也應發生變化,強調角色代入,重視藝術本體對人的個性與社會性的培養成為了比藝術宣傳、文化體驗更加重要的內容。主要概括來說應包含一下幾個方面:以藝術思維樹立健康就業觀。2.以藝術行為培養職業養成;以藝術環境成就企業文化;以藝術標準鼓勵個性化發展;以藝術教育成果提高學校聲譽;以藝術欣賞提高學生涵養;以藝術眼光重塑學生技能;以藝術情景模擬社會現狀。
[1]錢學森.《中國大學為何創新力不足?》.載于《文匯報》,2009年11月17日.
[2]康爾.《論公共藝術教育與創新人才的培養》.載于《江蘇高教》,2006年第1期.
[3]《學校藝術教育60年》.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組編.
[4][美]歐文·戈夫曼著,馮剛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204頁.
[5][美]理查德·謝克納著,孫惠柱譯.《人類表演學的現狀、歷史與未來》.載于《戲劇藝術》,2005年第5期.
[6]孫惠柱.《社會表演學:現實與虛擬之間》.載于《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
[7]孫惠柱.《人類表演學和社會表演學:哲學基礎及實踐意義》.載于《戲劇藝術》,2005年第3期.
[8] [法]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論教育)》上下卷,商務印書館,2008年.
[9]理查德·謝克納英文主編,孫惠柱中文主編.《人類表演學系列——平行式發展》.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
項目來源:江蘇省教育廳2013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高職院輔導員發揮心理健康教育職能的四維解析》.
項目編號:2013SJDFDY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