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辛巖 林露維 蔣剛亮
摘 要:隨著青藏公路交通運輸量的增加,其對野生動物的阻隔日益嚴重,造成部分高原物種無法正常完成遷徙繁殖活動。該文基于傳統的等距抽樣法,對物種地域性分布差異進行預測,應用控制變量法對數據進行縱、橫向分析。提出對生態環境構成影響的各個因素,最終認為青藏公路沿線動、植物在垂直于公路方向上主要分布在遠公路側,大部分遷徙性高原動物都對青藏公路形成回避。植被覆蓋也呈現出遠公路側植被覆蓋面積明顯高于近公路側,物種密度呈現典型的帶狀分布,表現出明顯的地域性。
關鍵詞:青藏公路 生態環境 等距抽樣 生物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U4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8(c)-0139-02
1 研究背景及現狀
我國道路運輸在整個交通運輸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在我國東部鐵路和水運都較發達的地區,公路起著輔助運輸作用,主要承擔短途運輸。在西南和西北地區則擔負著干線運輸的任務。青藏高原是生態環境極為脆弱的地區,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及深遠的政治歷史意義而備受世人關注。青藏公路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瀝青公路,橫穿整個青藏高原,是目前通往西藏里程較短、路況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由于其沿途景觀豐富,氣勢磅礴,可看到草原、鹽湖、戈壁、高山、荒漠等景觀,是廣大旅游者、騎行者的首要選擇;與此同時,作為5條進藏線路中最繁忙的公路之一,青藏公路為西藏經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隨著青藏公路交通運輸量的增加,對野生動物的阻隔影響將有所加劇。這種人為的阻隔不但加速了野生動物在空間分布上的不均衡,而且還對小范圍區域種群生存造成直接的影響,使本已受人類活動影響而逐年減少的一些野生動物物種處于更加難以生存的境地,從而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失衡加劇。野生動物雖然通過自身的適應和行為調節可以減少環境改變產生的影響,如公路兩側動物的活動高峰正好是公路上車流量較少的時段、動物可以利用野生動物通道來通過青藏鐵路等,但部分人為因素仍嚴重影響動物行為,破壞生態和諧。
2 研究思路
青藏公路全長1937 km,全線平均海拔在4000 m以上,為國家二級公路干線,起于青海省西寧市,止于西藏自治區拉薩市,途經:西寧—倒淌河—茶卡—格爾木—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唐古拉山口— 安多—那曲—當雄—羊八井—拉薩。
該文選取的研究區域為不凍泉至拉薩段,其間含6個主要區域,主要物種分布如下。
不凍泉—沱沱河路段的物種有野牦牛、藏野驢、藏羚羊、巖羊、盤羊、猞猁、沙狐、斑頭鴨、旱獺等。
唐古拉—安多路段的物種有棕熊、猞猁、高山禿鷲、狼、旱獺等,還包括有少量的牦牛、藏羚羊。
安多—那曲路段的物種有:黑頸鶴、棕熊、高山禿鷲、狼、旱獺、高原兔等。
那曲—當雄路段的物種有高山禿鷲、狼、旱獺、沙狐、高原兔等,有少量的野牦牛、藏羚羊、藏原羚。
當雄—羊八井路段的物種有:狼、旱獺、沙狐、斑頭鴨等。
羊八井—拉薩路段的物種有:棕頭鷗、赤麻鴨、旱獺、斑頭鴨等。
對以上6個區域進行特性分析后,根據物種分布情況及數據采集需要,將研究過程劃分為兩階段:一階段:不凍泉—沱沱河;二階段:唐古拉山口—拉薩。
在進行數據采集之后,利用控制變量法對數據進行分析。
(1)控制縱向樁號不變,繪制動物分布柱狀圖,得出垂直公路方向動物分布情況。
(2)選定全區域樣方數據,繪制區域性動物分布折線圖。
(3)因素分析。
3 研究方法
3.1 區域等距抽樣法
在選取的研究區域段不凍泉至拉薩段,我們剔除沱沱河—唐古拉山口這段地貌較為特殊的地區,期間不設置樣方。在剩余的約為908 km的線路長度內進行二次分區:一階段為可可西里地區(不凍泉—五道梁—沱沱河),設置9個3 km×4 km樣方;二階段為唐古拉山口至拉薩段(唐古拉山口—安多—那曲—當雄—羊八井—拉薩),期間分設數量為3+4+4+2+3=16個3 km×3 km樣方。
2014年6~8月,正值藏羚羊遷徙的時期,我們對青藏公路不凍泉至拉薩段進行樣方數據采集。監測方法為在樣方內較為隱蔽地點定點安放高清攝像機,記錄樣方內各種野生動物的種類、數量及其活動。(見表1、表2)。
3.2 控制變量法
(1)垂直公路方向。
在研究動物在垂直公路方向的分布特征時,我們采用控制縱向樁號不變的方法,將同一樣方分割為距公路0~500 m,501~1000 m,1001~2000 m, 2001~3000 m的4個比較區域。
(2)平行公路方向。
在研究動物在平行公路方向的分布特征時,我們采用所有階段的樣方數據繪制動物密度情況折線圖。
4 影響因素分析
青藏公路對高原野生動物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青藏公路的陡坡路基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密集的車流量對野生動物的影響,汽車行駛過程中產生的噪音對野生動物的影響,游客對野生動物的影響,青藏鐵路與青藏公路疊加效應對野生動物的影響,青藏公路維護、養護對野生動物影響,青藏公路本身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青藏公路路基寬約10 m,坡度小于7%,建有一級緩沖平臺,由于一級緩沖平臺與路面所成的坡度過于陡峭,給野生動物穿越公路造成了極大的阻礙。藏羚等野生動物穿越公路過程中,往往要經過聚集、警戒、觀望、嘗試等過程,其中觀望的時問比較長,青藏公路密集的車流量,對藏羚通過產生一定的阻隔,當藏羚經過聚集、警戒后踏上路基后,疾馳而過的汽車會迫使藏羚放棄原有沖刺點,遠離公路,從而進行第二次嘗試通過,在這種情況下,藏羚經過幾次失敗后會重新選擇穿越公路的地點。汽車在行駛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噪音,這是由車型、車速、車流量、線路條件等決定。青藏公路車輛行駛產生的噪音對周邊的野生動物產生了影響和干擾。靠近公路,噪音較大,野生動物總數少;遠離公路,噪音較小,野生動物總數多。人為因素(游客、駕駛員等)的干擾也會阻礙藏羚穿越公路,大群的藏羚出現在公路時,往往會引起人們的好奇,人們拍照,甚至追趕,會迫使藏羚放棄穿越公路的行為,不得不遠離公路,等待時機,重新選擇穿越公路的地點。青藏公路局部路段在進行路而維護及整修過程中會有大量的施工車輛,車輛在作業工程中會產生煙塵,引起塵土飛揚,對野生動物的正常遷徙有一定的干擾;工程施工和維護人員的增加,對野生動物的活動有一定的干擾,使野生動物對公路產生回避。青藏公路本身對青藏公路對野生動物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造成分割,影響藏羚、藏原羚、藏野驢等野生動物的遷徙(移)活動。
5 結語
通過對所有樣本進行橫向分析,我們發現,樣方內動物主要分布在遠公路側,且越遠離公路,動物密度越高,在距青藏公路路基邊緣0~1000 m處,動物分布較少,而在樣方外側距離公路路基1500~3000 m處,動物分布的密度明顯增加,且趨于平穩。對藏羚羊等具有遷徙特性的高原物種進行特殊分析后,得出大部分動物的分布都對公路形成回避,其中藏野驢最為明顯。植被覆蓋方面,也呈現出遠公路側覆蓋面積明顯高于近公路側現象;通過對所有樣本進行縱向分析,我們發現,樣方內動物的分布呈現出明顯的地域性且其植被覆蓋情況沿公路縱向面呈現明顯的帶狀分布。
通過對以上結論進行系統性論證分析得出青藏公路對沿線生態環境產生各方面影響,結合各影響因素分析,根據動物分布情況,相關部門可以結合動物習性設置人性化路標牌、警示牌,提醒司機注意慢性。從而讓青藏公路與高原環境和諧共存,達到交通運輸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樂,殷寶法,楊生妹,等.青藏公路對高原鼠兔種內遺傳分化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6(11):3572-3577.
[2] 劉煬.遷徙藏羚羊為何死于青藏公路[J].今日科苑,2007(3):40-42.
[3] 王敏,周才平,吳良,等.近10a青藏高原干濕狀況及其與植被變化的關系研究[J].干旱區地理,2013(1):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