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
【摘 要】模板工程對保證混凝土外觀幾何尺寸、外觀質量起著決定性作用,直接影響到混凝土結構的施工質量。由于主體部分工程的評定沒有模板工程,在混凝土結構和構件成型后立即拆除,因而被施工人員所忽視。在施工中由于模板尺寸錯誤、固定不牢等造成的工程質量問題常有發生,必須給予高度重視,以下就模板工程質量缺陷與發生機理及防范措施進行分析。
【關鍵詞】建筑工程;模板工程;質量缺陷;防治措施;動態控制;全過程管理;制度建設
0 引言
模板工程是指支承所澆筑混凝土的整個系統,包括與混凝土表面直接接觸的模板面板和支撐桿件,以及相關的連接件和剪刀撐等。它是現澆混凝土工程施工過程的主要承載結構和施工作業平臺,因此其安全性直接關系施工質量和安全,是工程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1 基礎模板
1.1 缺陷
軸線位移;基礎梁扭曲、寬度不一;混凝土缺棱掉角、蜂窩、麻面;上段模板嵌入底板混凝土內。
1.2 原因分析
1)模板及其支撐自身的強度和剛度不足。
2)模板使用前未進行清理、校正,表面不平整,拼縫過大或過于緊密。
3)模板上口未帶通線檢查或固定不牢。
4)斜向支撐未加墊板,直接支撐在坑壁土層上。
5)支撐一邊緊一邊松。
6)模板安裝好后未校核軸線和截面尺寸。
7)澆筑混凝土時任意踩踏、碰撞基礎模板及其支撐,造成模板松動、下沉。
8)模板未刷隔離劑或涂刷不符合要求。
1.3 防治措施
1)模板(特別是木模板)自身要有一定的強度和剛度,質量必須有保證。
2)模板應保持大面平整,拼縫應符合有關要求,接頭處應加拼條。
3)鋼模板上口應用拉筋固定,間距60 cm左右;木模板上口應釘木帶,以保證基礎上口寬度,并拉通線檢查上口平直度。
4)上段模板應橫穿<12鋼筋或預制混凝土方塊加以支撐,間距1 m左右;木模板可用臨時支撐,但應牢靠,并保持高度一致。
5)兩邊的斜支撐應盡量對稱布置,并謹防側模一邊緊一邊松。
6)斜支撐根部應加木板,不能直接支撐在坑壁土層上。
7)模板安裝好后應校核軸線,特別是支模后時間較長,澆筑混凝土前一定要仔細檢查土層開裂、支撐變形等情況。
8)腳手板不能直接擱置在基礎模板上,施工時謹防任意踩踏、碰撞模板及其支撐。
9)模板應認真涂好隔離劑。
10)掌握正確的拆模方法,不可用力過猛,以防損壞混凝土;拆模時間不宜過早或過遲。
2 梁模板
2.1 缺陷
梁軸線位移、截面變形、扭曲、下撓開裂、炸模、缺棱掉角、蜂窩、麻面。
2.2 原因分析
1)模板選材不當。木模采用黃花松等易變形的木材制作,或采用多次使用已接近腐爛的模板,其本身已不具有一定的強度和剛度。
2)模板投入使用前未進行校正、清理。對表面缺陷較大的模板未予淘汰。
3)未進行模板結構計算。此項工作往往被工程建設者所忽視,他們有時僅憑經驗支設模板,造成模板下撓、沉陷,甚至整體坍塌。
4)模板的豎向支撐不垂直或未相互拉結牢靠。
5)直撐的地面土質較軟弱,澆筑混凝土的過程中支撐隨受潮的地面下陷。
6)木模在澆筑混凝土前未澆水充分濕潤。
7)模板拼縫過于緊密或間隙過大。
8)模板支好后未用經緯儀或帶線檢驗軸線。
9)梁上口未釘木帶,僅用鐵絲對拉,有緊有松。
10)底模未起拱。
11)拆模過早或過遲。
2.3 防治措施
1)同“帶形基礎防治措施”a,b,i,j。
2)要進行模板結構計算,不能憑經驗配料。木模板的底模和側模一般按連續梁計算,根據最大彎矩和撓度,由強度和剛度要求確定其厚度;頂撐尺寸一般按穩定性要求進行計算。組合鋼模板底板一般按簡支梁計算,由強度和剛度要求確定其允許的跨度,支柱截面同樣由穩定性來確定。
3)頂撐(支柱)的間距一般為1 m左右,各頂撐之間應設拉桿固定,一般離地面50 cm設一道,以上每隔2 m設一道,以形成一個整體。
4)頂撐(支柱)下部支承面應堅實,若為泥土應先夯實,再沿支撐(支柱)底部鋪上通長的木板,確保支撐不下沉。在樓面上支模時,應在支撐底部設墊木,并加設一對木楔用鐵釘釘牢。
5)支模時應注意使側板包住底板,若為木模,側模下口應設夾條木并釘緊在支撐上,確保下口不脹模。
6)考慮到梁模板吸濕后通長方向的膨脹,梁柱交接處的梁底板尺寸應略為縮短,以防模板嵌入柱混凝土內。
7)側模上口應在支撐位置對稱布置斜撐并釘牢,沿一定長度還應設置撐頭木或拉鐵(鋼模板)固定,忌用撐木加鐵絲對拉固定上口的施工方法。
8)深梁若采用木模板,板厚應不小于5 cm,每隔50 cm加一拼條,根據梁高適當加設橫檔。一般離梁底30 cm處沿通長方向每隔1 m設一φ14對拉螺栓。深梁若采用鋼模板,其外側還應加雙排鋼管圍檁,間距50 cm。
9)底模應按規定起拱。
10)木模板在澆筑混凝土前應澆水充分濕潤。
11)模板支好后應認真校正梁的軸線、上下口、高度等尺寸,并拉通線檢驗側模是否順直。
3 柱模板
3.1 缺陷
軸線位移,成排柱不在同一直線上;混凝土蜂窩、麻面、露筋、缺棱掉角、爛根、夾渣、鼓肚;柱身扭曲、不方正。
3.2 原因分析
1)同“梁模板原因分析”1,2,7,11。
2)安裝柱模板未校正軸線、垂直度及截面尺寸。
3)模板拼縫不嚴或柱箍不牢導致脹模、漏漿。
4)柱底部施工縫未清理干凈或模板不到位。
5)支撐不牢或松緊不一。
6)未校正鋼筋位置,就位移的鋼筋安裝模板。
3.3 防治措施
1)同“帶形基礎防治措施”a,i,j。
2)進行模板設計。模板本身應具有一定的強度和剛度,以確保不炸模、不變形。計算出混凝土側壓力后,根據強度和撓度要求設計并核算柱模、柱箍的用料尺寸及間距。
3)柱模安裝前應校正好鋼筋位置,并對柱底施工縫進行清理,鑿除浮漿及凸出的較大石子。
4)柱子立模時,應彈出兩個方向的軸線,并對柱子進行找方,檢查對角線。
5)成排柱應先支最兩端柱模,待檢驗無誤后,再帶通線支其余柱模。
6)為防止炸模,應根據柱身高度與大小,沿柱高每隔50 cm-100 cm設一柱箍。
7)柱底部應設一清掃口,待模支好后清除木屑等雜物,澆筑混凝土前予以封閉牢固。
8)若柱較高,中間應留臨時澆筑孔以插入振動棒,待澆筑到臨時洞口時再予以封閉牢固。
9)為保持穩定和不變形,柱與柱間應加釘水平支撐和剪刀撐,同時應在最外排柱外側設置斜撐。若柱子間距過大,各柱應單獨四面支斜撐。
10)對較大斷面柱使用穿柱螺檢加以固定。
4 墻模板
4.1 缺陷
墻體走形、厚薄不一、炸模、爛根。
4.2 原因分析
1)同“梁模板原因分析”1,2,8,11。
2)模板事先未進行計算并做排板設計。
3)未做導墻或導墻不符合要求。
4)未按要求設置對拉螺栓或對拉螺栓未擰緊。
5)支撐方法不當或支撐松動。
4.3 防治措施
1)同“帶形基礎防治措施”a,i,j。
2)進行模板計算并排板設計,繪排列圖。
3)模板應拼裝平整,相鄰兩塊模板應設置圍檁且間距不宜過大。
4)墻根應按墻厚先做20 cm高導墻作為根部模板支撐,模板上口應采取一定措施卡牢。
5)墻身應設置一定數量的對拉螺栓并擰緊。
6)當墻體較高,支撐較困難時,可采用排架支模或杵架支模法,以承受混凝土側向荷載。
7)嚴格控制每層混凝土的澆筑高度。
5 結束語
總之,對模板工程要認真熟悉圖紙,掌握混凝土構件的特點,制定模板工程的施工方案,嚴格按照規范要求進行施工,針對質量問題出現的原因,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這樣才能最終確保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質量。
【參考文獻】
[1]林灼賢.淺談建筑工程超高支模模板施工[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17).
[2]趙占杰,吳瑛.淺談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技術[J].科技傳播,2011(14).
[責任編輯:侯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