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政
對互聯網公司來講,如果不走“互聯網+”的道路,一般很少活過3年,這不是我說的話。
對傳統企業來講,如果不走“+互聯網”的道路,利潤空間就可能會被互聯網公司擠占。互聯網公司正在倒逼供應鏈,首當其沖的就是傳統的商業企業。阿里這樣的公司會擠垮50%以上的傳統商業企業,然后波及開來,擠垮更多的傳統生產企業。這也不是我說的話。
自然的邏輯就是,與其抗爭,不如合作。應了美國人的一句話,打不贏的就是朋友。這意味著,阿里、蘇寧這樣的合作直接對資本的投資者有好處。從資本市場的角度看,這叫強強聯合。這會給廣大的股民更大的想象空間。這你是懂的,無須贅言。
但我相信,在中國,如果沒有資本力量的支持,或資本市場的動機,這種大規模的合作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這種合作聯盟,本身意味著資源和精力的消耗,其中涉及雙方內部結構性利益關系的調整和平衡。如果沒有更大的利益空間,這種調整和平衡是很難的。這種利益空間的來源,可以來自資本市場股價的增值,也可以來自強強聯合之后打敗對手,侵占更大的商業空間。前者相對來講比較直接,后者需要漫長的過程,需要經過一段艱苦卓絕的努力,產生內在結構性的力量,方能見到成效。
商業企業的大規模合并,歷來都是受到國家和政府關注的,因為這關系到國計民生。像沃爾瑪這樣的公司,在北美地區,進入任何一個城市,都需要經過公示,或會引發當地商界的抗議。因此,沃爾瑪進入任何一個城市或地區,都必須首先關注的是跟商界的關系,必須跟其他諸多商業業態處理好利益關系,否則就會受到抵制,或不被政府所允許。
這里涉及商業壟斷問題,涉及雙邊的合作不能侵害第三方利益,最終涉及一個社會或一個區域的穩定和持續發展。避免引發連鎖性的反應,引發商業的惡性競爭,所謂一群大象打架倒下的是大象。
按照德魯克的思想,工商企業或組織機構的穩定,是一個功能性社會正常運行的前提。
我們期待的阿里與蘇寧的合作,能夠有效地帶動傳統生產企業的轉型,而不是僅僅帶動傳統商業企業的轉型。
商業資本的強大與工業資本的強大,兩者必須同步。商業企業的轉型與工業企業的轉型,兩者也必須同步。
如果阿里和蘇寧的結盟成功,而工業企業及其供應鏈網絡沒有跟上,沒有及時完成轉型,那么意味著規模變得更大的商業企業,只能依靠成本和價格這個單一的維度,來維持自身的存在價值和理由。而很難及時獲得工業技術基礎的支持,提高產品的品質與性能,提高產品性價比。
中國諸多產品的產能已經過剩,工業生產企業必須及時完成產業轉型,實現產品的更新換代。
阿里和蘇寧的結盟,如果得不到傳統工業基礎技術的支持,如果龐大的傳統生產企業不能完成轉型,那么就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依據以往的經驗,更多的只能是降價促銷,引發商業大戰,最終必然會把商業競爭的壓力轉嫁到供應鏈。倒逼供應鏈的必然結果是,弱化生產企業的工業技術基礎。讓我們不得不想起當年蘇寧的崛起,繼而阿里的崛起,既沒有帶動產業鏈的升級,也沒有促進產業鏈生態的形成,或產業組織的強化。生產企業依然沒有擺脫規模化外延擴張的方式。
對消費者來講,他們真正需要的是產品的品質保證,需要的是升級換代的產品,更需要的是獲取主導市場的主權。他們需要的是,有這樣的企業或組織機構能夠走進消費者的生活方式,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為豐富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做貢獻。
阿里與蘇寧的結盟,并不意味著消費者市場地位的提高,也不意味著消費者主權得到尊重或強化,更不意味著消費者離生產企業更近更直接。相反,商業企業在上下游之間的地位更高,對消費者的影響力和支配力更大。
最后,我希望阿里跟蘇寧的結盟,能夠順應天道,站在消費者立場上,成為產業價值鏈的組織者,帶動傳統產業的主力軍轉向互聯網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