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軍
三十多年前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打破了“兩個凡是”的禁錮;1992年,鄧小平同志以“殺開一條血路”的精神和勇氣,發起了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沖破了姓“社”姓“資”的束縛……從而掃除了改革開放道路上的一道道思想障礙,創造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大好局面。
發展經濟需要不斷解放思想,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同樣需要不斷地解放思想,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也要與時俱進。
首先,要通過進一步解放思想,切實加強思想政治工作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立身”。“言”和“行”是統一的,很難想象一個自身行為不端的人可以做好別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樣,一個思想不解放或不夠解放的人,是不可能做好別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因此,作為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在新一輪思想大解放的過程中,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樹立自身良好形象。這樣,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思想政治工作是多渠道、多方面的。既要管人又要育人,兩者缺一不可。管人不育人,工作就會走生搬硬套的教條主義,那樣只會“管而不活”,工作也就會缺乏主動性、靈活性。相反,要通過民主、平等的交流探討,營造和發展新型的人際關系,創造良好的社會風尚,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解放思想,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我們講解放思想,就要從實際的要求、生活的需要、群眾的愿望出發,悉心捕捉群眾在社會變革中遇到的具體實際問題,把最大限度滿足群眾的急需放在突出的位置,說到群眾心坎上,做到群眾急需處,才能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家、做到人、做到心。
解放思想,構建“大政工”格局。要堅持黨委統一領導、黨政共同負責,構建立體化、全方位、多層次的“大政工”格局,同時,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納入干部業績考核,明確相關人員的責任,使之真正落到實處;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生產、經營、管理等業務工作一起規劃、一起部署、一起檢查,使之真正發揮促進各項工作的作用。
其次,要通過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思路
一是思想政治工作要變革觀念和思維方式。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這是對思想政治工作觀念變革和方式創新的明確要求。
二是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大思想文化含量。思想政治工作,要增加思想理論含量,要更多地運用思想的力量去征服人,用理論的力量去說服人;要增加文化知識含量,更多地運用心理學、行為科學、管理科學、政治經濟學、法律等知識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知識含量和有效性。
三是思想政治工作要變革形態和方式。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的企業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村鎮文化、機關文化等不同類型在組織文化建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態。積極探索思想政治工作運用文化形態以文化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轉化為人民自覺追求的價值觀念。
四是思想政治工作要創新工作方法和手段。當今時代,互聯網、手機等廣泛運用,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交往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善于運用互聯網、手機等新載體,探索新方法,拓展新領域,加強形勢政策教育,開展工作交流和業務研討,實施思想引導和心理輔導,從而起到聚集人氣、樹立正氣、鼓舞士氣的作用。
第三,要通過進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規律
一是把握為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服務的基本規律。改革發展穩定是社會主義現階段的基本關系,三者不可偏廢。遵循這一基本規律定位思想政治工作,有三項基本任務:做改革開放思想的先導,為擴大改革開放夯實思想基礎;做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的引導者,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夯實基礎;做溝通思想化解矛盾的紐帶,為構建和諧社會夯實基礎。
二是把握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服務的基本規律。人的全面發展有兩對辯證關系:一是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發展的辯證關系;二是人與外界的和諧以及人自己內心和諧的辯證關系。思想政治工作以人為本,就要充分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把以人為本轉化為人的體驗和人的發展,完善人的道德,提高人的品格,升華人的思想,實現人的理想。
三是把握從經濟的視角來考察人的行為的基本規律。存在決定意識,經濟的視角、利益的變化是決定人的行為的一個基本驅動力。一定要從經濟的視角、利益的格局去考察,要研究動員人民群眾共同奮斗的共同理想、共同利益、共同目標、共同創造、共同發展內容是什么?利益之所在就是動力之所在,找準利益、找準位置、找到動力,就能夠很好地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標。這是一個可遵循的基本的方法。
四是把握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基本規律。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將道德的說服力、法律的強制力、利益的調節力、輿論的引導力相結合,并形成工作機制。提高人的認識,改變人的行為,促使人們形成既符合個人權益也符合國家和人民利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道德調節、法律調節、利益調節、輿論調節有機結合的工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