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亮亮
摘 要:本文從行為經濟學角度出發,對國際投資行為進行研究,并從國內及國外研究現狀兩方面,對國際投資行為的現狀進行梳理,力圖從新的角度分析國際投資行為。
關鍵詞:國際投資;行為經濟學;過度自信
一、國外研究現狀
Roll(1986)提出大部分兼并活動與經理人過度自信有關,這就是所謂的“自大假設”(hubris)理論,即并購常常是由于經理人過于自負、判斷失誤而造成的,當然會損害公司價值。由于過度自信的存在,經理人會過于重視自己的主觀判斷而輕視已披露信息揭示的的客觀情況(尤其當信息不完全時),對憑借個人努力獲得成功過度樂觀。人們尤其對他們自認為是能控制的結果更為過度自信。從事并購的經理人顯然正在取代目標的管理者,成功的并購實質上加強了經理人目前的地位和工作前景。因此,他可能存在對結果控制的幻覺并低估最終失敗的可能性(March 和Shapira, 1997)。因此,經理人在進行并購決策時很容易受過度自信心理的影響,相信并購行為能挽救經營不善的目標公司,給其盈利帶來奇跡,實現管理協同效應;或是對并購活動的投資收益持過分樂觀態度,認為其智慧的并購決策能給公司帶來受益;或是認為自己掌握了可靠信息,找到了市場價值低于內在價值,即價值低估的目標公司,意圖實施并購––購買便宜貨以提升公司價值。
Malmendier和Tate(2002)討論了經理人過度自信對并購的影響。由于經理人高估并購能帶來的受益,同時認為其公司股票被市場低估,所以傾向于做出并購決策。他們通過《福布斯》500強公司的樣本數據實證檢驗,發現過度自信經理人比理性經理人更可能從事不可能增加價值的并購計劃,更可能進行各種類型的投標。過度自信經理人更傾向于從事破壞性并購,這在經濟和統計意義上是顯著的。而且過度自信的經理人易于從事多元化并購,但平均來說不可能比理性經理人創造更多的價值。
行為經濟學認為,跨國公司在選擇FDI時考慮的第一因素是東道國與投資國的文化差異性(如民族、宗教、語言等)對FDI的影響。Nohria and Ghoshal(1994)和Roth and O Donnell(1996)的研究表明,跨國公司的投資范圍越廣、投資區域與總部文化差異越大,則總部對分公司的監管困難越大,Gomer-Mejia and Polick(1997)研究表明總部對分公司的管理成本是文化差異變量的增函數。
行為經濟學考慮的第二個因素是東道國國內的政治穩定性變量,這一變量中又包含革命運動、軍事政變、國際制裁、暴動等多種因素。I.Shihata(1998)研究表明政治穩定性是決定跨國公司商業成功重要外部變量。Hosseini(1994)認為,在東道國政治環境不穩定情況之下跨國公司是否選擇FDI取決于經理人對東道國信息收集處理和理解能力。從決策管理系統視角來看,跨國公司FDI決定過程就是一個具有有限能力的經理個人或團隊面對多變復雜的國際變量的決策與選擇過程,符合R.Heiner(1983,1985)的所謂C-D模型(Capacity-Difficulty Gap Model)。
二、國內研究現狀
李飛在(2012)指出,在央企境外投資活動中,投資決策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著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和項目的實施成功。典型案例案例就是中鋼集團2008年曾“沖動投資”以14億美元收購澳大利亞中西部礦業公司等,結果導致了該央企的巨額虧損,陷入了困境。某種意義上講,決策失誤是最大失誤。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盲目決策,二是決策實施過程失控,一些企業在實施境外投資決策時,正是因為缺乏風險意識和風險制約機制,在項目投資、環境分析、地址選擇、合作伙伴確定、投資方式及項目實施等,缺乏必要的可行的科學論證,最終導致決策重大失誤,新加坡“中航油”事件就是慘痛的教訓。
李國平(2006)指出,公司管理者的過度自信與過度樂觀等非理性行為可以影響公司的投資決策與資本結構。米黎鐘,李國平(2005)指出,行為金融研究表明,公司由于經營管理者盲目擴張和過度自信,往往會造成認知偏差,從而導致投資與并購的失敗,造成巨額的損失。
徐學鋒(2010年)提到,美國《商業周刊》(1999年)的研究結果表明:75%的企業并購是完全失敗的。美國著名的麥肯錫咨詢公司曾對《財富》500強和《金融時報》250強的大企業在1998年以前進行的116項收購案例做過統計:其中23%的企業通過并購獲得了效益,61%的企業失敗,還有16%的企業成敗未定??梢?,在決策中,對于投資并購案并不能簡單以1+1>2來考量。在國際金融危機中,我國金融機構在海外投資并購慘遭失敗的案例,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在激烈的國內外競爭中,經營決策的理性與否是我國金融企業能否健康順利發展之關鍵。饒育蕾、張輪(2005)提到,過度自信和過度樂觀往往是公司進行非理性、大規模購并的心理動因。心理學研究認為當一個人過于肯定未來事件的某個特定結果時,就會產生樂觀偏差。如管理者經常過高估計其購并公司獲取利潤的能力,個人想法與公司氛圍促使管理者對公司未來發展持過度樂觀態度等。
三、總結
從國內外對國際投資行為的研究來看,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對經理人的過度自信行為的研究,二是對東道國的環境因素的研究。伴隨著國內外學者的不斷探索,希望在國際投資的行為經濟學研究方面能有所突破。
參考文獻:
[1]徐學鋒.行為金融視角下金融機構管理者非理性決策行為分析[J].企業經濟,2010(4):164-166.
[2]李心丹.行為金融學––理論及中國的證據[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203-205.
[3]饒育蕾,張輪.行為金融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168-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