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昌鳳
“百姓富,生態美”,是實現中國夢的具體體現,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的標準。
近年來,吉林省提出了“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理念,讓生態產業提升吉林生態文明的“綠色效益”。將“綠色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如何既立足生態保護,又推進經濟發展,努力實現生態經濟雙贏已成為當前國家、政府以及企業所關注的課題。
一、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論述。
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五位一體中,經濟建設是中心,只有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才能筑牢國家繁榮富強、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質基礎。要實現真正的國富民強,必須守住“綠水青山”。那么,如何實現“美麗中國”?報告也給出了答案: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二、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的矛盾現狀
近年來以過量消耗生態資源為代價、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謀求經濟的高速發展,這種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造成了目前森林銳減,水土流失,牧場退化,物種滅絕,資源緊缺。以森林資源為例,由于過度采伐森林和破壞植被,使我國某些地區多次受到沙塵暴的侵襲。這些問題無不標志著經濟與生態系統之間關系的日益緊張。
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在2014年國新辦舉行的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一組數據:全國森林面積2.0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21.63%,森林蓄積151.37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0.69億公頃,蓄積24.83億立方米。雖然森林資源總量進入持續增長時期,但總體上我國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森林覆蓋率遠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積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積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森林資源總量相對不足、質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改變。
過去經濟的發展以能源的耗竭和環境的破壞為代價,而生態環境的破壞又負反饋制約經濟的發展。惡性的循環最終也會導致經濟的衰退、生態的惡化。如果經濟與生態不能相互協調,勢必兩敗俱傷。必須全面調整經濟,使之與生態系統密切匹配。要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發展綠色產業,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環境。只有經濟與生態之間建立穩定和諧的關系,才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生態文明的保障。
三、把生態的理念融入到經濟建設中去,用生態的理念來發展經濟
眾所周知,吉林省是農業林業大省,有著豐富的森林資源。國家天保工程實施以來,保護好森林資源成為林業建設最根本的任務。而隨著國有林區森林采伐量的銳減,加快經濟轉型成為林區發展最現實的問題,提高生活水平成為職工群眾最迫切的需求。基于此,發展以自營經濟為主要模式的林下經濟,能夠有效兼顧生態、產業、民生需求,從而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
(一)發展林下經濟的有利條件
1.在國家實施天保工程以來,傳統的林業生產格局受到了嚴峻的挑戰,保護好森林資源成為林業建設最根本的任務。從林地中走出的大量剩余勞動力的涌現,給企業和社會發展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
2.豐富的林地資源為發展林下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吉林省是全國重點林業省份之一,省政府制定的林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提出了到201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44.2%,森林蓄積量達到9.6億立方米。豐富的林地資源為發展以香菇、木耳、元蘑等為主的食用菌培植業;以紅松果仁、山野菜等為主的采集業;以人參、天麻、五味子等中草藥材為主的種植業和以牛、羊、豬等為主的養殖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發展林下經濟的幾點思考
1.因地制宜,選好項目,綠色開發
“好的項目能富一方百姓,產業創新能帶來一場革命。”在發展林下經濟,推動綠色產業發展過程中,不但要有敢想敢拼、不畏困難的勇氣和創業熱情,還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一是不能有標新立異、貪大求洋、盲目立項、脫離實際的好大喜功思想。要杜絕虎頭蛇尾的現象發生,不管條件是否允許,一心想出成績、立大功、求新、求大。這些錯誤思想是要堅決杜絕的。二是要堅持因地制宜,以科學嚴謹的態度發展林下經濟。要從氣候水土成長環境出發,選擇適宜當地發展的資源開發項目。三是政府和企業在工作推動上,不搞行政命令,不搞一刀切,不搞一幫哄。四是堅持綠色開發原則。資源開發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基本原則,生產出無污染、無公害、無殘留,對人體健康無損害的綠色產品。
2.給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一件事情能否做成功不僅僅取決于內因的努力,還需要外因的推動影響作用。科學發展林下經濟,一是要用足政策。進一步加大對地區、企業和職工發展林下經濟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好已出臺的產業發展政策,同時還要努力去爭取國家針對當地及本行業實際情況制定的特殊政策。二是要增加資金扶持力度。只要是國家政策允許范圍內,就予以支持,從資金投入、經營管理等各方面予以支持和扶助。對已有產業項目的地區、企業和職工,要幫助其提高規模和效益;對沒有項目,而有發展意愿的的地區、企業和職工,在審核其可行性后,幫助其開發新項目。通過扶持和幫助,充分調動地區、企業和職工群眾發展林下經濟的積極性,營造和諧寬松的綠色產業發展環境。三是要加強行業技術交流和技能培訓。可以請來專業技術人員開展培訓講座和林下田間現場操作指導,或組織人員到行業示范區實際參觀學習。通過多形式、多渠道學習提高行業技能,栽培(養殖)出更多更好的綠色產品,創造出最大的經濟效益。
3.廣泛宣傳,培樹典型,示范引路
要堅持從“發現典型、培養典型、總結典型、宣傳典型”的原則出發,以一戶帶一片,以一片帶一面來推動全省林下經濟發展。近年來,在各級黨和政府的鼓勵扶持下,我省已經踴躍出一大批搶抓機遇、敢于拼搏、創業致富的林下經濟發展帶頭單位和個人。各類產業的創業典型在個人發家致富的同時,也積累總結了一定的經營經驗和技術。要利用各種媒體平臺來傳播學習他們的好方法、好經驗,充分發揮典型引路作用,引領更多的地區、企業和職工群眾科學發展林下經濟,取得更多的收益。
科學發展林下經濟,推動綠色產業發展。把保護生態和經濟發展作為一個統一體考慮,并重對待,這樣生態的保護就可以轉化為經濟的發展,就能夠取得保護和發展、生態和經濟的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