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子商務正在改變我國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開始進入農業領域。在我國政府和企業的推動下,電子商務對我國農業的生產和流通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試圖對我國農業的特點和轉型方向做出分析,以認清世代大潮中的方向和脈絡。
關鍵詞:農業;電子商務;物聯網
和城市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生產一直處在落后地位,農民收入也一直偏低。農業落后的原因在于生產力低下,而生產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是傳統的小農生產方式制約。當下迫切需要農業向現代化轉型。
一、我國現有農業體制的特點
我國現行的農業生產體制來自于70年代末的土地家庭承包責任制,這種模式依靠家庭分散式體力勞動。他的產生有其特定的歷史和國情原因,在過去30多年起到了解放生產力,保證社會穩定的作用。隨著近年來農業人口向制造業大量轉移。國家政策開始鼓勵農民將農村土地承包權流轉,相應的國內也出現了大型的機械化的農場,可以預計,越來越多的農場將會進入自動化機械化階段。而在土地資源較豐富的一些發達國家,農業生產已經由自動化機械化向精確生產模式發展,也就是向融合互聯網的高度智能化的模式進化。國內目前的農業模式,還處在手工向機械化轉型的上一階段。
傳統的小農體制還導致了一個弊端,就是農業信息不發達,流通體系不發達。我們不難發現,許多吸引人的有特色的農產品,往往存在于偏遠的地區,但是這些農產品很難銷售到大城市,即使能夠銷售到大城市,其大多數利潤也都被流通環節賺走。傳統分散的小農經濟模式,從客觀上抑制了農業品牌化和產業鏈的優化,廣大國土上農業的生產、銷售、加工、運輸等產業環節處于一種割據、分散的狀態,這大大降低了農業流通效率,抑制了農業增收潛力。
二、農業互聯網革命的主要方向
農業要取得突破,必須集合當下土地集約化的趨勢,有條件的地方,主動和互聯網、物聯網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農業革命。當下世界范圍內的農業革命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一是物聯網對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二是電子商務對流通領域效率的提升。
(一)用物聯網技術以實現農業精確生產
物聯網是互聯網在物的方面的延伸,構建在一些基礎技術之上。20世紀90中期開始,美國開始把GPS技術、遙感技術、環境監測系統、GIS等應用到農業生產領域。近年來,物聯網在美國也開始得到普及。利用物聯網科技可以發展智能和精準農業。
(二)用電子商務技術,創新農業流通模式
隨著20世紀末的互聯網浪潮,農產品也不能例外。雖然我國農業發展相對落后,但是增長空間和速度毫不遜色。美國農業部、商務部在2012年發起成立了“小企業電子商務工作組”,帶動指導農業企業開展電子商務。從電子商務在美國的實踐來看,電子商務促進了農業信息流動,提高了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拓寬了農產品銷售渠道,減少了交易環節和交易成本,為農業經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三、我國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推動力量
(一)政府強力推動
我國政府對農業的現代化作出了大量努力,2013年以來,國務院近幾年的農業文件,包括歷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把互聯網對農業的作用擺到重要的地位。政府已把互聯網當成解決農業問題的重要途徑,正在通過互聯網“倒逼”農業革命。
農業現代化所需的一些基本要素,如現代物流、農業信息化、農業科技創新、農業電子商務,到信息服務進村入戶;還有更基礎的信息發布、互聯互通,無不依賴于農業互聯網的發展。因而,有關農業互聯網的扶持政策就越來越多。2015年,國務院一號文件更加明確的發出信號“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農業被賦予了強國復興的偉大政治使命,因而農業互聯網的未來的前景更加廣闊。
(二)企業的推動
可以看到,國內外從事農業電子商務、農業物聯網技術推廣的企業越來越多。比如一個奧地利公司設計的農業物聯網能夠覆蓋10平方公里左右的基本農田,這套物聯網系統可以低成本的采集動態信息、自動監測并控制自動化設備,可以適應溫帶和熱帶土壤,具有很強的普適性。
越來越多的企業家看到了農業發展的前景,開始投資這一領域,近幾年知名的事件就有網易的丁磊投資養豬,褚時健投資的褚橙;SOHO國際的潘石屹投資種植蘋果。在政府政策引導下,企業家的大力推動才能真正讓農業現代化變成現實。
四、電子商務對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影響
(一)農業生產要素的變化
研究發達國家的現代農業情況發現,由于科技和互聯網的改造,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基本要素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
從勞動力來看,站在田間的不再是傳統的農民而是所謂新農人,他們多受過良好教育,是掌握現代科技的勞動者和經營者,具備現代經營理念,將農業按照現代企業標準進行運作。
從勞動工具來看,物聯網時代的農場里面,工作的除了機械化設備,還有過物聯網技術連接起來的自動化設備和機械。
從勞動對象來看,我國的農業耕地將會逐漸大規模的集中,變成規模化經營的大面積土地。規模化、品牌化以后的農業企業,可以生產分等級、分品類的高質量農產品。
(二)農業流通領域的變化
電子商務對農村流通領域的推動是非常巨大的的,在政府主導和一些大型企業的推動下,我國正在構建“消費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體系。大公司提供資金、技術,將電商下鄉落到實處。企業主動和縣鄉政府合作,在農村建立銷售和物流體系,通過引導激活農村電商生態體系。
五、總結
對于急需轉型的中國農業來說,物聯網和電子商務可以說來的恰如其時。目前來看,各界對農業電子商務普遍看好,許多特色農產品已經開始大量在互聯網上銷售。未來幾年,農產品電商有望出現飛速增長,農業有望成為我國未來最具潛力的產業。
作者簡介:王利冬(1976–), 男,1998年畢業于河南財經學院,現就任于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研究方向:電子商務、web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