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雅
摘 要:地方藝術節的積極意義在于促進地方認同和凝聚力,通過社會、群眾、政府的協同力量,有助于當地文化特色的發展,加強藝術與群眾之間的交流,更成為城市宣傳的有力名片。本文參照歷年上海國際藝術節的舉辦,客觀地描述了藝術節公共文化服務的現狀與需求,展開了問題討論與對策思考,得出了富于普遍意義和啟示性的發現。
關鍵詞:文化藝術節;文化政策;公共文化
藝術節是一個集合,本身就具有集體、大眾的特點。廟會、狂歡、慶典等,東西方的節慶在現代管理理念和現代社會生活的概念下,從傳統節慶到新興節慶,從約定俗成到人工塑造,進行了一系列形式與內容上的轉型與創新,帶來如今節慶種類多種多樣。而我國的文化政策,在對藝術節的舉辦產生巨大影響力的同時又要平衡社會、文化、政治的關系,使之保留自身價值。過于傾斜一方,則會帶來藝術節或商業化、或官僚化、或精英化、或低俗化。政府的角色從藝術節的主導者抽身為指導者,文化政策從“教化”到“輔助”,再至多元文化的認同和城市品牌的塑造與區域的協同發展。
一、在我國,地方藝術節舉辦過程中的政府角色分析
以上海為例說明,上海國際藝術節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主辦,上海市人民政府承辦的國家級國際藝術節,是我國最高規格的對外文化交流節慶活動之一。
從西方藝術節的背景來看,由王室或社團組織出資贊助是比較普遍的。以英國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為例,該藝術的全部收入中,政府的資助只占一部分,其他絕大多數是票房收入、捐贈、各大跨國公司的贊助。然而我國舉辦的藝術節,出資者往往都以政府為主。中央或地方政府不僅作為出資者,還往往是主辦方,甚至有些社會團體舉辦的小型藝術節或展演活動,為了得到政府的資金支持,并獲得更多的票房收入,也申請冠以地方市或區一級政府為主辦單位或合辦單位。我國的藝術節受到政府部門的制度與政策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
部分藝術節的主辦者注重并致力于市場運作,但卻使得藝術節呈現出明顯的功利性色彩,而忽略了文化內涵以及基于市民需求的重要辦節宗旨。藝術節是城市文化的掠影,作為城市的文化名片,藝術節的宗旨、定位、藝術節品牌的塑造對于城市文化軟實力、競爭力的形成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自2008年文化部所公布文化業務的100項“重大文化活動”中,與藝術節相關的內容有20項。從財政支出上,2011年文化部僅“文化活動”一項的財政撥款預算達到3360萬元,“群眾文化”一項為80萬元。相較于2010年,文化部2011年總體財政預算雖下降了 79%左右,但是“文化活動”一項的增幅卻達到95.35%,這主要是用于文化部舉辦紀念建黨90周年文藝晚會的經費。除去這一部分的經費,2010年和2011年“文化活動”的財政撥款經費基本持平。文化部與地方政府共同主辦的典型是每兩年輾轉于各省市的中國藝術節,其經費的來源有文化部事業經費和中國藝術節基金會經費、承辦單位的投入、社會集資和向國家申請專款補貼。經費完全用于藝術節,并由組委會監督。例如,在南京舉辦的第六屆中國藝術節通過開幕式晚會籌集到的資金經過道具布景、排練消耗,剩余的一半經費用于建立江蘇文化發展基金,用于每年文化事業的發展。
上海政府對于上海國際藝術節有固定的政府資助幵支,以應對高票價帶來的藝術欣賞高端化的問題。通過每年200萬元的資助,使其中一部分票價降低,讓更多的群眾走進劇場,走進音樂廳。通過在2011年10月9日上海某劇場優惠票銷售點的觀察和了解,現場張貼出的藝術節50場設置優惠票價的演出大多數以話劇和戲曲為主,原本100-200元的演出票優惠了一半,上千元的演出票的優惠力度達到4.5折。從早上9點40分開始售賣之前,銷售點就己經排起了長隊,排隊者大多數以退休人士、長者為主,另外也不乏有年輕人排隊購買高價票給父母觀看,優惠票政策能夠用原先一份錢買兩張票,十分劃算。
文化部與地方政府共同舉辦的藝術節,文化部往往扮演了高度指導的角色,地方政府結合當地文化特色以不同主題的方式舉辦。除僅冠以“中國”二字的藝術節外,名稱上帶有城市名稱的藝術節,已逐漸將主題與該城市發展、地區文化發展相結合,從上自下的被動方式逐漸淡化,雖仍舊給人以文化雜絵之感,但主辦者將藝術節內容、形式與地方文化發展的融合力度日益加強。
因此有必要呼喚非營利組織介入的必要性。非營利組織運作藝術節在國際上是慣例,但是我們國家的藝術節大多數都是由政府舉辦,由一個機構專門運營的藝術節少。這并不是說政府的支持不重要,政府應當是從政策推動和支持的角度出發,而不是沖在第一線。政府支持是必須的,然而藝術節要具備自己的運作機制和造血功能則更為重要。雖然我們強調非營利組織運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并不是說在運作過程中脫離營利動機。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總裁邁克爾·凱撒認為,如果脫離了營利動機,宗旨就變得難于描述。
國內鮮有像上海國際藝術節這樣有一個專門的機構運作的藝術節,且運作得成熟的更少。中國大多數的藝術節,包括文化部關注的藝術節,往往都是政府部門進行運作。國內亟待形成由專門的機構運營藝術節的環境,這就需要政府逐漸轉變管理模式并給予政策支持。
二、藝術節作為公共文化管理應加深文化原創力度
藝術節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平臺,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公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較強烈,特別是對國內外原創作品需求強烈。在13屆上海藝術節舉辦期間進行的開放式問題調查中,公眾對大型秦腔現代戲《西京故事》、話劇《人面桃花》、原創舞臺劇《胡桃夾子》、《海上夢》、大型原創音樂劇《斷橋》、歌劇《紅河谷》、英國壁虎劇團的話劇《外套》等國內外原創作品表現出濃厚興趣。據此,文化的引進來和走出去,要特別重視原創作品的培育與交流,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倡導藝術創造與創意突破,藝術節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陣地,不僅要展示經典一流作品,更要為新人新作提供平臺,成為原創作品的孵化器和展示展演的基地,文化強國除了發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之外,還要培育大師、多出精品,增強國家的文化凝聚力感召力。
三、藝術節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有待改革創新
在傳統的體制機制框架內,政府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唯一組織,包括政府文化主管機關和國有文化事業單位。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提高,政府包辦公共文化服務的一元化模式,越來越難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近年來,我國節慶活動開始探索多元化,市場化的運作模式,發揮市場在調配文化資源中的作用。目前這種探索仍然主要是在政府主導的前提下進行。然而,這種探索值得鼓勵。當下藝術節的運行模式,其突破其實非常有限,政府主辦,大包大攬的思維還是在很程度上左右著具體工作的開展,對于市場機制的自覺利用非常有限,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藝術節的空間不大,藝術節的運行模式仍有較大的改革創新空間,過度的“政府主辦”思維,難以平衡投入與回報的關系,在一定程度束縛了藝術節對優秀文化藝術作品的引進來與走出去,弱化了社會公眾文化參與的積極性。正如有研究指出:多元化組織體系較一元化組織體系能更好地滿足公民的不同文化需求,能更好地保障公民文化權利的實現,改革開放促使中國公共文化服務從一元化組織體系向多元化組織體系變遷,這個變遷過程受到市場,政府,社會和文化服務理念這四個主要因素的影響。因此,強調公共文化服務是政府主導下的公益事業,并不意味著排斥市場機制多元化的市場運作模式,有待于進一步探索。
四、如何做好國內地方性藝術節的品牌影響力
公共文化服務只有通過公眾參與才能得以實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評價,必須以公眾參與的廣度和深度為標準。這既是公共權力( 政府) 的主要職責,又是公益機構( 事業單位或非營利組織) 的基本任務。公共文化服務的目標,應當確立在為公共參與提供更多更好的對象化活動,進而提高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可以說,公眾參與是藝術節評價的標準和成敗的關鍵。有鑒于此,本文著眼于提高藝術節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眾參與程度,提出對策思考和具體建議如下:
(一)惠民、親民,滲透傳播
為了更好地提高公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參與積極性,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藝術節有必要開展多層次、多樣性的文化活動,實現文化服務的全民共享,尤其是保障中低收入階層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權益。因此,建議從不同觀眾的具體文化需求出發,圍繞重點演出,組織一系列展演,交流與切身體驗等公共文化服務活動。通過降低票價途徑,進一步拉近藝術節與群眾的距離,比如舉辦公益性低價音樂專場,舉辦藝術大師交流會(大師班);再如進一步開展一系列進校園、進軍營、進社區等活動,旨在讓公眾親近藝術節,普及藝術教育,提高藝術修養。
(二)轉變藝術節推廣的媒體傳播策略
如購票渠道方面:觀眾希望在將來通過微博獲知藝術節的信息,或者手機添加藝術節微信公眾號收取推送信息等,部分的觀眾選擇官方網站,還有部分觀眾選擇了電子郵件和手機短信。相比之下,電視和報紙屬于傳統媒體,觀眾接受信息大多處于被動狀態,防范心理和抵觸心理較強。而通過新媒體和移動終端的傳播,觀眾對信息的接受處于積極關注狀態和主動搜索的狀態。不僅如此,網絡和移動終端的信息接收過程具有更強的體驗性和娛樂性,將會大大提高信息的接受效率。對于中青年觀眾群來講,兩者代表著未來信息傳播的方向和趨勢。
同時在藝術節進行期間,如何有效的惠及民眾關注及欣賞,也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充分利用新興的現代傳播技術,突破傳統的時空束縛,探索超越時空的藝術節觀看體驗。如2011年上海舉辦的第十三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就首次嘗試在南京路上的世紀廣場現場,通過電子屏幕直播德國柏林愛樂樂團演出盛況,延伸藝術傳播,讓廣大上海市民能零時差的欣賞一場頂尖水平的交響樂演出,使一流的文化藝術作品最大程度地得到公眾欣賞。類似做法非常值得進一步探索和改進完善,以便多渠道多層次地真正拉近藝術節與公眾的距離。
此外,在舉辦期間擴大媒體宣傳力度方面上海藝術節也做的很到位。例如在第九屆藝術節上,組織方舉辦了超過五十場次的新聞發布會,藝術節網站信息發布多達三千條,頁面訪問人數也達到一百萬人次。真正做到了信息的及時傳遞和受眾接收。
綜上所述,藝術、社會與行政,三者之間不可能脫離。藝術是高尚的、純潔的,從生活必須品中抽離出來,不用考慮功能性的問題。行政管理則是在規則、法律之內,建立具有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體制。藝術與管理似乎充滿了矛盾。藝術被管理規劃,可能會越來越制度化,但是如果任藝術自由發展,也可能會陷入一種無序的混亂之中,喪失生存的機會,逐漸被淘汰。政府、社會組織和企業,在一個較為成熟的文化政策環境之下,三者應當是一種伙伴關系。中央及地方政府擔任文化政策的主導者及實施的指導者,創造開放性的文化環境,讓社會組織和企業參與文化的建設,在保障公眾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各自利益。在藝術節之中,促成三者在共同辦理活動中產生互動,便凸顯了藝術管理者這一重要角色。在制定文化政策中,政府部門的藝術行政人員作為體制內的實踐者,營造合理的文化環境,發起政府、社會團體與企業的聯結力量。社會機構的藝術管理者作為維系政府、企業和社會資源的操盤手,應當平衡藝術、政治與社會在藝術節中的關系,平衡高雅藝術與大眾文化的比重,以期獲得多贏結果。在以多元文化的寬容和跨文化的融合為這一時代文化特征之下,發展多元的文化政策,以期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理解。在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時代中,藝術管理人要積極推進文化多元化,藝術管理的工作必須具備一定的創新性,必須關注細節管理,必須把握宏觀政策和國際趨勢。為達到這樣的目標,仰仗和依賴的是一代又一代藝術管理者的革新精神。
參考文獻:
[1]夏一梅.商業與藝術的完美結合一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對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啟示.上海商業, 2008,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政府信息公開目錄“財政預決算”欄.
[3]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編.藝術屐痕.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8:98.
[4]張敏.當代國際藝術節公共文化服務的現狀.藝術百家, 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