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雪
從2013年12月19日以來,“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這句話被廣泛關注,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進一步完善社會志愿服務體系,促進社會文明進步,“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那么該如何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呢?我認為關鍵在于協調志愿服務的“供”“需”關系。
一、不斷壯大的志愿服務提“供”者隊伍
近年來出現這樣一種趨勢:那就是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志愿服務活動中來。為什么會有這種趨勢,原因是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很多人不再認為只要吃飽喝足就行,而是有了更高層次的需求,那就是為大眾服務,有的人甚至把志愿活動當成了一個目標,認為志愿行為首先是在幫助自己、提升自己,幫助別人的同時可以令自己感到驕傲和身心愉悅。
這個志愿服務的提供者隊伍由原來的零散個人和主要社會救助團體,逐漸發展為今天的大學生社團、自發社會組織、網絡游民團體、明星及其粉絲慈善隊伍等五花八門、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隊伍,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龐大且仍在不斷壯大的的“提供”團體,志愿服務逐漸成為一種被高度普及的社會活動。
二、諸多因素造就的眾多志愿服務“需”求者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自愿服務的需求者越來越廣泛和多樣化。農耕作業的減少造就了很多農民外出務工,尤其是屬于壯勞力的青年男女,這就使農村出現了一批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他們缺乏基本的勞動能力和生活技能;不僅僅是農村,城市社區里隨著中國老齡化人口增多,越來越多的老人住進敬老院,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更加需要家庭的溫暖;近年來的幾場自然災害也造就了一批無家可歸的孤兒;不僅僅是這樣,隨著社會的發展,還出現了一些對志愿服務有特殊要求的群體,比如北京奧運會時需要很多會外語和手語的志愿者等。就這樣,志愿服務的需求者不斷增多,需求的志愿服務方式也由原來單一的物資需求變成了智力需求、技能需求等,變得更加多元化、人性化。
三、日益顯現的“供”“需”矛盾
志愿服務的“供”“需”隊伍都是龐大的,看似這是個很平衡的關系,實則有很多的問題出現,比如前兩年熱議的重陽節某敬老院的一位老人一天就被多批志愿者洗了七次腳的新聞;再如近年來很多人通過網絡等途徑知道了許多需要衣物和書本的邊遠地區的兒童的地址,于是在覺得送文化比送溫暖更符合文明社會發展需要之后,紛紛捐書給孩子們,然而他們不知道這些孩子每天上學的路就要走幾個小時,回家又有一堆農活干活還要在微弱的燈光下寫作業,根本就沒有時間讀書,送給他們書不如送一個放滿圖書的MP3路上邊走邊聽;還有就是一些偏遠農村的農民,即使他們還有基本的勞動能力,但是缺乏一定的農業知識和安全生產知識,很多志愿者不了解這一情況幾年去一次,講授一遍就離開,不具體指導,結果農民聽完一遍沒來得及弄懂就找不到可以問詢的人了……以上種種現象都說明志愿服務的“供”“需”是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問題的。
四、協調志愿服務“供”“需”關系,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
志愿服務的供需關系與一般的市場供需關系不同,市場是“按需受供”,即人們按照自己的需要購買或尋求供應,需求者是主動方;然而志愿服務的最大特點就是具有很強的自發向和隨意性,所以,在志愿服務的“供”“需”關系中,需求者是被動方,供大于需,供不應需的情況時有發生,造成志愿服務“供”“需”矛盾重重,那么如何協調供需關系并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呢,我認為關鍵在于“按需受供”,如何做到“按需受供”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規范志愿服務組織
即各地要對所有本地區存在的志愿服務組織的人數、年齡和可提供的服務技能等相關信息登記在冊,對于網絡上的大范圍跨地區志愿服務要提供專門的交流平臺,這樣便于及時發布志愿服務需求信息,同時也可避免敬老院的老人一天被洗七次腳的事情再次發生。
(二)詳細志愿服務需求信息
即各地要組織專門機構對需要志愿服務的人群信息做詳細記錄,例如農村留守老人在農忙時節需要多少勞動力,偏遠地區兒童實際讀書條件,城市社區的老人是需要家政服務、心理疏導還是醫療保健等,這樣,志愿服務就會變得更有針對性,更接地氣。
(三)加強志愿者培訓管理
即對有相關服務技能的志愿者進行定期的集中培訓,加強志愿服務的各項技能,提升志愿服務水平,這樣就會減少志愿者對殘疾人手語一知半解,對需要法律咨詢的老人和貧困人群難以立刻回復的情況的現象。
(四)完善志愿服務者保障體系
即根據志愿服務活動的需要,為志愿者購買必要的保險、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維護志愿者的正當權益,避免濫用權利強求志愿者進行志愿服務等情況的出現。
(五)讓志愿服務回歸身邊
即多多關注身邊的志愿服務“需求者”。近年來,志愿服務者更多的關注的是大的遠的的志愿活動,例如北京奧運會,徒步往山區送書等,志愿參與者們把這些當做一項重要的人身履歷,同時深深自豪著,卻忽略了近在身邊跌倒了需要扶一把的老人,中國有幾千萬的留守兒童和兩億左右6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近在身邊,他們需要的志愿服務也是多種多樣的,更值得我們倍加關注,他們和北京奧運一樣需要我們細心地支持,也一樣可以滿足我們服務他人、愉悅自身的目標。
志愿服務制度化是一個和我們的生活休戚相關的問題,他不僅需要國家政府的積極協調領導,也需要我們廣大志愿者積極配合,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當今志愿服務的“供”“需”關系,在主動參與志愿活動的同時積極參與協調和平衡這種“供”“需”關系,從而不斷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