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莉
摘 要:誠實守信是現代社會對每個人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個人自身發展的必備素質。本文通過大量的調研與分析,在厘清誠信等相關基本概念的基礎上,介紹了目前我國現今社會誠信缺失現狀、探析誠信缺失的原因,提出了政府、社會、個人三方面的相應對策。本文共分四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引言。第二個部分社會誠信缺失的現象。第三個部分是從經濟政治方面探析誠信缺失的主要現象和原因。第四部分則是相應對策。
關鍵詞:誠信缺失;原因;對策
2006年11月20日,彭宇和徐壽蘭老人的沖突,今日,再無人敢扶路別跌倒的老人,他們總是會說出“萬一他訛我怎么辦”的話語,然后趨而避之,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信任呢?去哪了?2008年6月28日,蘭州市一名患有腎結石的小孩,拉開了中國奶制品污染事件的序幕,人人都知道了三聚氰胺和三鹿奶粉。
誠實守信是人類最古老的原則,是中華名族的一個優良傳統。古就有曾子殺豬,晏殊樹信,皇甫績守信求責的故事,而今這一向來被奉為圭臬的傳統道德像一條遍體鱗傷、備受侵蝕的大堤,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沖擊和考驗。
社會不誠信現象產生,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原因。
首當其沖,便是我國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體系基礎建設的薄弱,社會規范、制度安排的不成熟、不合理。
長期以來,我們沒有認真研究信用問題,沒有完善的管理信用立法,沒有有效的失信約束和懲罰機制,沒有信用管理中介服務機構,更沒有開展有關信用管理的全民教育,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國家信用管理體系。這使得我們的社會信用基礎面對市場經濟的沖擊顯得相當脆弱。從經濟學上講,如果一個社會在社會規范、制度的安排上使得守信的收益不明顯,而失信行為的成本遠低于其收益,如果一個社會缺乏一個完善的信用制度和相應的信用監督獎懲機制,信用優良主體得不到相應的肯定鼓勵,給予優良的待遇,必然會導致優良主體最終放棄優良原則。這種經濟學中的“格雷欣法則”(劣質驅逐良幣),不僅在經濟生活領域,在政治生活和其他社會生活領域同樣適用。這也正是我國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信用失范問題的關鍵原因。
其次是源于思想道德教育,特別是市場經濟環境下的誠信教育的薄弱欠缺和社會輿論媒介的引導和監督的乏力偏失。
我們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社會呈現出日益復雜而深刻的變化,“四個多樣化”的新形勢使我們的思想道德教育面臨更為嚴峻、更為緊迫的新局面。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許多人往往比較看重的是物質效益、經濟效益,而精神效益、社會效益被擺在第二位,社會責任意識、道德要求常常是被忽略的。“信”是一切德行的基礎,由此形成了許多相關的道德,但由于轉型時期急劇的社會變革,使得適應于現代社會的道德規范的調整和創造相對于社會其它方面的發展顯得相對滯后,包括“誠實守信”在內的許多道德原則在很多時候、很多領域被忽視、淡忘甚至被拋棄。同時,誠信的維系離不開輿論媒介的引導和監督。這幾年,輿論媒介對激勵先進、倡導誠信、鞭撻落后、揭露黑假等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我們應該看到,在有些地方、有些時候由于出于錯誤的思想指導(特別是地方保護主義)、出于利益的考量,輿論媒介此時常常不能及時有力揭露制止虛假不實現象。
社會誠信的重建必須依靠全社會共同努力。這不僅是國家和政府,更是我們每個人每個集體的責任。
第一,健全法制,加大懲處力度,使失信者無利可圖。防范和治理失信,僅僅靠道德規范是不夠的,還必須建立起一整套對社會公民和市場主體相互關系進行管理的法律、法規、制度、準則,把社會誠信納入法制的軌道,形成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的法制環境,維護和培育良好的市場信用秩序。要結合我國實際盡快頒布制訂有關規范誠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建立和完善失信懲戒機制,加大對失信的懲處力度,通過嚴厲的制裁措施,加大失信者的經濟成本,使其無利可圖,以起到震懾作用。
第二、加強信息網絡建設,使失信者無處藏身。要建立各類企業、組織、個人的誠信信息的征集和公開機制,建立統一集中或政府、行業、信用中介機構三個層次的資信數據庫,及時有效地向全社會提供和發布信用信息。大力發展社會信用中介組織,為客戶提供規范的資信調查服務和信用評估服務。通過信用信息網絡化,使失信者無處可躲,無機可趁。
第三、加強輿論監督,讓失信者身敗名裂。輿論監督是全體公民獲得知情權,廣泛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和監督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健康發展、弘揚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重要力量。在揭露市場欺詐和弄虛作假、維護公民和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聞媒體應充分發揮輿論監督作用,通過對誠信者的社會褒揚和對失信者的輿論譴責,促進社會形成更好的誠信氛圍,使失信者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加大失信者的道德成本。
第四、政府和領導干部要做表率,提高公信力。政府誠信是社會誠信的核心和關鍵,政府的公信力對全社會影響極大。要社會講誠信,首先政府要做好表率,領導要以身作則。任何政府和制度都要按照誠信的原則來組織和建構,各級干部都應按照誠信的原則行使其職權。一旦背離了誠信的原則和精神,政府就會失信于民。堅持誠信原則,進一步提升行政執法部門的公信度,取信于民。組織部門應當把誠信作為考核干部的一個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中國質量新聞網,百度百科,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知網,王開嶺《古典之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