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嶸+董建
【摘 要】作為中國革命建設的一大法寶,統一戰線建設是一項全方位、多層次的基礎性工作,同樣面臨著如何建立新常態意識,對于我們認識統一戰線建設中的新問題、新矛盾,主動適應新變化、新挑戰,延伸性地解讀新時期下統一戰線建設的基本規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新常態 ? ? 統一戰線 ? ? 建設規律
“新常態”一詞是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出的,其意在鼓勵全國人民增強自信心,從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以一系列重大舉措,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領域的種種積弊加大力度整頓治理,標志著中國政治新常態時代的到來。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指出,統一戰線是“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重要法寶”,這一戰略定位的重申更加凸顯了統一戰線在黨和國家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黨與統一戰線的關系上,黨必須在深刻把握統一戰線是矛盾統一體的特點的基礎上確定自己的戰略策略。這既能保持統一戰線的多樣性,又促使統一戰線沿著黨指引的方向前進,以充分發揮其在革命和建設中的作用。在黨的歷史發展中,統一戰線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在新時期下認真探討統一戰線的建設規律,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堅持發展統一戰線具有重要意義。
一、統一戰線建設的根本保證:加強黨的自身建設
任何一個政黨要承擔起歷史賦予的使命,實現自己的政治綱領和任務,都必須加強自身建設。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黨的自身建設不僅和武裝斗爭相聯系,而且與統一戰線相關聯。實際上,就統一戰線而言,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能力和領導權的實現及黨的統一戰線政策都折射出黨自身建設的狀況。1939年,毛澤東在總結國共合作的經驗教訓時指出:“中國共產黨政治路線的重要一部分就是同資產階級聯合又同它斗爭的政治路線。中國共產黨的黨的建設的重要一部分,就是在同資產階級聯合又同它斗爭的中間發展起來和鍛煉出來的。”這里,毛澤東以黨與資產階級的關系為例,深刻揭示了統一戰線建設與黨的自身建設的辯證關系:黨的自身建設的成果決定著統一戰線作用的發揮;統一戰線的發展和破裂折射黨自身建設的水平。在民主革命階段,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經歷過國共兩黨兩次合作、兩次分裂的嚴峻考驗,戰勝了黨內“左”和“右”的干擾和破壞,不斷發展壯大。同時,黨在統一戰線理論和政策建設上走向成熟。
統一戰線領導權問題是根本問題。中國共產黨對統一戰線實行堅強正確的領導,是鞏固發展統一戰線的根本保證。毛澤東說過:“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任何革命統一戰線也是不能勝利的。”所謂領導權,就是無產階級政黨要使統一戰線沿著自己確定的方向發展。實質上就是要保持無產階級的獨立性,即保持獨立自主的思想、理論,獨立自主的政策、綱領,獨立自主的組織、行動。
黨要根據不同時期的形勢和任務,對社會各階級的經濟地位和政治態度進行科學的分析,以確定同盟者的范圍,確定哪些同盟者是依靠力量,哪些是團結爭取的對象,哪些是直接的同盟軍,并由此制定正確的戰略策略,以實現對同盟軍的領導權。總結歷史經驗,黨在統一戰線領導權問題上的得與失都與黨的自身建設息息相關。黨的自身建設薄弱,理論政策失誤,黨就放棄和喪失了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權,如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黨的自身建設加強,理論政策正確,黨就堅持和實現了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權,如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在如今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則體現了在新形勢下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政治擔當,體現了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政治自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取得持久的實效,必須堅持統籌兼顧、系統管理和辯證思維,向作風建設的新常態轉型。
二、統一戰線建設的思想靈魂:加強理論政策建設
理論是科學地解釋、闡明事物發展規律的學說。在統一戰線工作中,要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去觀察問題、指導實踐、總結經驗,上升到理論,以加強統一戰線理論建設。尤其是在新常態的中國發展前景中,加強理論政策建設更顯重要。
加強統一戰線理論建設無論對總結歷史還是指導現實都有重要意義。第一,有助于統一戰線工作者全面系統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提高理論政策水平,探索、認識并自覺遵循統一戰線規律,以做好統戰工作。第二,有助于黨的干部加深對統一戰線重要性、必要性、長期性的理解,在鞏固發展統一戰線的基礎上,使之更好地為黨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服務。第三,有助于正確總結統一戰線的經驗,在統戰工作實踐中妥善處理各種矛盾,以減少盲目性和片面性,增強預見性、系統性、主動性、科學性。第四,有助于加強統一戰線理論政策的宣傳教育,保證統一戰線沿著黨指引的方向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統一戰線理論建設既武裝干部群眾又指導實踐,是統一戰線建設的靈魂。
統一戰線理論建設的指導思想是什么呢?1950年,毛澤東在接見參加第一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的代表時,把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的一段話概括為“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并指出,《共產黨宣言》的這個基本思想,也是無產階級實行統一戰線的根本指導思想。遵循毛澤東關于統一戰線建設的指導思想,我們將其理解為,要保持新常態,主動適應新變化,加強對統戰建設的政策理解。在統一戰線理論建設上就要堅持統一戰線理論的中國化,使之適合中國發展的國情,體現有民族風格的中國特色;堅持統一戰線策略方針的與時俱進,使之適應時勢的變化,體現鮮明的時代性;堅持統一戰線理論的創新,使之適于實踐的發展,體現對新的規律的認識;堅持統一戰線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使之達成為黨的總路線服務的任務,體現理論對現實的指導意義。
三、統一戰線建設的關鍵所在:加強干部隊伍建設
統一戰線工作是具有戰略性、全面性的工作。工作范圍十分寬廣,凡是有黨外人士的地方,就有黨的統戰工作。面對浩繁復雜的情況,統戰工作事關全局,事關黨的事業的成敗。在統一戰線建設中,干部隊伍建設至關重要。毛澤東有句名言:“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要靠干部落實和貫徹執行,統一戰線工作的開展要靠干部實施。離開了高素質的干部,統一戰線工作就會落空。
統戰干部隊伍建設的實踐告訴我們,黨的統戰干部必須具備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熟悉黨的統一戰線理論、方針、政策,德才兼備。具體要求是:一是政治堅定。要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遠大理想,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立場堅定,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二是理論成熟。要善于運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來解決統戰工作實踐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三是作風扎實。統一戰線是黨與同盟者的政治聯盟。因此,民主協商是實現黨對統一戰線領導的主要方式,是處理統一戰線內部關系的主要原則,也是統一戰線開展工作和活動的主要方法。這樣,在統戰工作中,黨的干部必須堅持求同存異的原則和平等待人、民主協商的方法。四是廣交朋友。廣交朋友既是發展統一戰線的需要,更是做好統戰工作的基礎。統一戰的根本任務是爭取人心,凝聚力量,團結同盟者共同實現黨的奮斗目標。因此,新時期下統一戰線工作的實效更加關乎黨的事業的持續發展。從這個新常態的意義上說,統一戰線干部隊伍建設是統一戰線建設的關鍵所在。
四、統一戰線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黨的制度建設
制度建設帶有根本性和長期性,它不僅關系到統戰工作的規范性和可操作性,還直接影響統戰工作的成效,特別在黨執政以后,制度建設更為重要。作為統一戰線建設的基本內容,制度建設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體制安排,二是工作制度。作為體制安排,新中國成立后,在我國長期革命與建設中形成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已經被憲法確立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它確立了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民主黨派是參政黨的政黨關系。它在我國政治體制中關系全局,具有長遠的戰略地位,是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規定不僅與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相適應,而且是對歷史的尊重,是我國政治制度中的一個特點和優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國法制建設,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略做出了明確部署,提出了“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新思想,對依法治國的國家方略進行了全面解讀升華。把制度建設納入統一戰線建設的基本內容,更是適應了社會發展的要求,這既是統一戰線建設與時俱進的反映,也是做好統戰工作的要求。作為工作制度,在統戰工作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與統戰工作相適應的一些工作制度和程序正是法治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
五、統一戰線建設的重要基石:加強社會主義勞動者與建設者聯盟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在反對資本主義和一切剝削制度的斗爭中,必須首先聯合農民,即首先實現工農兩個階級的聯盟。列寧在聯合同盟軍問題上,不僅特別強調要建立工農聯盟,而且認為革命勝利后仍然需要保持這一聯盟,把鞏固工農聯盟作為無產級專政的最高原則。列寧認為,無產階級領導權的中心問題就是領導農民的問題,建立工農聯盟是實現無產階級領導權和取得民主革命勝利的基本條件。他說:“無產階級在資產階級社會革命中的作用是領袖的作用,為了把革命進行到底,無產階級必須和農民共同行動。”他認為,即使革命勝利后,“使無產階級能夠保持領導作用和國家政權”的最高原則“就是維護無產階級同農民的聯盟”。列寧關于工農聯盟對于無產階級領導權的關系的揭示,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毛澤東從中國國情出發,在統一戰線建設上,總是把工農聯盟問題放在首要地位。他認為,在中國社會的各階級中,農民是無產階級的堅固同盟軍。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特別在抗日戰爭時期,鞏固的工農聯盟保證了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領導權的實現。黨依靠鞏固的工農聯盟不僅粉碎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活動,擴大了人民的抗戰成果,而且堅持了統一戰線,達成了黨的領導權的實現和統一戰線發展的完美結合。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強調鞏固發展工農聯盟,從而使黨的統一戰線獲得了堅實的基礎。黨的十八大在關于統戰工作的新論述中強調“正確處理一致性和多樣性的關系”,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統一戰線本質規律的深刻把握。就統一戰線來說,改革開放以后出現的新情況、新形勢,我國的社會階級階層構成發生了很大變化,這種情形下,統一戰線的基礎就演化為是社會主義的勞動者與建設者的聯盟。在統一戰線建設上,社會主義的勞動者與建設者的聯盟至關重要,沒有他們就沒有真正的人民革命統一戰線。
歷史一再證明,有了鞏固的聯盟,就有了團結非勞動者階級、階層、集團的基本力量,就為有廣泛群眾基礎的統一戰線形成創造了條件,就有了堅持無產階級對統一戰線領導權的中堅力量,就為黨對統一戰線領導權的實現奠定了基礎。正基于此,黨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十分重視聯盟問題。
我們黨的統一戰線建設至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一大法寶。回顧歷史,統一戰線建設的狀況與我們事業的興衰息息相關。統一戰線是一致性和多樣性的矛盾統一體。在新時期下正確處理統一性和差異性、矛盾性,要根據矛盾的不同性質,采取求同存異、求同克異、求同求異的不同方針,既是統一戰線建設的規律,更是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要求。前者是統一戰線自身特點所決定的;后者是實現黨的戰略目標的需要。綜上所述,在新常態語境下深入研究統一戰線建設是一項全方位、多層次的全面基礎性工作,它體現了統一戰線群眾基礎、理論、制度、干部隊伍建設與黨的自身建設的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526,608.
[2]列寧全集(第1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3.
[3]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李瑞環.看法與說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5]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渠東譯.北京:三聯書店,2005.
[6]安東尼·奧勒姆.政治社會學導論[M].董云虎,李云龍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7]拉卡托斯.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