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天爽
(四川城市職業學院 四川 成都 610101)
對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應依托“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理念,讓學生在大量的模擬、仿真乃至真實的職業環境中完成學習和實踐,而這類課程的一個典型形式就是項目化課程。
高職藝術設計類項目化課程,要求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通過將企業項目植入課程內容,使學生在以真實項目承接者的身份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對應崗位的職業能力。本文以服裝設計專業的設計類課程為例,展開對此類課程如何設計與實施項目化教學的探討。
在課程設計之前,首先要選定一家設立有設計開發部的校企合作服裝企業,最好是品牌服裝企業,這樣的企業產品開發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開發程序較正規,便于與教學周期和教學內容相匹配。可以將合作企業真實的新季產品開發項目直接植入課程內容,按照企業一個完整的品牌服裝開發流程和開發要件,將課程內容設計成品牌服裝企劃方案制作、新季產品款式開發、品牌產品推廣方案設計等三個模塊。這樣的內容模塊對設計知識具有一定的綜合歸納,在課程推進的各階段完成相應的設計任務,依托真實項目開發流程對學生設計能力進行真實訓練,是對職業能力很好的培養。同時,在共同開發課程的過程中,企業真正融入學校人才培養實施環節,也促進了校企間的深度合作。
對高職院校的服裝設計專業來說,產學結合以往最難實現的原因之一就是企業研發工作的時間點與學校課程時間點之間的矛盾。從上面講到的課程內容可以看出,品牌服裝公司的新季開發項目需要相當的綜合專業能力。因此,一般應放在學生大學二年級開展,這時的學生已經在校學習一年多時間,具備了一定的專業基礎能力。另外,根據服裝產品開發規律,服裝企業的新季產品開發通常分春夏、秋冬兩季,分別在3月、9月左右即開始著手準備設計方案,集中開發的時間一般為2至3個月。因此,校方在進行設計類的項目化課程時段與進度設計時一定要將開課時間盡量安排得與企業開發時段同步。在突出項目真實性的同時,這對于解決校企產學研結合的時間矛盾也是一種途徑,更為項目的分段和總體驗收節點提供階段依據。
在服裝產品開發類的項目引進之后,組建合理的師資團隊就成為非常重要的環節。要想把這類課程講授好,除了高職院校自身的“雙師型”教師必不可少之外,更重要的是企業設計開發人員的介入。由企業設計總監或設計主管親自布置開發任務、講解開發要求并參與課程各階段成果的驗收,將真實的職業標準和開發流程帶入課堂,學生會有更深刻的項目真實感。與此同時,不可忽視的是:企業人員往往在授課時間、授課技能、課程管理等方面會稍顯不足。因此,“一課雙師制”的校企教師共同授課形式可以形成很好的資源互補,成為項目化教學師資設計的最佳選擇之一。
教學組織往往是決定課程實施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項目化課程組織也是一個涉及師資科學利用、學生合理調動的問題。筆者認為,可按“三分原則”進行服裝設計類項目化課程組織的設計。
1.項目分解。因為完成的是一個規模不小的真實項目,既要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達到學習新知和綜合訓練崗位能力的目的,又要保證提供項目企業的項目工期和項目質量,這就需要授課過程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和企業項目推進的規律。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將服裝產品開發項目按課程內容的三個模塊進行子項目拆分,再將不同模塊設置成若干個任務,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任務驅動的形式推動整體項目有序進行。
2.教師分工。在“雙師”甚至“多師”授課的過程中,只有師資工作任務分配得合理了,才能實現這一授課方式的優勢。按照這樣的思路,該課程的教學組織可以設計成:各階段任務的布置、預期目標由企業教師提出;系統跟進子項目、傳授項目推進過程中的技術技巧、組織學生團隊配合等由校方教師完成;各階任務的驗收由校企雙方教師共同承擔。企業教師由于時間受限,采取時間點授課的方式,即項目初期布置任務、中期檢查反饋、結尾驗收等幾個節點由企業教師負責,其他課程時間由校方教師負責跟進。
3.學生分組。在項目組織實施過程中,要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將學生分成3至4人一組的項目組,學生輪流在各個子項目中擔任組長和組員,以小組研討、分工合作的形式完成各階段任務。這樣,在項目執行過程中,教師的身份轉換成了設計總監,項目組長的身份轉換成了設計主管,而項目組員的身份轉換成了設計師。
高職服裝設計專業的項目化教學設計要與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計劃、課程體系、崗位能力要求等相適應,因此,其考核設計就要求突出“三個結合”,即教學與學院人才培養目標的結合、教學與實踐實訓的結合、教學與社會用人需求的結合。那就需要考核學生將設計思維轉化為設計實物甚至是進入市場的商品這一核心內容,為學生的適崗、創業能力培養夯實基礎。
較普通高等教育來說,高職教育更加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校期間需要進行三個月以上的頂崗實習。項目化課程可直接銜接后續的頂崗實習,即被企業選中開發產品的學生,可直接進入企業進行后續的頂崗實習。
針對前面的課程設計,在授課之前,校企雙方教師應就課程目標、實施意見共同商討,針對課程內容進行項目任務的分解,理清各階段的子目標、標準及達成手段。圖1為筆者在為服裝設計專業二年級學生授課中為某品牌服裝企業真實開發產品實施項目化課程所設計的一個教學任務書。在任務書中,應明確課程的內容、目標、組織形式、“雙師”分工、課程考核等各環節的安排,這是產品開發類項目化課程有效實施的前提保障。
按照上面提到過的師資教學任務分配設計,為了解決企業師資方的時間受限問題,在該教師時間節點授課時間外,為有效監控項目推進效果,可利用網絡教學等形式進行時間點外的授課與輔導,達到課時分配的柔性化。企業教師對于學校的前導及后續課程知識鏈接比較模糊,因此,校方教師在企業教師來校授課節點之外的其他課程時間內,要有意識地針對企方提出的項目,系統講授完成項目所需的知識技能,并指導學生在項目實施中學以致用。例如,企方在課上提出下一季企劃案的設計思想和要求,并下達在兩周內完成企劃方案的階段任務。在接下來的授課中,校方教師就需要針對這一內容進行服裝商品企劃、版式設計等相應知識的講授或知識串聯,使學生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企劃方案的制作,并在規定的時間點內交由校企雙方教師聯合驗收。這對校方教師的教學能力是一種考驗,同時也可提升其“雙師”素質。

圖1 項目化教學任務書示意圖
服裝設計類專業的課程作業通常以實物作品的形式展現。在經過企業綜合考核后,作業中優勝者的作品會出現在企業的新品定貨會中,以產品形式接受市場的檢驗。這樣,考核方就不僅僅是學校、企業,而轉化為市場價值的考量。對于在校生來說,這不僅是對課業成績的檢驗,更是對于職業能力的綜合評定。
(一)初步形成了“三雙、五化、多手段檢驗”的課程設計思路
第一,運用了“雙師引導、雙線教學、雙場地實訓”的課程實施思路。構建了校內、外雙向聯動的共同培養局面。
第二,實現了“教學內容項目化、課時分配靈活化、授課時間彈性化、授課方式多樣化、作業形式產品化”的課程實施嘗試。
第三,采用了調研報告、開發方案、產品畫冊、產品實物等多種形式的檢驗方法,集中展現了學生綜合的專業能力。
(二)初步形成了“基于過程的動態考核,基于結果的項目驗收,基于銷量的市場檢驗”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使課程的驗收不僅僅局限于校內或某位教師,而是來源于產品進入市場的銷量,在更具說服力的同時,也成為學生職業能力的最好檢驗方法。這樣的變革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設計類專業教學成果考核局限性的難題。
(三)初步探索了校企產學結合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的途徑
校企長效合作的基礎是要找到共同的利益點,項目化教學在共同培養人這一根本目標之上,又結合了共建師資、共建實訓環境等相關的密切合作,使校方受益的同時,企業也可以得到產品銷售利潤,不失為一種好的合作方式。
(四)對以往存在的教學問題進行了嘗試性解決
第一,動態教學計劃的嘗試,在企業項目與學校教學進度不對接的問題上有了一定突破。
第二,在課程中引入網絡遠程教學的教學手段,在解決企業教師授課時間受限的問題上有一定效果。
第三,學校與企業教師交替授課的安排,為實踐依據與實踐方式的有效銜接提供了可能。
第四,在作業—作品—產品的階段成果的逐一考核中,最終市場的檢驗成為成品轉化的考核標準,使考核方式更加多樣化和實用化。
第五,在項目化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專業能力也在向職業能力轉化,學生能夠憑實力到企業實習直至就業,校企合作在此過程中真正深化。
(一)可以進行“工學結合、專業融合、校企聯合”的產學共建嘗試
高職院校的藝術類專業,可以嘗試在共建項目化課程的基礎上,依托校內、外實訓基地,進一步實行工學結合的高職高專教學模式;在成果建設上,實行相近專業的有效融合,比如可結合服裝設計與鞋類設計、家居設計等專業的特點,形成作業到作品的成果呈現;再與合作企業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聯合進行課程開發、聯合開發新季產品,形成作品到產品的系統轉化。
(二)可以在項目化教學的基礎上搭建有效的師資建設平臺
學校與企業在教學、項目推進中形成深度融合,分工協作,搭建教學、實踐交叉組合的師資建設平臺,在雙贏的局面下,提高企業與教師雙方素質,為可持續的師資隊伍建設注入活力。校企雙方在合作成熟的基礎上,可以慢慢發展到共同承接社會培訓工作,擴大校企雙方的社會影響。
(三)持續進行探索,開辟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
項目化教學的成果轉化除了市場價值之外,其社會價值的體現既符合藝術設計類專業的要求,同時也體現了高職教育的社會責任。一方面,在教改科研成果的轉化方面,校方應起到主導作用,可結合教學、項目的實施經驗,積累相關素材和案例,積極準備編寫、出版相關教材,在分享經驗的同時,獲得更多的社會反饋,形成教育成果在社會上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校企雙方還可集合成員的智力資源進一步拓展產學研究,促進科技和創業教育的成果轉化。
從本文所講的整個服裝設計專業項目化課程設計與實施過程可以看出,在課程推進中基本實現了“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這正是國家對職業教育提出的“三對接”要求。這也再次說明了真正落實職業教育理念歸根結底還是在課程的開發和建設上,高職教育工作者為此要不斷進行教學改革。
綜上,國家對職業教育的要求是突顯其職業性,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是最終目標。服裝設計專業項目化教學的過程并非是對學生某一技能的單一鍛煉,而是對其職業能力的綜合培養。因此,項目化教學是高職課程貼近國家對人才培養要求的產物,符合市場對高職學生能力培養的要求,反過來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進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對其進行科學的設計和有效的實施,有助于提高高職辦學水平。
[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EB/OL].(2010-03-01).[2014-07-29].http://www.gov.cn/zwgk/index.htm.
[2]徐鋒.高職項目化教學模式要素研究[EB/OL].(2011-08-08).[2014-07-29].http://www.cmki/kcms/detail.
[3]劉娉.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項目化教學實踐探索[EB/OL].(2010-03-20).[2014-07-29].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
[4]明蘭,廖建軍.藝術設計專業項目化教學的改革與創新研究[EB/OL].(2014-02-28).[2014-07-29].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
[5]王金英.項目化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對比研究[EB/OL].(2010-04-15).[2014-07-29].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
[6]孫清娟,楚萬強.高職項目化教學課程考核模式探索[EB/OL].(2012-07-15).[2014-07-29].http://www.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
[7]胡英杰,侯文順.關于項目化教學改革項目確立方法的探索[EB/OL].(2008-06-15).[2014-07-29].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