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毅 黃秀娟
【摘 要】信仰是決定一個人未來行為選擇的長期而穩定的精神支柱和內驅力,當代大學生是否具備科學的信仰將直接關系到我們正在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否后繼有人。當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現狀存在問題,作為直接責任者,高校應該保證信仰教育的方向性、主體性、主動性、全面性,加強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培育,以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大學生 ? ?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 ? ? 基本原則 ? ? 問題
信仰,作為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表征著人們對某種價值觀發自內心的認同和堅定、執著的依賴與追求。它“統攝整個價值觀念的核心問題,因而也是世界觀和價值觀、人生觀的集中體現”。對于涉世未深,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的大學生來說,正確的信仰對于其健康的成長至關重要。但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大學生的信仰選擇與確立面臨著許多困擾,這就對當前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當前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面臨的新挑戰
1.社會主義運動整體處于低潮的現實會影響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選擇
自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以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這種“資強社弱”的現實,確實使不少人開始懷疑馬克思關于“兩個必然”論斷的科學性。面對這種情況,涉世未深、缺乏辯證思維方式的大學生更是受到影響,沖擊著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實效。同時,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雖然成績是主要的,但由于各種原因,我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方面確實存在諸如貧富差距拉大、貪污腐敗現象尚未得到根本遏制、道德建設在一些領域滑坡等問題,必然也會沖擊著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信念。
2.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也給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帶來了挑戰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確實給高校德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但它所帶來的挑戰也是客觀存在的。一方面,互聯網為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傳播提供了平臺,尤其是一些別有用心的組織或個人利用網絡有意識地傳播不良思想,無疑會給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帶來巨大的沖擊;另一方面,網絡信息傳播速度快,且具有突發性的特點,使社會上的一些負面現象有可能會以很快的速度在網上擴散,影響大學生的信仰選擇。
3.急劇的社會轉型所帶來的社會思潮多元化也會影響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實效
目前中國社會轉型加劇,催生了多元化的社會思潮。大學生并非生活在一座孤島上,這些多元化的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必然會影響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影響他們的信仰選擇,導致他們的信仰選擇多元化。
二、當前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實效性存在的問題
1.大學生信仰選擇多元化傾向日益明顯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在大學生的信仰構成中,馬克思主義信仰與非馬克思主義信仰并存。一方面,經過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持續努力,再加上近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大多數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有了深刻的認識,對資本主義的弊端也有了較深刻的體會,從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和制度選擇充滿自信;另一方面,伴隨經濟多元化和社會轉型及外部思潮的沖擊,大量的非馬克思主義思潮也不可避免地對大學生的信仰選擇產生了負面影響。在這些非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影響下,一些大學生不能正確、全面地分析和看待當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整體處于低潮的現狀,不能理性地分析當前資本主義世界整體力量強于社會主義力量的事實,不能全面、綜合地分析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的問題與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關系,因而對社會主義的命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歷史命運缺乏信心。
2.一些大學生信仰選擇的功利化傾向較明顯
受市場經濟的逐利性影響,再加上西方資產階級極端利己主義思潮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群體中有一些人有明顯的輕精神、重物質,輕長遠利益、重眼前利益,輕奉獻、重索取,輕他人和集體、重自己的價值取向,而馬克思主義信仰卻不被他們認可,甚至被當作早已過時的東西加以批判。如有為數不少的大學生將就業當成學習的唯一目標,把學習僅僅看成是實現自己的生活理想和職業理想的手段,對于高校的專業課相對重視,對通識課如思想政治理論課則抱抵觸情緒,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極低。
三、進一步加強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所謂原則,指的是說話、行事所依據的準則。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原則主要是指在高校中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信仰教育時應該堅持的基本準則。
1.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想基礎,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方向
在當前依然存在階級對立和民族、國家利益差別的前提下,人們的信仰必然會體現出某種階級性。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意識形態。因此,在對當前大學生進行信仰教育的過程中,首先必須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不移地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去教育和引導大學生,讓他們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去分析各種社會問題和各種社會思潮,幫助他們樹立社會主義信念和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2.堅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學校的主導性作用的統一
發揮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性作用一直是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的基本原則之一。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同樣也要遵循此原則。從目前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現狀來看,大學生自身接受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內在驅動力不足是最根本的問題。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避免單純地對學生進行理論灌輸,避免使用過于“高、大、上”的語言和方式與學生交流;相反,教育者必須從學生自身的實際困惑出發,結合具體的社會實際,用學生樂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方法進行教育,讓他們從內心上認同馬克思主義,自覺地將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內化為自身日常的行為選擇。
當然,在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同時,我們不能忘記,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負責教育行為的發起、組織、教育內容的確定、教育方法的選擇,居于主導地位。
3.全面性原則
第一,從教育主體而言,高校無疑是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最直接的責任人,但從廣義上來說,為高校教育提供外在環境(條件)的各方也屬于教育者系列。大學生的成長是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它既包括高校內部各個部門、所有老師,也包括社會、家庭、輿論(包括網絡)等方方面面。只有各方面協調統一,信仰教育才能得以順利開展,才可能收到實效。從高校內部來說,本著全員育人的原則,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體承擔者,如學校黨、團組織、學工部門、輔導員隊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等,到學校教學管理、行政管理、后勤服務等部門,和所有其他專業課老師,都要共同致力于大學生的德育工作,以形成和諧、健康的校園文化,不能將責任完全推到輔導員、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身上。從整個社會來說,高校還要取得各社會力量的配合,如優化大學生成長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都要本著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負責的原則,為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提供良好的條件支持,盡量避免出現“5+2=0”的現象。
第二,從教育對象而言,為了一切學生是教育者必須遵循的教育理念。在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方面,教育者不能將目光僅僅放在那些思想表現要求上進、思想道德和政治法律素質相對較高的學生身上。面對那些平時表現并不突出,甚至思想覺悟和思維方式有點偏差的同學,教育者更應該花費更多的精力,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與引導。
第三,從教育過程而言,育人是一項長期而持續性的工作。從大一到畢業,隨著年齡的增長、學業的進步,大學生有著不同的思想價值觀表現和需求。因此,教育者不能將信仰培育當成活動來抓,不能當成短期任務來抓,而是要保持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例,現在本科高校的課程安排主要是集中在大一和大二完成,高職院校主要集中于大一完成,這就給高年級的大學生信仰教育留下了一定的空白。因此,高校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如形勢政策課、社會實踐等方式進行銜接;同時,各專業課程教學時,專業課老師也要根據具體的專業課程將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滲透進去,以實現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全程覆蓋。
【參考文獻】
[1]林雪原.挑戰與機遇: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當代境遇[J].山西師大學報,2015(2).
[2]趙薇.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三維路徑創新[J].理論觀察,2015(3).
[3]黃敏.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生活化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