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承接產業轉移鉆石模型”的視角"/>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邱小云,彭迪云
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承接產業轉移影響因素分析
——基于“承接產業轉移鉆石模型”的視角
邱小云,彭迪云
承接產業轉移是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捷徑。在以往的產業承接過程中,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存在產業集群少和技術創新不足、轉移產業對本地的根植性差、破壞生態環境、優化經濟結構與提高就業不平衡等問題。基于上述問題,文章重點以江西贛南為例,改造邁克爾·波特的鉆石模型,進而構建了“贛閩粵承接產業轉移鉆石模型”。該模型中主要包含對外開放和市場發育程度、生產成本、市場需求、產業集群與技術創新、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政府等6個主要因素,同時社會文化作為輔助因素對上述有關主要因素具有間接影響。最后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贛閩粵原中央蘇區;產業轉移;影響因素
原中央蘇區地跨贛閩粵,是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最大最重要的革命根據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搖籃和蘇區精神的主要發源地,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改革開放以來,贛閩粵原中央蘇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明顯落后于其他發達地區。2012年6月,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帶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為進一步細化實化《意見》的各項政策措施,科學謀劃原中央蘇區及周邊地區振興發展,國務院又于2014年3月批復了《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意見》所指的原中央蘇區主要包括江西贛南、福建閩西、廣東粵東北為主的一些地區,重點是贛南。《規劃》所明確的范圍包括江西省贛州市、吉安市、新余市全境及撫州市、上饒市、宜春市、萍鄉市、鷹潭市的部分地區,福建省龍巖市、三明市、南平市全境及漳州市、泉州市的部分地區,廣東省梅州市全境及河源市、潮州市、韶關市的部分地區。
在《意見》的指導思想中明確提出,以承接產業轉移為抓手,著力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承接產業轉移是實現跨越式發展、早日實現小康的捷徑,但在以往的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重引進輕服務、重GDP輕環保、先破壞后治理等問題十分嚴重。在面對新機遇時如何較好地解決上述問題,同時又能實現贛閩粵原中央蘇區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哪些因素是影響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因素?本文重點以江西贛南為例來探尋破解上述問題的答案。
產業轉移是指由于資源供給或產品需求條件發生變化后某些產業從某一地區或國家轉移到另一地區或國家的經濟過程[1]。承接產業轉移是轉出地區轉移產業的同時轉入地區相應的對接活動。關于產業轉移影響因素的研究目前已經較為豐富,如江霈[2]從內部動力機制和外部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內部動力機制以中國區域間工業部門結構特點為基礎,研究了在中國產業結構現狀下中國特色的區域產業轉移多重動力機制;外部影響因素包括空間地理因素、要素流動因素和產業集群。但是筆者只是以衰退性產業為研究對象得出的結論,與現在新一輪的承接擴張型及高新技術產業轉移的現實有較大的差距。桑瑞聰、劉志彪、王亮亮[3]使用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利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312家上市公司的數據研究了產業轉移的動力機制,得出的研究結果是:要素成本、市場需求、集聚外部性、對外開放水平和市場發育程度、企業規模是影響產業轉移的決定性因素,而靠近國際市場的地理區位優勢和完善的國內市場需求是對內投資的主要動力。張繼焦[4]將影響東部企業轉移的因素歸結為:資源和要素成本、產業結構調整、市場拓展、高鐵網絡和企業自身的考慮;而影響中西部承接產業轉移的因素歸結為:良好的機遇、政府政績要求、優惠政策和中西部城市群對產業轉移的帶動作用。上述文獻都是從產業轉出地為出發點探討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而從產業承接地為出發點研究承接產業轉移影響因素的文獻相對較少。其中,張孝鋒等[5]對江西作為承接地承接產業轉移的若干問題進行了探討,陳軍紅[6]基于引力模型,對江西省各地市的承接產業轉移進行了評價。但上述文獻都沒有基于轉入地考慮影響產業承接的因素。韓艷紅[7]對我國欠發達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的影響因素歸結為要素資源、市場潛力、產業配套能力、技術研發水平和地區發展水平,但是該文獻把影響因素僅歸結為上述5個因素顯然是欠缺的。例如在新一輪的承接產業轉移中,很多地區已經不把資源型產業作為重點引進或者根本就不引進。此外,上述文獻中影響因素的來源似乎只是理論上的歸納,沒有“接地氣”的跡象。產業轉移與承接是一個系統工程,真正要搞清楚影響承接產業轉移的因素,采用問題導向的研究方法比較合適:即先搞清楚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問題入手,搞清楚哪些是主要矛盾,進而真正找到影響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因素。
(一)產業集群的培育與升級
在以往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中、西部地區由于產業梯度低的原因,多數承接地盲目引進東部的環境污染型產業,由此付出的代價是: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資源日益枯竭,難以實現“美麗中國”的夢想。解決上述問題的根本途徑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實現技術升級。產業集群是在某一特定產業領域中相互聯系的公司和研究機構在地理上的集聚[8]。產業集群內的企業、研究機構、高校由于位置相近而共享基礎設施,可以形成同一產業或供應鏈上成員間的技術創新氛圍,有利于新技術在整個集群內擴散。因此,培育產業集群可為引進高技術或技術梯度高的企業打下基礎,高梯度技術企業也愿意來像贛南等中西部地區落戶安家。根據《中國產業集群高層論壇》的報告(見表1),目前江西的產業集群數量為48個,遠遠低于江蘇(678個)、山東(661個),并且低于中部地區的河南(177個)、湖南(105個)和湖北(105個)。如江西贛南的產業集群數量只有9個,主要集中在鎢、稀土、氟化工、臍橙等四大產業。因此,贛南等中央蘇區要實現跨越式發展,承接產業轉移務必走培育產業集群和對原有產業集群進行升級之路。產業集群多了,技術創新速度加快,可減少企業轉移后由于技術不配套而帶來的不適應感,對東部沿海地區技術梯度高的企業就越具有吸引力,承接的產業質量就越高。

表1全國三大區域產業集群數量表
(二)轉移產業對贛閩粵原中央蘇區的根植性有待進一步提升
根植性是指市場、社會體系支持對產業發展的影響。產業發展與當地的社會、經濟制度和文化有關。承接地對所承接的產業往往寄予很高的期望:增大經濟總量、解決就業問題、優化經濟結構和促進產業升級。但是,有一部分轉移企業在承接地短短滯留幾年后又轉移到別處,原先的承接地僅僅是該企業遷移的一個驛站。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但是該轉移產業或企業對承接地的根植性差是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特別是從內源性產業集群中轉移過來的企業,由于它們對原來的產業集群內環境及文化的依賴性較強,轉移到承接地后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較難融入承接地的文化。不論是哪一種承接產業轉移的模式,最終都要回到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目的上來,只有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充分利用本地的資源和市場,形成深深根植于本地的產業才是最重要的[9]。如贛南、閩西和粵東北是一個以客家人聚居為主的地區,客家人崇文重教、崇信風水,在漢族中有不同于其他民系的特質。崇文重教的傳統一方面使客家文人輩出,另一方面使“學而優則仕”的觀念盛行,市場意識淡薄,思想觀念相對保守,較難接受新鮮事物,這會造成轉移過來的企業處于尷尬的境地。而贛南是人口中超過90%為客家人的地區,因此,引進對客家文化有較深的認識和認同感的企業,同時擴大開放力度,顯然可以增強轉移企業對贛南地區的根植性。
(三)在加強生態保護的基礎上承接產業轉移
在以往的產業轉移承接過程中,大部分中西部地區承接的產業是環境污染型、資源消耗型產業,這種承接產業轉移的方式讓承接地難以從根本上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從而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意見》中對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的戰略定位之一是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以贛南為例,贛州是贛江的源頭,安遠的三百山中的東江是香港飲用水的源頭,其生態保護有著較為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在產業承接中,應以生態保護作為甄選轉移企業的指標之一。從宏觀上看,中國面臨的節能減排和治理環境污染的壓力依然較大,在大環境下贛南應該在生態保護的基礎上承接產業轉移,使贛南等地區依舊保持青山綠水。
(四)在解決就業問題中注重優化產業結構
產業轉移對于承接地一般具有就業擴大效應、產業結構優化效應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效應。但是針對具體產業而言,上述效應的大小又有所不同。如果引進的是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則對承接地解決就業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但是這會引起承接地的環境污染及結構不優化問題;如果引進的是技術密集型或資源深加工型產業,則可以優化當地產業結構但是解決不了就業問題。贛閩粵原中央蘇區人口基數大,就業始終是關系到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因此,保持優化經濟結構與解決就業的平衡,是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的一個難題。目前,針對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引進的大多數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現狀,應該思考優化本地經濟結構,以給經濟的后續發展增加新動力。
鉆石模型(Diamond Model)是哈佛學者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在其《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的,用以評價一國產業競爭力的模型(見圖1)。鉆石模型有四個主要因素即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及支持產業、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機會和政府是兩個輔助因素。鉆石模型是用來評價一國或區域產業競爭力的基本模型。企業做出遷移的決定,最根本的目的是想提高企業的整體競爭力[10]。企業的整體構成了產業。因此,可以認為某地的產業做出遷移的決定,其主要的目的也是提高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因此,鉆石模型實質上也適用于評價產業承接地對承接產業的競爭力發展壯大的影響因素。因為承接后的產業的競爭力若是提高了,則說明鉆石模型中的某些因素比遷出地更優越;相反,則說明承接地的相關因素比遷出地更差。

圖1鉆石模型
不過,考察鉆石模型的理論來源可以發現,鉆石模型只是邁克爾·波特對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等國產業調研后的成果,對于發展中國家的中國,雖然有可借鑒之處,但中國經濟不平衡的現實提醒學者不能簡單套用鉆石模型,特別像贛閩粵原中央蘇區那樣特殊的地區,其經濟基礎薄弱,工業競爭力極低。如江西贛南,根據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的《關于公布全國連片特困地區分縣名單的說明》,江西贛南有11個縣市屬特殊困難縣市,因經濟基礎的影響,該類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比其他地區具有特殊性。贛閩粵其他原中央蘇區也是這種情況。因此,應該結合贛閩粵原中央蘇區的具體經濟發展階段、發展目標、所面對的問題構建適合于評價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承接產業轉移影響因素模型(見圖2)。
根據錢納里的工業化劃分階段理論,認為人均GDP處于1240~9300美元為工業化階段。其中,人均GDP處于1240~2480美元為工業化初期,人均GDP處于2480~4960美元為工業化中期,而人均GDP處于4960~9300美元為工業化后期。江西省2011年人均GDP為4024美元,贛州市2011年人均GDP為2472美元(見表2)。原中央蘇區所在的贛州市、吉安市和撫州市的人均GDP處于江西省后列,基本處于工業化中期的前段。該時期應該大力培育人們的市場經濟意識,擴大經濟的對外開放度。根據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的經濟發展階段、承接產業轉移需解決的問題以及國家對贛南等中央蘇區的發展目標,構建了政府、當地文化、對外開放與市場發育程度、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生產成本、市場需求、產業集群與技術創新等變量,最終形成了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承接產業轉移鉆石模型。

表2 2011年江西省各市人均GDP
在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承接產業轉移鉆石模型中,對外開放與市場發育程度、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生產成本、市場需求、產業集群與技術創新等幾個變量之間是相互影響的關系,以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為核心(之間用實線表示)。而政府(就業)可以直接促進對外開放與市場發育程度的提高,以及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但是對市場需求、產業集群和技術創新只有間接的影響作用(用虛線表示)。當地文化對對外開放與市場發育程度、市場需求、產業集群與技術創新具有間接的影響,對生產成本沒有影響。

圖2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承接產業轉移鉆石模型
(一)政府
在中國的產業轉移與承接過程中,政府一直起著重要的作用。賀曲夫,劉友金[11]的研究結果得出東部地區政府對產業轉移干預的“行政區經濟”效應、財稅分權制度產生的產業轉移阻滯效應、對原有產業的“留戀效應”等是東部地區政府對產業轉移施加的影響。而中西部地區政府對東部產業承接的饑渴促使它們把招商引資成績作為各界各級政府執政的主要業績。例如在富士康西移的過程中,成都市與重慶市政府為使富士康于本地落戶,成都市僅用77天時間就將廠房建成并交付使用[12],足見政府在產業轉移與承接過程中的作用。在“一五”和“三線建設”這兩個不同時期的產業轉移中,政府起著產業轉移完全主導者作用。而20世紀90年代后的東部產業轉移中,政府的作用依然比市場作用大。政府在產業轉移與承接中持有的財政、土地、稅收等政策權力,對促使產業轉移與承接起著極大的保障作用。
(二)當地文化
在產業承接過程中,承接地的包容性、市場意識、與轉出地的風俗與語言的相近性等文化因素對承接產業的穩定性起著潛移默化的加固作用。改革開放之初,東莞承接了較多來自香港、澳門以及臺灣的產業,這種現象跟東莞和上述地區語言、風俗相同有極大的關聯性。文化相近使轉移企業對承接地具有較好的適應能力,在較短的時間內快速地投入生產與研發,加上承接地的成本低廉、優惠政策以及接近市場等優勢,可以迅速增強轉移企業的競爭力。贛南、閩西、粵東北等原中央蘇區大多數是客家人,與海內外的客家人語言相通、風俗習慣相近,保有共同的吃苦耐勞、奮發圖強的意志。因此,贛南、閩西和粵東北可以充分挖掘“天下客家為一家”的團結精神,努力做好與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區、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以及歐美國家和地區客家客商的溝通和交流工作,充分利用贛閩粵客家文化對客家客商的維系作用,加快客家客商對贛閩粵原中央蘇區的產業轉移。
(三)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
承接地的經濟發展良好,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高,人們的購買力較強,市場需求就越大,對產業轉移企業越具有吸引力。同時承接地的產業承接又進一步推動當地的經濟總量增長。承接產業轉移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是相互促進的正反饋關系。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以保障承接產業轉移所需的生態承載力的持續供給。不可否認,在中西部地區的產業承接中,多數是資源消耗型或環境污染型產業,會對當地的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只不過是負面影響的程度在各地的輕重有所區別。盡管中西部地區也在極力主張承接高新技術產業,但是高新技術產業在沿海甚至發達國家也還是高梯度產業,雖然有可能向部分科技、政策環境優勢比較明顯的地區轉移,但就目前中西部的產業發展狀況來說,所承接的產業大部分還是非高新技術產業。非高新技術產業需要生態容量作為發展空間,因此生態保護就成為承接地承接產業轉移并且培育其競爭力的主要影響因素。生態保護得越好,生態承載力越強,承接地所承接產業的競爭力就越強。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是承接產業轉移的核心和最終目的,同時,它也是影響承接產業轉移的因素之一。
(四)產業集群和技術創新
在以往的產業轉移的研究中,學者普遍認為承接地的產業配套能力成為產業轉移后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產業配套能力除了相關及支持產業的發展之外,技術的配套能力是極其重要的部分。隨著全球技術創新步伐加快,產業相關技術的配套越來越重要。技術配套涉及到高校、科研院所的數量及質量,人才培訓機構的多寡,產業集群數量的多少,以及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的專利數量。產業集群的形成有利于加快技術傳播的速度,完善相關及支持產業的發展,擴大技術傳播的半徑,使技術向多維方向擴散,最終形成技術創新的氛圍。
(五)對外開放與市場發育程度
在對外開放程度高的承接地,政府具有較強的市場意識,著力于打造服務型政府,把原本屬于市場管理和完善的事項交還給市場的管理機構(如行業協會)組織管理。政府致力于完善投資與產業成長環境,與世界或國內500強交流與溝通,為500強對承接地的產業轉移牽線搭橋;同時在承接地形成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競爭秩序。市場發育完善的地區具有較好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和社會信用體系、較低的金融信貸市場限制、較快的資金付款速度、較穩定的市場需求,而且合約不安全性對企業造成的道德風險小[3]。在現有的全球價值鏈(GVC)中,發達國家控制了大多數研發及市場銷售渠道,因此,市場發育好的承接地與國外市場的相似度較高,比較容易嵌入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環節。特別是在我國的企業力求提升價值鏈的治理過程中,轉移產業對市場發育程度好的地區的偏好是顯而易見的。
(六)生產成本與市場需求
產業轉移最初的目的是尋求較低的生產成本及較大的市場容量,并且依然是現在大多數遷移企業保持競爭力的主要原因。對企業而言,較低的生產成本本身就為其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提供了可能。因此,企業依然會向生產成本較低和市場需求大的承接地遷移;承接地越具有成本與市場優勢,對企業遷移越具有吸引力。
贛閩粵原中央蘇區的各地區產業發展現狀、影響因素及發展潛質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殊性。承接產業轉移的對策既有共同的方面,也有其特殊的方面。為增強對策的針對性,以下重點對贛南承接產業轉移提出建議。
首先,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力度,為承接產業創造競爭力持續增長的空間。贛南在革命戰爭年代毀掉了大片森林,新中國成立后,贛南人民顧不得撫平戰亂的創傷,又積極伐木支持國家建設,使得人們發出“興國要亡‘國’、寧都要遷‘都’”的感嘆[13]。在生態脆弱的現狀下,產業承接又可能會進一步造成生態的惡化。因此,正確處理生態與發展的關系尤為重要。充分運用環評這一“控制閘”,把好項目準入關,從源頭上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以區域資源承載力、環境容量為基礎,大力推進工業園區、產業基地規劃環評,認真落實項目審批后的環境監理、試生產審核、日常執法檢查等全過程跟蹤管理措施[14]。為轉移產業存有足夠的環境容量。
其次,以“客家文化”為紐帶引導產業轉移到贛南、閩西和粵東北。客家人遍及全球,其中許多是知名人士,如曾憲梓、田家炳、羅桂祥、他信(泰國前總理)等都是客家人的杰代表。充分利用客家文化的紐帶,加強贛閩粵客家地區與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區、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美國、加拿大等客家客商的經濟聯系。以回鄉省親探鄉活動為平臺,加強世界客家人的交流與合作,增進他們對家鄉和同族老鄉的了解,積極申辦贛閩粵港臺客家論壇,加強客家客屬的研究,密切世界客家經濟、社會名人的聯系,為承接產業轉移搭好文化舞臺。
再次,依托高校組建及提升產業集群。如,依托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地方高校在南方離子型稀土的科研團隊,進一步提升離子型稀土產業集群競爭力。引進國際上具有高端稀土分離技術企業,引導贛州稀土產業集群向精深加工。進一步提高稀土行業集中度,組建大型稀土集團,引領稀土產業集群向創新集群發展。再如,依托贛南師范學院的國家臍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進一步提升贛南臍橙產業集群競爭力。產業集群不僅是企業地理的集中,更是品牌的創立與統一、內部協調發展、組織化程度高和技術創新的統一體。針對目前贛南臍橙產業集群化程度低的現狀,在產品品牌推廣方面,引進一流的農產品品牌推廣包裝機構,進一步加強贛南臍橙品牌的商場推廣力度;在技術研發方面,乘“央企入贛”的東風,引進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科學院等國家級科研機構在贛州成立臍橙科研分支機構,進一步解決贛南臍橙上市期短的問題。組建大型的臍橙物流、倉儲集團,延伸贛南臍橙產業鏈。

圖3 1997-2009年江西市場化全國排名
最后,增強市場意識,擴大對外開放程度。1997-2009年,江西的市場化指數在全國排名持續靠前(見圖3),由1997年的全國排名19名上升至2009年的13名,表明江西的市場意識和對外開放程度越來越高。但是江西要實現跨越式發展,特別是贛南地區要在工業基礎比較薄弱的情況下和全國同步實現小康,則應該進一步提高市場化水平。贛南應該增加由市場分配資源的比重,減少對企業的干預,減輕企業的稅外負擔,扶持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增加非國有經濟在工業銷售收入中的比重,減少地方保護主義,進一步支持金融市場化改革,促進金融業的競爭,增強勞動力的流動性,加強技術成果市場化轉換,健全市場中介組織機構的法律法規,增強行業協會對企業的幫助作用。
[1]陳建軍.中國現階段的產業區域轉移及其動力機制[J].中國工業經濟,2002,(8).
[2]江霈.中國區域產業轉移動力機制及影響因素分析[D].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09.
[3]桑瑞聰,劉志彪,王亮亮.我國產業轉移的動力機制——以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上市公司為例[J].財經研究,2013,(5).
[4]張繼焦.中國東部與中西部之間的產業轉移:影響因素分析[J].貴州社會科學,2011,(1).
[5]張孝鋒,萬誼娜.對江西承接產業轉移若干問題的思考[J].南昌航空工業學院學報,2003,(9).
[6]陳軍紅.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西省各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研究[D].廣東工業大學碩士論文,2011.
[7]韓艷紅.我國欠發達地區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3.
[8]鐘祥喜,肖美華,劉金香.基于G2EM-CI模型的物聯網產業集群競爭力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3,(15).
[9]解聰慧,卓勇良.產業根植性與經濟廠長性:杭州與蘇州的比較[J].浙江經濟,2007,(22).
[10]魏后凱.產業轉移的發展趨勢及其對競爭力的影響[J].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3,(4).
[11]賀曲夫,劉友金.中西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知識經濟,2011,(16).
[12]羅若愚,張龍鵬.承接產業轉移中我國西部地方政府競爭與經濟增長績效[J].中國行政管理,2013,(7).
[13]郭賦英.江西贛南振興發展亟須重建生態屏障[EB/OL]. http://news.yuanlin.com/detail/201253/105325.htm,2012-05-03.
[14]以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贛南蘇區經濟優化發展[EB/ OL]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3-06/19/c_1-24879320.htm,2013-06-19.
[責任編輯:邵川桂]
邱小云,南昌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彭迪云,南昌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江西南昌330031
F127
A
1004-4434(2015)12-0029-06
2014年度江西省軟科學計劃項目“基于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視角的贛南承接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研究”(20141BBA10046)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