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制造:功夫在詩外?


浙江制造的轉型升級,應當跳出“就制造論制造”的窠臼,下決心去走一條反彈琵琶、功夫在詩外的發展制造業新路
浙江制造似乎風光不再。當年創造GDP“第一功臣”的風頭,居然叫服務業給蓋過去了!去年全省一二三次產業占比為4.4%:47.7%:47.9%,雖說實現了產業結構“三二一”的歷史性變遷,但三產也不過僅僅超過二產0.2個百分點。而今年上半年,三產占比飆升為50%,一舉高過了二產4個百分點。
按照我的揣測,我國的服務業是被低估的。多年來認為只有制造才創造價值,也只習慣于將制造納入統計。現在的情況已然發生根本變化,但滯后效應總還是會有的。
工業增加值增幅下滑、比重下降,實在沒有什么,關鍵是看服務業有沒有頂上去,特別是服務業有沒有和工業制造融合起來。服務業頂上去了,整個經濟照樣在發展,而結構更優化了。兩者融合起來,不但服務業擴張了,連工業制造也轉型升級了。
就整體而言,浙江制造的轉型升級,應當跳出“就制造論制造”的窠臼,下決心去走一條反彈琵琶、功夫在詩外的發展制造業新路。
新路一:服務業提升制造業之路。通常所說微笑曲線的兩個嘴角:一是價值鏈前端的研發設計,一是價值鏈后端的品牌銷售。這兩端,嚴格意義上屬于生產性服務業,本應從工業統計中剝離出來,記入服務業的增加值。但囿于習慣性思維和做法,不加區分地“一網打盡”也是常有的事情。但一定要清楚,這兩端和單純的制造顯然不同,是制造的大腦和靈魂,也是價值鏈中“最值錢的買賣”。由于它的介入,制造才和人類社會不斷更新的需求緊密相接,冷冰冰的制造才賦予了創意的功能、人性的溫暖和恒久的意義。
新路二:信息化帶動制造業之路。制造的盈利無非是三個環節:一是發現需求,二是精工細作,三是實現供給。原先這三個環節都存在著很多的信息不對稱,致使供需脫節。不是貨不對路,就是產能過剩,還有的就是粗制濫造、跑冒滴漏,耗費了大量資源,卻生產出無數“垃圾”。現在有了工業4.0,可以將制造廠房內外的全流程信息化,盡可能地消除信息不對稱,因而無窮接近于當年導師們所設想的“按計劃有比例高速度”發展。于是,那些因盲目性和粗放型所造成的損失,又都“搖身一變”成了利潤。
新路三:兼并重組更新制造業之路。就一般情況而言,市場經濟是無法消除“重復建設”的。某種意義上,市場經濟正需要通過“重復建設”形成的“適度競爭”,來實現行業的優勝劣汰、革故鼎新。現在的問題是,大量的企業半死不活,但因缺失相關的法治和機制,卻無法卸甲歸田、壽終正寢。“僵尸企業”靠著信貸輸血茍延殘喘,又致使銀行呆壞賬叢生、風險度加劇。如何能完善相關的制度和服務,使病入膏肓的企業“安樂死”,并令其剩余價值從容“嫁接”至擴展企業身上,當前是一個政府在經濟領域大有作為的空間。
新路四:“走出去”擴展制造業之路。當下的中國放眼望去,幾乎沒有哪個產業是供不應求的。個別的時興產品或許會有一個短時間的旺銷,但隨后就是更大可能的滯銷。中國制造的不景氣和效益差,說到底,是中國已進入了一個產能過剩的大環境。消極的應對,是人為壓縮產能。積極的辦法,除了上述兼并重組的更新改造之外,就是大踏步地“走出去”,推進和后發國家的產能合作。
新路五:高科技好管理完善制造業之路。工業制造是科技和管理在生產環節的實現,高科技和好管理是現代制造的必由之路。在短缺經濟、平面擴張的“舊常態”,蘿卜快了不洗泥,企業對科技和管理的需求并不強烈。但進入到產能過剩、以質取勝的“新常態”,貨比三家方選定,沒有科技和管理含量的傳統制造,就是“棄之如敝履”的多余了。這種制造企業的度日如年、哀鴻遍野,必定是大概率事件。
總之,無論是服務業提升,還是信息化帶動;無論是兼并重組更新,還是“走出去”擴展;包括高科技好管理完善,都是“條條大道通羅馬”。說一千,道一萬,搞市場經濟還是要符合“需求為王”的根本法則。今后的制造領域,誰能更敏銳地把握需求,更快捷地適應需求,更充分地滿足需求,更精準地實現需求,誰就會是名副其實的“制造之王”!
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學術委副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