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祥艷
當前,蘊含著不同思想觀念、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的社會思潮相互交流、交鋒、交融,使得部分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價值取向出現混亂,使得部分大學生在價值實現和價值創造方面產生迷惘,從而導致嚴重的信仰危機,這就給當前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帶來嚴峻的挑戰。為了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各類社會思潮,把正確認識和引領社會思潮貫穿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全過程,從而消除大學生群體中的價值迷惘和信仰危機現象。
一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及黨性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黨和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意志的體現,是為維護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力爭通過教學活動將高校中的多樣化社會思潮引導、帶領到促進體現各族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上來;力爭將高校中的多樣化社會思潮引導、帶領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上來;力爭將高校中的多樣化社會思潮引導、帶領到發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偉大事業上來。
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黨性不動搖的方略,還要求在引領高校多樣化社會思潮的實踐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旗幟鮮明,立場堅定,高舉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這面旗幟,認真辨別社會思潮中的精華與糟粕,絕不允許錯誤思潮放任自流。對于校園中各種錯誤的社會思潮,尤其是那些反馬克思主義、動搖社會主義制度的根基、危害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社會思潮,敢于批判,進行有力的抵制。如果對錯誤和和有害的思想觀點不鑒別、不批評、不斗爭,就必然導致青年大學生社會價值觀念的混亂,這是很危險的。當然這種批評或批判主要是以辯論、說理的方式進行。
二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堅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原則
一是要求正確處理主旋律與多樣化之間的關系。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這面旗幟,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導地位,這是正確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的基礎和前提。
二是要求正確區分學術問題與政治問題之間的界限。黨中央要求“注意區分學術問題和政治問題的界限。不要把學術探討中出現的問題當作政治問題,也不要把政治傾向性問題當作一般學術問題。學術問題的研究和討論沒有禁區,理論宣傳和教學要有紀律。在事關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則問題上,要旗幟鮮明。”對于學術問題的解決,應繼續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創造民主討論、自由爭鳴、和諧活潑的學術環境。對于事關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則的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旗幟鮮明,毫不含糊。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的教育方式對錯誤的思想政治觀點進行批評和斗爭,不能任憑它們搞亂大學生的思想。
三是要求劃清非馬克思主義思潮與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界限。要在教學過程中對于不同的社會思潮要做具體的分析,具體分析其產生背景、階級性質、歷史作用及其對人們的思想認識和社會發展的影響等。非馬克思主義思潮一般屬于思想認識問題或學術理論問題。對于非馬克思主義思潮的一些與主流價值觀不一致的方面,要予以一定的理解和包容,要倡導和諧理念,不要“見異思斗”。對于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非馬克思主義社會思潮,要用前面的解決思想認識問題、學術問題的辦法來處理,要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和教育來引領其向著積極的健康的方向發展。對于那些毒害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各種反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思潮,則要理直氣壯地進行揭露,堅決抵制,要進行必要的積極的批評、批判和斗爭,絕不能姑息縱容,聽之任之,任其泛濫。
三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整合性與開放性相統一
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整合是指通過建設社會核心價值體系使社會成員間的多元價值觀念有序而不亂,并盡量趨向一致,達成廣泛的社會認同。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開放是指社會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一個核心價值觀念體系,不能固定不變,而要隨著環境的變化和社會實踐的變化,適時地吐故納新,將自身中已失去合理性的部分革除,同時廣開言路,接受積極的理論補益,使自身進一步完善和發展而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要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整合性與開放性相統一的方略。沒有整合,就難以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共識,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就失去了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沒有開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就沒有比較和借鑒,就失去了養料之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有可能對意識形態環境的敏銳度降低,逐漸變成僵化的教條,逐漸失去生機與活力,最終失去其主導地位。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一面旗幟,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在大學生群體中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就是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整合功能,統率整個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將青年大學生群體中那些有害的思想意識轉化為有益的思想意識,將那些落后的價值觀念改造為進步的價值觀念。不論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如何多樣多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導地位不動搖,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一大學生的思想,凝聚大學生的力量,鼓舞大學生的斗志,鼓勵、堅持、維護那些積極、進步的價值觀念,讓青年大學生在指導思想、共同理想、精神品質和道德情操等方面形成共識,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而廣泛的思想道德基礎。
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開放的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自然也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創新的具有開放性的思想體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充分發揮高校的各方面優勢,加強研究,不斷充實、發展、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自身建設必須以開放的姿態,呼應時代的要求,直面時代的挑戰,解答時代的課題,體現時代的精神。只有這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會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強大的說服力和戰斗力,才能廣泛地凝聚黨心民心并得到一代又一代青年大學生的真誠認同。
四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堅持準確把握“勢”與“度”的方略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通過自己的教學活動引領大學生群體中的多樣化社會思潮,要把握好“勢”,主要是指引領的工作要“得勢”,要準確把握“大勢”。“大勢”總與現實生活中事關廣大群眾的“根本利害”聯系在一起,通常由帶普遍性的社會事件和社會的基本問題的解決體現出來。引領社會思潮要把握好“大勢”,實際上就是要使整個引領社會思潮的工作反映社會生活中的“根本利害”,體現社會的“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當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建設和諧世界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廣大人民群眾在以上這些“根本利害”方面的要求、愿望與呼聲正是社會“大勢”的體現。一個社會,尤其是處于轉型期的社會,民眾評價活動浩如煙海,形式多樣,作為其集中體現的社會思潮也是五光十色,紛繁復雜。有些社會思潮裹挾著巨大的社會能量,洶涌澎湃,浪高流急。面向青年大學生群體引領這樣的社會思潮更要把握“大勢”。把握好了“大勢”,對于社會思潮的引領就有了方向和目標,就能抓住主要矛盾,克服淺薄的局限,增強教學工作的深刻性和實效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引領社會思潮的過程中,要把握好“度”,做到引領工作“適度”。“度”是事物保持其“質”的穩定性的“量”的界限,它表現出事物的“質”與“量”的辯證統一關系。真理與謬誤之間相互轉化,二者僅一線之隔,真理向前一步,哪怕是一小步,也會變成謬誤。列寧說得好:真理“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便會變成錯誤。”列寧還進一步指出,從偉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真理到謬誤的“一小步”“一線之隔”以及偉大與可笑的“一步之差”,都深刻地包含著“度”的問題。青年大學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從而也易于犯錯誤,若引領適度,他們也易于改正錯誤,走上正途,若引領失度,結果則適得其反。面向大學生群體引領社會思潮需要正確認識并準確把握“度”。做到“適度”而不“失度”是一個藝術性很強的問題。
在一定時期內,不同類型、不同性質的社會思潮同時并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旗幟鮮明地支持進步的社會思潮、反對錯誤的社會思潮,還要在批判和否定錯誤社會思潮時注意把握適度原則。在批判、否定、糾正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錯誤的社會思潮時,“要考慮到作為社會思潮主體的群體的情感需要,否則就會不合情;要考慮到作為社會思潮主體的群體的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能力,否則就會不合理”。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從主體需要與客體度的統一關系中來掌握糾正和批判錯誤思潮的適度原則,力求合情合理。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2]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R].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3]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
[4]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693.
[5]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7.
[6]陳新漢.民眾評價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