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玉+曾小全
新課程改革是我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策略,課程資源的利用關系到新課程改革的成效,可以說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也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應對課程資源有一個比較科學和合理的認識,才能更好地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和拓展,從而對新課程實施產生巨大的實效。歷史學科課程資源的獲得具有多元化,但是鄉土歷史資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
一、利用鄉土歷史資源,激發學生興趣
就目前而言,高中歷史教學處于一個極其尷尬的局面,一方面學生對歷史的認識偏差,對歷史缺乏興趣;另一方面由于歷史本身具有的過去性,使學生對歷史本身有著陌生感,因此,多數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況,對歷史課堂缺乏興趣,老師雖然積極嘗試運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習興趣,但效果并不明顯。因此,在教學中我嘗試把鄉土歷史知識融入課堂教學,鄉土歷史是一種以學生生活生長環境為載體的,是學生最為熟悉的社會環境,即自己的家鄉,學生從小就對家鄉的歷史人物、歷史典故、歷史故事、風俗習慣以及山水廟宇耳濡目染,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其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時,在導入時為了能迅速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我便給學生出示泉州在“文革”期間留下的“八二九”紅衛兵公墓和“刺桐紅文革歷史展覽館”所收藏的兩篇有關“泉州紅衛兵公墓”的文章。一篇刊登在1969年春節《泉聯戰總》報刊上,系為紀念“泉聯戰總”死難烈士而作,題為“你們的光輝形象永遠銘刻在我們的心間”;另一篇是“泉州紅衛兵公墓”中死難者傅成柱的遺作,刊于1969年3月24日泉州(時為晉江專區)《八二九》報上,題為“虐風饕愈凜然”,并讓學生去參加學習,學生從身邊生活可以體驗歷史,從而激發學習歷史的熱情,增強探究歷史的興趣,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繼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二、利用鄉土人文資源,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歷史教學就是通過學科教學幫助學生掌握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的基礎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培養人文素養,加強人文修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何能在教學中更好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呢?泉州作為國家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蘊含著極其豐富的人文資源,如果在歷史教學中能得到充分地挖掘、利用,就可以為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提供豐富的素材。如,在文化史的學習中,為了能讓大家更好地感知歷史文化名城——泉州,我立足課堂活動,開展了以“感悟歷史名城——泉州”為主題的活動課,要求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搜集信息,然后以學生為導游的方式,領略歷史上泉州的風土人情、名勝古跡等,配以音樂、圖像、語言情境,讓學生通過欣賞圖像,去體會、感悟泉州,塑造、培養、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另外,在學習隋唐三教合一時,我引導學生去參觀一些著名的寺廟,搜集相關資料,讓學生去體會泉州佛教藝術的興盛,感悟泉州中外文化的融合,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應該深入發覺地方鄉土人文資源,引領學生在身邊去體會、感悟、理解歷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進而增強社會責任感、使命感,這才是歷史教學的真諦。
三、利用鄉土歷史資源,引導學生關注現實
“以史為鑒”是歷史教學的一大功能,回歸現實的生活,強調歷史教學與現實生活的有機緊密結合,這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之一,也是歷史教學的目標之一。因此,中學歷史教學要求廣大歷史教師要緊扣時代特征,結合時代熱點話題,引導學生密切關注現實社會。
中學生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對生活的一切事物充滿好奇,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他們關注身邊的社會問題等,并渴望交流和傾訴,歷史教師要善于發現這些鄉土歷史資源與歷史教學之間的聯系,通過巧妙的教學設計把這些鄉土歷史資源引入歷史教學,這樣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把關注的鄉土歷史資源帶到課堂,展開激烈的交流,活躍課堂教學;另一方面又可以以鄉土歷史資源為媒介,引導學生把歷史學習與現實生活有機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對現實生活進行關注和探究。
豐富的鄉土歷史資源作為歷史課程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歷史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在歷史教學中,如果能有效地利用鄉土歷史資源,對于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科能力,實現歷史教學的目的有著巨大的作用。
注:本文為《歷史課程資源開發與歷史教學多樣化研究》課題研究成果。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