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霞
一、案例背景
詞塊一詞最早由Becker(1975年)提出,此后許多語言學者都對詞塊進行過深入研究。他們的研究表明:詞塊是中介語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應當予以足夠重視。因此,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逐步形成了與傳統的以語法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相對立的一種教學方法——詞塊教學法。現以牛津高中英語教材的Unit 3 Module 4中閱讀課教學為例,說明如何采用詞塊教學法進行閱讀教學。
二、案例描述及分析
牛津高中英語教材的Unit 3 Module 4閱讀的第二課時為知識點傳授課。筆者嘗試按照詞塊教學法進行本節課教學,整節課被分為四個階段。
Step1:關注詞塊
教學步驟如下:
筆者圍繞課文情景設置一系列使用課文中重點詞塊回答的問題,或者問題本身含有課文重點詞塊。要求學生在課文理解的基礎上回答問題。
設計的問題部分如下:
(1)What are the small openings of the headsets meant to do?
(2)Why do some people put forward an argument that some users will be disappointed by RealCine?
(3)The RealCine experience will____ you,and you will agree that this is an extraordinary technology.
教學思路:筆者通過圍繞課文情景設置相應需要使用課文中重點詞塊回答的問題,從而引起學生對本課中詞塊的關注。
Step2:理解熟讀詞塊
教學步驟如下:
1.筆者提供大量內容豐富、淺顯易懂的含有本課中重點詞塊的例句,鼓勵學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從詞塊的意義和結構兩個方面著手,理解本課詞塊。
2.筆者要求學生在理解詞塊意義和結構的基礎上,大聲朗讀詞塊。
列出的詞塊例句部分摘錄如下:
(1)To add to the virtual world of RealCine, the headsets even have small openings that give out smells to match the environment.
(2)We have added thousands of new books to our school library.
(3)When my boy made the same mistake again, my patience gave out.
教學思路:由于詞塊是語義、搭配、語法等方面的綜合體,因此筆者設計了內容豐富、淺顯易懂的例句,要求學生從詞塊的意義和結構兩方面理解詞塊。此外研究表明,語音記憶是語言詞匯最基本而效果又非常好的一種記憶方式。
Step3:識記詞塊
教學步驟如下:
1.筆者列出本課中的重點詞塊的中文翻譯,要求學生譯出相應的英文。
2.鼓勵學生識記詞塊,筆者以口頭形式檢查。
列出的詞塊部分翻譯如下:
(1)幸福感;(2)一……就……;(3)允許某人做某事;(4)鼓勵某人做某事;(5)借助于……。
教學思路:筆者鼓勵學生養成以詞塊為單位記憶和使用詞塊的習慣,并將所學的詞塊通過口頭的形式對學生詞塊的識記進行檢查。學生只有識記了大量的詞塊才能增強語言的敏感性。
Step4:運用詞塊
教學步驟如下:
在給出學生語篇中文翻譯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運用本節課所學的詞塊進行寫作。
詞塊寫作如下:
現實生活中的我是一名高一學生。借助于RealCine,我成了一名地震災區的救援人員。一到災區,我就見到了很多受傷的人。得益于搜救犬,我不僅成功地拯救了一些人,而且還鼓勵他們繼續活下去。當晚的天氣預報預測接下來幾天里會有大雨,這就加大了救援的困難。隨后,我們救援組長提出了一些拯救傷員的建議。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們救援人員盡最大努力幫助那兒的每個人。最后,盡管我已筋疲力盡,但我體會到了幫助他人的幸福感。
教學思路:學生在詞塊的語言輸入后將有一個理解和產出的過程,因此筆者設計了寫作練習,以便增強學生的詞塊意識,給予學生輸出詞塊的機會。
三、教學反思
通過使用詞塊教學法,筆者形成了如下反思:
1.提供真實地道的詞塊。
目前,學生的英語課本詞匯表上詞塊的數量還遠遠不夠。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為學生選擇地道的詞塊就尤為重要了。作為教師要善于從相關的語言材料中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選出出現頻率較高、實用性較強的、真實地道的詞塊作為教學的重點。
2.設計多樣的詞塊輸出活動。
在詞塊輸出活動中,教師應設計多樣的練習,如詞塊造句,詞塊翻譯,整合語篇,提供框架及運用有用的詞塊進行寫作等。通過這些多樣的練習,將詞塊學習與技能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詞塊靈敏度,并使整體輸入的詞塊在反復運用后內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
參考文獻:
Becker,J. The phrasal lexicon[A].Cambridge, MA: Bolt Beranek & Newman,1975.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