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友清
一、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新課程標準在教學目的方面要求語文教師培養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
對于這一點,我有著非常深刻的感受。在課堂上以學生質疑為基礎展開問題討論,能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以更大激情和自主性與教師進行交流。如,在《出師表》的教學中涉及這樣一個問題:諸葛亮為何在表中多次提及先帝劉備?而我們的教參書主要的引導方向是“諸葛亮處處念及先帝,表明心跡,動之以情”。但是在和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卻往諸葛亮注重言辭技巧方向思考去了。我在課堂上也沒有否定他們的說法,而是順勢引導學生分析《出師表》的精彩語言以及巧妙的布局謀篇。這樣根據學生思考變化,適當調整教學思路。
二、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年代,各種數字信息開辟了另一番新天地。這些科技手段對傳統的語言教學手段提出了挑戰,語文教學也順應潮流做出深刻改變,向互動式教學靠攏。例如,我在指導學生學習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綜合性學習“話說千古風流人物”時,我的操作方法是讓學生分組在周末通過查閱圖書、上網、戶外調查等方式搜集古代名人、當地名人資料,然后將其整理成冊,通過互聯網向全班展示講解。
在語文教學順序上,應遵循“先學后教”的順序。即讓學生先進行自主、合作的學習和探究,然后教師根據學生掌握情況有重點進行點撥。在課堂上,教師必須放手讓學生去學習,降低控制度,整體考慮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
三、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導向
對語文教學來說,情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我們的語文教材經過多年的反復修訂,大多都蘊藏著鮮活生動的形象、強烈的感情、深刻的理性。要引導學生從形象認知入手,觸動情感,在陶冶中體會、感悟并獲得一定的語文能力。如,溫庭筠的《望江南》,整首詞不過短短27個字,卻將無限的哀思道盡。我在教學這首詞時,極力引導學生揣摩女主人公形象,想象體會她盼夫夫未歸的凄涼景象,放棄了逐字逐句剖開來分析的傳統方式。讓我意想不到的是,有幾個學生課后模仿溫庭筠的詞風,寫了幾首小詞,互相傳閱。我想,這就是語文教學中我們想看到和達到的至美境界。
四、正確處理基本素養和創新能力的關系
我不希望我的學生過于迷信教師,因為這會束縛學生的手腳。我還特許我的學生在課堂上不必舉手,可直接與我爭辯,因為這會讓師生消除隔閡,平等交流,共享語文教學的樂趣。我深信,這樣的師生關系,更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無論多權威的論著,都難免會出現謬誤。所以孟子才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以往,學生受思維定式的影響,總想如何讓領會并記住權威的說法,而不敢另做新解釋,導致思維局限,想法呆滯。其中,我們語文教師對過去的教法確實應該負起責任。所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激勵學生用一種審視的眼光、挑剔的眼光、敢于否定其錯誤的眼光來看待現有書本知識。
林格倫先生在他的《課堂教育心理學》中說道:“在課堂中進行的一切,都可以認為是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個人與班集體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我真誠希望語文教學在師生的共同探索下,以教學目標為指導方向,開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