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寶寶
摘 要:“課程標準”理念提出已有14年之久,這次基礎教育的改革是全面的。在高中數學中,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不同的學生發展提供了不同的內容;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但由于目前高中學生在主觀與客觀兩方面適應能力的滯后,造成數學成績并不理想的現狀。
關鍵詞:數學;教師;三基
2014年我參加咸陽市新課改教師培訓時,授課的專家,也提到當年自己在高中時雖然內心很想把數學學好,可成績卻始終無法提高的嘆息。對數學老師的“畏懼”成為一種習慣。而這種“畏懼”老師的現象在目前學校里是非常普遍的,我們應當給予重視和反思。而造成這種普遍現象的根源卻是多個方面的,為此我就從學生狀態的角度進行分析,并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主觀上,仍然是“要我學”
進入高中后這種被動式的學習在學生中仍然普遍存在,依舊是初中那般,依賴教師、沒有課前自學問題及目標任務、坐等上課,沒有掌握學習主動權。
二、主觀上,漠視“三基”
一些學生忽視課本上的“三基”的養成,即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只滿足于知道,浮而不入,不注意書寫、解題格式、數學術語等數學素養的養成,對難題卻情有獨鐘,以炫耀自己的數學“水平”,這種眼高手低,最終會掉入題海,這是完全錯誤的想法。
三、客觀上,不具有再學習的能力與條件
初中數學與高中數學不可相比,高中數學對知識的廣度、深度以及自學能力的要求是一次巨大的飛躍。高中數學中很多模塊方法新穎、難度大,對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很高。這是一個初中生完全不具備的能力要求,在高中必須充實。
四、客觀上,學習沒有方法
老師在課上會辨析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理清知識間的脈絡,提醒重點、難點以及易錯點,突出思想性和方法技巧,而一些學生在課上不專心聽課,筆記記了很多,問題還是很多。在課后不能夠及時鞏固復習、總結,只是急于完成家庭作業,對所學不求甚解,機械記憶。
為了解決學生在學習高中數學中出現的這些問題,學生須變“被動”為“主動”,不僅要“想”,更要“會學”,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同時追求方法的科學性是必要的。我們教師也應把加強學法指導作為主要方式,以消除分化點作為輔助手段的策略。
參考文獻:
盧敏.淺談數學思維障礙的成因與對策[J].高等教育,2007(01).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