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波+鄧子華
摘 要 近年來,我國將基層畜牧業的發展作為農村經濟增長和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之一。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為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奮斗目標,我國的產業結構面臨轉型和調整,基層畜牧業也受到了重要影響。為了保證基層畜牧業繼續發揮農村經濟的支柱作用,必須對畜牧業的養殖管理進行改革。基于此,針對基層畜牧養殖管理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 基層畜牧業;養殖管理;解決措施
中圖分類號:S81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27--02
基層畜牧養殖是我國最普遍的農村產業,從分散化小規模養殖模式到現今的集約化大規模養殖模式的轉變,對養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基層畜牧業的養殖管理通常包括環境質量監測、養殖品種選擇、飼料喂養及疫病防治等環節,只有每個環節的管理與養殖工作完成到位,才能提高養殖質量,促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2]。
1 基層畜牧養殖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發現養殖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和漏洞是進行基層畜牧業改革的第一步,養殖人員必須深入到每個管理環節。
1.1 引進品種質量差
要想培育一批質量優異的畜禽產品必須從源頭上把關,挑選基因優良的種禽,但在目前的基層畜牧養殖中,因為管理不科學等原因,導致種禽質量低下,嚴重制約了養殖業的發展和生產效益。最常見的引進品種的問題有以下幾點。第一,養殖場為了節約生產成本,不按照規定購買指定品種,而選擇一些私營商販的種禽。最終因為種禽質量不過關等問題給養殖場后期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第二,從非指定點引進的品種,由于種禽疫病預防工作不到位,導致種禽集體感染疾病死傷無數,成活率較低,嚴重影響到了養殖場的安全問題和養殖效益。第三,因為死亡率較高等原因,養殖戶會頻繁購買種禽補充生產,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加劇了疾病傳播的風險,嚴重制約了養殖場的經濟發展,最終養殖場會因為長期入不敷出,面臨倒閉關門的結果。
1.2 飼料營養不充足
基層畜牧養殖過程中,經常出現畜禽指標不過關等影響養殖場畜禽出售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因為養殖過程中沒有給畜禽提供營養豐富的飼料,導致生長發育不達標。從實際養殖中總結了以下幾點會影響畜禽指標的因素。1)節省成本。養殖戶從經濟利益考慮不用專門的畜禽飼料喂養,而是就地取材,以青飼料、農作物等喂養畜禽,飼料轉化率低下。2)營養搭配。畜禽飼料單一、營養搭配不當等會出現畜禽生長發育遲緩,養殖效果不佳等狀況。3)對于養殖管理過程中出現的有良種而無良法的養殖弊端必須進行改革,提高養殖效益和生產性能。
1.3 養殖環境不過關
在基層畜牧養殖業的發展過程中,很多養殖場都沒有重視畜禽生活環境管理,堅持使用粗放的養殖模式,畜禽的養殖質量得不到改善,導致養殖場發展不景氣。為了養殖場能夠形成規范的科學化管理,保障畜禽養殖的質量,必須注重環境問題的解決:1)養殖場的場棚建設不規范,場棚是畜禽長期生活的地方,很多的場棚建設沒有根據畜禽的生長習性進行科學規劃和布局,種禽養殖、幼禽養殖、戶外放養和飼料喂養等的空間分配不合理,場棚晝夜溫差大且夏熱冬凉,畜禽的死亡率偏高;2)養殖場的環境管理不過關,畜禽養殖的環境決定了畜禽生長的舒適程度,舒適度越低,畜禽的生長越不理想,眾多的養殖戶不定期清理打掃場棚,畜禽的糞便、飼料殘渣等混合在畜禽的生活區,再加上空氣不流通,陽光不充足等原因,很容易產生各種畜禽疫病,畜禽的死亡率不斷提升。
1.4 養殖理念較落后
養殖戶沒有跟上養殖業的發展步伐,養殖理念落后保守,一直采用傳統的養殖管理模式,導致畜禽飼養周期長,出欄率低,影響養殖場的生產效益。
1.5 疫病防治不全面
畜禽生長過程中的疫病問題是影響畜禽死亡率的關鍵因素。大部分養殖場免疫制度不完善,再加上養殖規模小、受到技術和資金制約等原因,畜禽的疫病防治問題及養殖場的衛生管理問題都存在很大漏洞。當疾病發生時,不能正確認識到疫病的嚴重性,并及時采取措施,最終導致畜禽大量遭到傳染死亡,病情一發不可收拾,給養殖場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1.6 畜藥安全隱患大
目前,養殖場經常因為飼料中畜藥用法和用量不規范問題而出現畜禽大批死亡的現象。養殖場缺乏專業人員管理,養殖戶對養殖飼料的衛生和安全問題不重視,再加上畜藥喂養經驗不足等原因,給養殖場帶來了巨大的安全隱患。主要問題有:1)沒有建立健全疾病防治體系,養殖人員疾病預防意識低;2)為提高畜禽的成活率,濫用藥物和飼料添加劑,最終導致畜禽藥物中毒死亡或者畜禽肉質檢查藥物含量超標;3)畜藥在畜禽宰殺前明令禁止使用,但有的養殖戶為了降低死亡率違規使用,造成重大的食品安全問題。
2 基層畜牧養殖管理問題的解決措施
2.1 嚴格檢查畜禽引進品種的質量
為了提高養殖場種禽的質量,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從指定的畜禽品種購買點引進優良品種或者在從自家的養殖場開展種禽的選種工作避免引種帶來外地的疫病;2)對種禽進行性能測試,保證種禽的各方面素質接近標準指標;3)種禽購買前,應對種禽的引進地區進行疫病調查,避免購買到疫區的品種;4)種禽引進后要對畜禽養殖區和種禽本身進行消毒,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在養殖戶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尋求養殖專家和疾病控制中心的幫助,確保衛生工作一步到位。
2.2 合理搭配飼料保證營養充足
首先,保證養殖飼料的多樣化和規范化,購買畜禽生長發育必須的營養飼料,提高飼料的轉化率。其次,制定科學合理的飼料喂養計劃,根據畜禽每天的運動消耗量和畜禽不同的生長階段提供相應的飼料并保證營養和數量。最后,對于飼料中畜藥的安全問題要引起重視,必須依照規定指標合理添加,超標或者劑量不夠,都會引發畜禽的健康問題,影響養殖場的經濟效益。
2.3 提高畜禽養殖的環境質量
養殖戶應改革畜禽粗放的養殖模式,對養殖場的環境進行規范化管理:1)合理規劃和布局養殖場棚。養殖戶在建設場棚前,應綜合考慮光照、潮濕度、供水和供電等因素挑選最佳場址。場棚的空間利用必須科學劃分保證空氣流通,同時便于畜禽管理和后期打掃;2)為保證養殖場的環境質量,減少細菌和疾病的發生,應定期對養殖場進行全面清掃、殺毒;3)為養殖場配備專業的管理設施,能夠實現環境監測、畜禽照看、調節溫度等功能,促進養殖管理專業化。
2.4 建立健全畜牧養殖管理制度
基層養殖人員必須更新管理理念,制定養殖場管理制度。比較重要的有以下幾點。一是疫病防治制度。養殖場的衛生管理關乎養殖的每個環節,加強疫病爆發的監控、定期做好免疫接種、環境消毒等管理,可以降低畜禽的死亡率。二是養殖人員管理制度。養殖場必須聘用有技術的養殖人員并進行統一管理,各司其職。這樣不僅可以改革養殖場的養殖模式,還能提高養殖場的經濟效益。
3 結語
基層畜牧養殖業要想保證長足發展,必須更新養殖觀念、提高養殖管理水平。只有通過產業改革才能適應畜牧業集約化、規模化的發展趨勢,才能繼續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參考文獻
[1]金學明.基層畜牧養殖管理存在問題與解決方法[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5(2):28-29.
[2]和國棟.基層畜牧養殖管理存在問題與解決方法[J].農民致富之友,2015(10):228.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