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燕偉 徐富明 李 燕 劉程浩
(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暨湖北省人的發展與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青少年網絡心理與行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武漢430079)
具體負性情緒對框架效應的影響
史燕偉徐富明李燕劉程浩
(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暨湖北省人的發展與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青少年網絡心理與行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武漢430079)
框架效應是指個體在決策中會受選擇方案的框架形式所影響而表現出偏好逆轉的現象。本研究通過2個實驗分別驗證了中國背景下框架效應的存在以及具體負性情緒對框架效應的影響機制。實驗1結果表明本次實驗的決策情境材料和情緒誘發視頻有效,且在中國背景下決策情境中也會產生框架效應,實驗2結果發現憤怒、恐懼和悲傷不同情緒下人們的框架效應程度存在明顯差異,憤怒削弱框架效應,恐懼和悲傷增強框架效應。
框架效應;負性情緒;框架類型
Tversky和Kahneman利用 “亞洲疾病問題”研究人們的決策行為時,發現個體在決策中會受選擇方案的框架形式所影響而表現出偏好逆轉的現象,并將這種違背理性決策恒定性原則的現象稱之為“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1]。自框架效應這一概念被提出以來,研究者對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了不懈探索,如Kahneman和Tversky提出的預期理論(prospect theory)對框架效應這一現象具有很強的解釋力[2],且得到眾多研究的支持[3,4]。Reyna和Brainerd試圖從模糊痕跡理論(fuzzy-trace theory)的角度解釋其產生的原因[5]。在西方,框架效應不僅在理論上取得了明顯的進展,在實踐上也得到了廣泛應用,比如在經濟、政治以及消費等領域中。但是框架效應是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以及在中國背景下是否存在這些問題并未得到深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將針對此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假設1:框架效應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在中國背景下框架效應仍然存在。
目前國內外學者主要研究經驗[6]、計算能力[7]、個體的易受影響性[8]和人格[9]等因素對框架效應的影響,但以往的研究缺乏系統性,并且沒有注意到情緒,尤其是具體的負性情緒是如何影響框架效應的產生及其程度的。Lerner和Keltner的研究認為恐懼情緒體驗下的個體對未來事件易做出消極判斷,而憤怒情緒體驗下的個體則會對未來事件易做出相對積極的判斷[10]。但也有研究表明憤怒和悲傷使個體在決策時采取不同的決策偏好。具體而言,憤怒的個體可能表現出啟發式加工策略的偏好,而悲傷的個體更傾向于使用細節導向加工策略,進行更深入地加工[11]。劉永芳、畢玉芳和王懷勇研究發現在自我決策中,悲傷組的被試在積極框架下比在消極框架下表現出更為強烈的風險偏好[12]。Druckman和McDermott認為憤怒和悲傷導致相反的框架效應[13]。由此可知,不同的具體負性情緒對個體的判斷決策具有不同的影響,由此我們提出研究假設2:憤怒情緒削弱框架效應的影響,恐懼和悲傷情緒則加強框架效應的影響。
研究一將驗證本次實驗的決策情境材料和情緒誘發視頻的有效性,以及框架效應是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在中國背景下框架效應是否仍然存在。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礎上進一步檢驗具體負性情緒對框架效應的影響。
2.1研究目的
確定本次實驗的決策情境材料和情緒誘發視頻有效,以及驗證在中國背景下決策情境中是否能產生框架效應。
2.2研究方法
2.2.1被試
隨機選擇在校學生60名。
2.2.2實驗設計
實驗分兩個步驟。步驟一確定實驗情境材料和情緒誘發材料,采用單因素實驗設計,自變量為框架類型,因變量為個體的評定偏好。步驟二,驗證情緒誘發材料的有效性。
2.2.3實驗材料
參考以往研究的亞洲疾病問題,情緒評定材料。
2.2.4實驗程序
采用自編的開放式問卷,首先隨機選擇在校大學生40名,對改編的亞洲疾病問題進行評定,以及回憶能誘發相應情緒的視頻。其次,采用網上發放問卷的形式驗證情緒誘發材料的有效性,在征得被試同意后,將視頻發給被試,并完成隨后的情緒狀態評定問卷,完成后發回來。從第一步所選擇的影片中分別截取能夠誘發相關情緒的片段。然后,選取20名心理學研究生進行評定。評定材料采用Smith和Ellsworth編制的縮減版情緒自評量表[14],包括7種描述情緒的形容詞(驚喜的、愉快的、幸福的、自豪的、憤怒的、悲傷的和恐懼的),被試需對每種情緒進行9點評分,數字越大則表示被試在該情緒狀態上的感受越強烈。該量表共使用兩次,先測被試的基線情緒,在看完相關影片后再測誘發后的情緒。
2.3結果分析與討論
首先,對改編的亞洲疾病問題分析。利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在分析之前,對變量進行編碼,框架類型:積極框架編碼為1,消極框架編碼為0;決策偏好:A編碼為1,B編碼為0。并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統計分析結果見表1和表2。

表1 決策偏好對框架類型的logistic回歸結果

表2 亞洲疾病問題中不同框架類型下決策偏好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根據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在積極框架下,有65%的被試偏好A方案,即表明積極框架下,大部分被試具有風險規避的傾向。在消極框架下,有70%的被試選擇B方案,表明在消極框架下,大部分被試偏好風險尋求。由此可以看出,改編的亞洲疾病問題中,中國被試依然表現出明顯的框架效應。對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的結果表明,p=0.03,框架效應的主效應顯著,表明被試的決策偏好受框架效應的影響。
其次,對情緒誘發材料的評定與驗證。讓被試寫出產生悲傷、恐懼和憤怒的電影及具體的電影片段,經過統計分析,能夠產生悲傷的電影中,《唐山大地震》被列舉次數最多,達到10次;能夠產生憤怒的電影中,《東京審判》被列舉次數最多,達到8次;能夠產生恐懼的電影中,《咒怨》被列舉的次數最多,達到9次。為了避免視頻片段過短導致的情緒誘發不足和過長導致的疲勞,研究所剪輯的片段長度在10分鐘左右。最終,選取《東京審判》中日本戰犯對自己罪行極力狡辯的部分為憤怒情緒誘發片段,時長12分 35秒;選取《咒怨·白老婦》中開頭場景部分作為恐懼情緒誘發片段,時長7分18秒;選取《唐山大地震》中地震爆發后的悲慘場景和營救兩個孩子的場景,時長10分28秒。
隨后,對情緒誘發效果進行評估。采用SPSS 19.0統計分析軟件對本實驗前、后測情緒自評得分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憤怒情緒前、后測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除恐懼情緒(t=1.67,p=0.11)外,被試的其它6種情緒在誘發前后均有顯著差異,驚喜(t=4.44,p<0.001)、愉悅(t=6.96,p<0.001)、幸福(t= 7.65,p<0.001)、自豪(t=3.36,p<0.01)四種積極情緒的強烈程度顯著下降,表明該誘發材料能顯著抑制被試的積極情緒。憤怒(t=-13.52,p<0.001)和悲傷(t=-9.49,p<0.001)兩種情緒的強烈程度顯著提升。盡管如此,視頻所誘發的悲傷情緒(M=4.40)尚未達到中等強烈水平,而憤怒情緒(M=6.50)達到了較為強烈的水平。這表明,視頻材料較好地誘發了被試的憤怒情緒。

表3憤怒情緒誘發前、后測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N=20)
恐懼情緒前、后測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4。
由表4可知,視頻材料顯著降低了驚喜、愉悅、幸福等積極情緒的強烈程度,顯著增加了恐懼情緒的強烈程度(t=-7.59,p<0.001),而且誘發后達到比較強烈的水平(M=7.05),而其他情緒也均處于較低水平。這表明,視頻材料較好地誘發了被試的恐懼情緒。

表4恐懼情緒誘發前、后測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N=20)
悲傷情緒前、后測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5。

表5 悲傷情緒誘發前、后測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N=20)
由上表可知,視頻材料顯著地降低了驚喜、愉悅、幸福等情緒的強烈程度,顯著地增加了悲傷情緒的強烈程度,并達到5.75的中等程度的情感體驗。這表明視頻材料較好地誘發了被試的悲傷情緒。
綜上,實驗一所選視頻的情緒誘發是有效的,可作為后續實驗的情緒誘發材料。實驗一的結果也表明框架效應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在中國背景下依然存在。
3.1研究目的
探討具體負性情緒對個體框架效應的影響。
3.2實驗假設
憤怒情緒下個體的框架效應程度低于恐懼和悲傷情緒下個體的框架效應程度。憤怒削弱框架效應的影響,恐懼和悲傷情緒則加強框架效應的影響。
3.3研究方法
3.3.1被試
某高校大學本科生95名,其中男生22名,女生73名,年齡為21±3歲,平均年齡為21.7歲。具備基本的計算機操作能力。
3.3.2實驗設計
實驗采取3(情緒類型:憤怒vs恐懼vs悲傷)×2(框架類型:積極vs消極)兩因素組間設計,讓被試在決策問題情境下進行評定任務,因變量為個體的決策偏好。
3.3.3實驗材料
采用實驗一改編的亞洲疾病問題情境和情緒誘導視頻,E-Prime編程,其中情緒測量是利用Druckman和McDermott在研究中測量心境的方法。
3.3.4實驗儀器
聯想臺式電腦,三星純平顯示器,實驗在安靜的心理學實驗室進行。
3.3.5實驗程序
當被試來到實驗室,首先主試告知被試將要進行一項關于個體決策行為的實驗研究。接著向被試簡潔地說明指導語,待被試均理解清楚后,開始進入正式實驗。將被試隨機安排到憤怒、恐懼和悲傷情緒組。在每次實驗中,被試都需要觀看情緒誘發視頻,并在觀看視頻之后,對自身的情緒狀態采用七點計分進行評定,然后開始正式的決策情境實驗。被試閱讀完決策情境后,要根據指導語的提示進行決策評定。
3.4結果與分析
實驗結果采用SPSS19.0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具體分析結果呈現如下:首先,我們檢驗了情緒的誘發是否成功。在實驗一中已經證明憤怒、恐懼和悲傷的視頻能夠誘發相應的情緒。在本實驗過程中,對被試的情緒誘發狀況也進行了統計分析評定。我們將誘發的情緒分為憤怒、恐懼和悲傷三組,分別統計了六組被試情緒評定的平均數和標準差,結果如表6所示。

表6 被試情緒評定結果表
由表6可以看出,三種情緒誘導下被試的情緒評定分數的平均數均在5以上,“5”表示“有較大程度的憤怒、恐懼和悲傷”。這也表明誘發情緒的操作是有效的,六組被試均通過觀看視頻誘發出相應的情緒。
其次,對不同情緒下被試的框架效應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表7、8和9分別是對憤怒、恐懼和悲傷三種情緒下被試的框架效應狀況的描述性統計結果。由表7和8可知,憤怒情緒下的被試在積極框架的情境中有53.3%的人選擇確定性選項,而在消極框架下只有40%的被試選擇確定性選項,這表明憤怒情緒中的個體在積極框架下表現出風險規避的傾向,但這種傾向不是很明顯。同時被試在消極框架下有60%的人偏好風險性方案,在積極框架下則只有46.7%的人選擇風險性方案,這也說明憤怒情緒中的個體在消極框架下更偏好風險尋求的方案,表現出風險尋求的決策偏好。由此可以得出初步結論,即憤怒情緒的個體仍受框架效應的影響,但影響的程度較為微弱。在恐懼情緒中,積極框架下有81.3%的被試偏好確定性選項,而在消極框架下則只有22.2%的被試選擇確定性選項,表現出顯著的風險規避傾向;消極框架下有77.8%的被試偏好風險性方案,而在積極框架下則只有19.7%的被試偏好風險性方案,表現出顯著的風險尋求傾向。由此可以得出,恐懼情緒下個體更易受框架效應的影響,且這種影響達到顯著水平。同樣由表9可以得出框架效應對悲傷情緒下個體的影響也極為明顯。通過對以上三個描述性分析表的分析可以看出,三種具體負性情緒憤怒、恐懼和悲傷下個體仍然會表現出框架效應,但受框架效應的程度存在差異。憤怒削弱框架效應的影響,恐懼和悲傷情緒則加強框架效應的影響。描述性統計結果一定程度上驗證了實驗假設2。

表7 亞洲疾病問題中不同框架類型下決策偏好的描述性統計結果(憤怒)

表8 亞洲疾病問題中不同框架類型下決策偏好的描述性統計結果(恐懼)

表9 亞洲疾病問題中不同框架類型下決策偏好的描述性統計結果(悲傷)
此外,為考察具體負性情緒對個體框架效應的影響差異,接著以個體決策偏好為因變量,以負性情緒和框架類型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在分析之前,首先對變量進行編碼。框架性質:積極框架編碼為1,消極框架編碼為0;F方案編碼為0,J方案編碼為1;以憤怒情緒為基準變量,編碼為0,恐懼情緒為1,在SPSS中形成一個新變量恐懼,再將悲傷情緒編碼為1,在SPSS中形成一個新變量悲傷;將恐懼情緒與框架相乘得到一個新變量恐懼框架;將悲傷與框架相乘得到一個新變量悲傷框架[13]。經過SPSS logistic回歸分析得出結果表10。

表10 亞洲疾病問題中決策偏好對負性情緒和框架類型的logistic回歸結果
由表10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恐懼(B=0.85,p= 0.274)、悲傷(B=0.693,p=0.38)、constant(B=0.41,p= 0.44)和框架(B=-0.54,p=0.47)三者的主效應都不顯著,表明恐懼、悲傷、憤怒三種情緒本身對個體的風險傾向的作用不顯著,框架對個體的風險傾向也不顯著。而悲傷框架(B=-2.43,p=0.04)的效應是顯著的,說明悲傷對框架效應的程度具有影響,兩者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恐懼框架(B=-2.18,p=0.054)的結果表明恐懼對個體的框架效應具有邊緣顯著,恐懼情緒和框架效應兩者之間存在微弱的交互作用。由于恐懼、悲傷與框架效應之間存在著交互作用,需要做進一步的條件效應(conditional effect)數據分析,分析結果如表11所示。

表11 Conditional effect of focal predictor at values of the moderator variable
由上表可知,在恐懼情緒誘發下,p=0.0015<0.05,被試受框架效應影響的程度顯著增強,表中B=-2.7191,充分說明在積極框架下,被試的風險規避傾向更為明顯。同樣在悲傷情緒誘發情況下,p=0.0018<0.05,B=-2.9704,表明悲傷情緒下的個體在積極框架情境中更偏好風險規避,框架效應更為顯著。而且恐懼和悲傷兩者的B和P值均不相同,也可以看出兩者對框架效應的影響程度存在差異。
最后,為考察憤怒情緒與框架之間的關系,以個體決策偏好為因變量,以負性情緒和框架類型為自變量,再次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在分析之前,首先對變量進行重新編碼:框架性質,積極框架編碼為1,消極框架編碼為0;F方案編碼為0,J方案編碼為1;以悲傷情緒為基準變量,編碼為0,恐懼情緒為1,在SPSS中形成一個新變量恐懼1,再將憤怒情緒編碼為1,在SPSS中形成一個新變量憤怒;將恐懼1情緒與框架相乘得到一個新變量恐懼1框架;將憤怒與框架相乘得到一個新變量憤怒框架。經過SPSS logistic回歸分析得出結果表3.3.7。

表12 亞洲疾病問題中決策偏好對負性情緒和框架類型的logistic回歸結果
如表12所示,憤怒框架(B=2.43,p=0.044)表明憤怒情緒與框架效應之間存在顯著地交互作用,由于Exp(B)>1,充分說明在誘發個體的憤怒情緒下,被試受框架效應影響的程度得到削弱,也證明了本實驗的實驗假設2中憤怒情緒削弱個體的框架效應程度。
3.4討論
本實驗以框架類型和具體負性情緒為自變量,以個體的決策偏好為因變量,探討具體負性情緒對框架效應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在誘發被試的恐懼、憤怒和悲傷情緒后,被試仍表現出框架效應,這也間接證明了框架效應的普遍性,但三種情緒下個體的框架效應程度存在差異。如在對三種具體負性情緒誘發下個體的框架效應程度進行描述性分析中可以看出,三者對框架效應的影響程度存在明顯的差異,憤怒情緒下的個體表現出的框架效應程度明顯低于恐懼和悲傷情緒下個體的反應。這表明,三者雖同屬于消極情緒,但對個體的框架效應程度有著不同的影響,憤怒情緒下的個體雖然也表現出框架效應,但較為微弱,悲傷和恐懼情緒下個體的框架效應程度則明顯地高于憤怒情緒下的個體。這也驗證了本次實驗的假設2。同樣,在對數據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也表明憤怒、恐懼和悲傷不同情緒下人們的框架效應程度存在明顯差異,憤怒削弱框架效應,恐懼和悲傷增強框架效應。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恐懼和憤怒兩種情緒在情緒的六個認知維度中確定性和控制力兩個維度上有顯著的不同[14],憤怒具有高確定性和高控制力的特性,而恐懼則使個體產生低確定性和低控制力的認知,憤怒情緒下的個體容易將負性事件感知為可預測的、受人類控制的或從他人處誘發的,而恐懼情緒下的人們則將負性事件感知為不可預測的和受情境控制的。這種認知的差異導致憤怒情緒下的人們傾向于對未來事件做積極樂觀的判斷從而低估事件發生的風險,而恐懼情緒體驗下的人們則相反[10]。本實驗結果一定程度上驗證了Lerner和 Keltner的結論,恐懼情緒下的個體對事件產生較為消極的判斷而高估負性事件發生的概率,因此在積極框架下更偏好確定性決策方案[10]。而憤怒情緒下的個體較易對事件作出樂觀向上的判斷,并低估事件發生的概率,則相對于恐懼情緒而言,在積極框架下雖偏好確定性決策方案,但偏好的程度大為減弱。這是因為個體會認為風險性方案的風險不會很高,而選擇風險性的方案。恐懼與框架之間的交互作用顯著,也表明恐懼情緒本身確實會對個體的框架效應產生影響,個體會表現出更強的框架效應程度。Nabi的研究表明,悲傷與恐懼在確定性和控制性維度上是一致的,因此兩者對框架效應的影響存在相同之處,本實驗得出的結論也證明了這一點,兩種情緒都會增強個體的框架效應程度,但增強的程度存在差異[15]。
根據以上兩個實驗研究,可得出如下結論:
(1)框架效應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且在中國背景下仍然存在框架效應。
(2)決策時的具體負性情緒對框架效應具有不同的影響,不同情緒下的個體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框架效應。憤怒情緒下個體的框架效應程度低于恐懼和悲傷情緒下個體的框架效應程度。憤怒削弱框架效應的影響,恐懼和悲傷情緒則加強框架效應的影響。
1Tversky A&Kahneman D.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thepsychologyofchoice.Science,1981,211 (4481):453-458.
2Kahneman D&Tversky A.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Econometrica,1979,47:263-291.
3Linville P W,Fischer G W,Fischhoff B.AIDS risk perceptions and decision biases.In J.B.Pryor&G. D.Reeder(Eds.),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HIV Infeetion.Hillsdale,NJ:Erlbaum.1993:5-38.
4劉歡,梁竹苑,李紓.行為經濟學中的損失規避.心理科學進展,2009,17(4):788-794.
5Reyna V F&Brainerd C J.Fuzzy‐trace theory and framing effects in choice:Gistextraction,truncation,and conversion.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1991,4(4):249-262.
6Janiszewski C,Silk T&Cooke A.Different scales for different frames:The role of subjective scales and experience in explaining attribute-framing effects.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3,30:311-325.
7Peters E&Levin I.Dissecting the risky-choice framing effect:Numeracy as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 factor in weighting risky and riskless options.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2008,3:435-448.
8Dunegan K J.GPA and attribute framing effects:Are better students more sensitive or more susceptible?The Journal of Educationfor Business,2010,85:239-247.
9Lauriola M,Russo P,Lucidi F,et al.The role of personality inpositively andnegatively framedrisky health decision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5,38(1):45-59.
10Lerner J S&Keltner D.Beyond valence:Toward a model of emotion-specific influences on judgement and choice.Cognition&Emotion,2000,14(4):473-493.
11Bodenhausen G V,Sheppard L A&Kramer G P. Negative affect and social judgment:The differential impact of anger and sadness.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4,24(1):45-62.
12劉永芳,畢玉芳,王懷勇.情緒和任務框架對自我和預期他人決策時風險偏好的影響.心理學報,2010,42:317-324.
13Druckman J N&McDermott R.Emotion and the framing of risky choice.Political Behavior,2008,30 (3):297-321.
14Smith C A&Ellsworth P C.Patterns of cognitive appraisal in emo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5,48(4):813.
15Nabi R L.Exploring the framing effects of emotion:Do discrete emotions differentially influence information accessibility,information seeking,and policy preference?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3,30(2):224-247.
The Im pact of Specific Negative Emotions on the Fram ing Effect
Shi Yanwei,Xu Fuming,Li Yan,Liu Chenghao
(School of Psychology,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Mental Health of Hubei Province;Key Laboratory of Adolescent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CCNU),Ministry of Education;Wuhan 430079)
The framing effect is defined as a phenomenon that people's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is influenced by the framing and show s different decision-making preferences.The research proves the existence of framing effect in China and the influential mechanism of the specific negative emotion on framing effect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wo experiments.Among them,Experiment 1 shows that materials of decision situation and videos of induced emotion in the experiment have been checked,and that framing effect would also be achieved in decision situation of China.It could be seen from Experiment 2 that degree of framing effect between people with different emotion,such as anger,fear and sorrow is apparently different,which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anger weakens framing effect while fear and sorrow stimulate framing effect.
framing effect;negative emotion;the type of framing
徐富明,男,教授,博士。Email:fumingx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