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王庭照 李錄志
(1陜西師范大學心理學院,西安 710062;2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西安 710062)
西部地區城鄉文化背景下初中生學業成績對同伴關系的影響
王麗1王庭照2李錄志1
(1陜西師范大學心理學院,西安 710062;2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西安 710062)
以隨機抽取自然班的方式,在西部兩省會城市市區和遠離市區的初中二年級學生中獲得被試,采用同伴提名法,本研究對西部地區城鄉文化背景下學業成績、性別對初中生同伴關系的影響進行了討論。研究結果表明:1)在城市文化背景下,學業成績優秀學生相對其他學生在同伴交往中更受歡迎,而不會被忽視;男生相對女生在同伴交往中會更多地被拒絕。2)在鄉村文化背景下,學生在同伴交往中受歡迎的程度會隨著學業成績的提高而提高,學業成績不良學生相對學業成績優秀學生在同伴交往中會被同伴所拒絕;男女生在同伴交往中沒有差異。
城鄉文化;學業成績;性別差異;同伴關系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兒童同伴關系的研究一直是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及相關領域的中心話題[1]。其根本的原因是,同伴關系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有著親子關系、師生關系等與成人所構成的社會關系無法取代的作用和價值,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占據重要地位。研究發現,由于青春期認知發展變化對親子關系的影響,個體從同伴關系中所體會到的關懷度和親密感已然超過親子關系[2-3]。一般認為,積極和良好的同伴關系有利于兒童社會價值的獲得和社會能力的培養,以及認知能力和人格的健康發展[4]。而在學校生活中,同伴關系對學生的學校歸屬感有重要影響,是學校歸屬感顯著的預測變量[5]。與此相應的是,兒童個體的社會行為也會影響其同伴關系的形成。一些研究發現,兒童消極的社會行為是被同伴拒絕、孤立或忽略的主要原因,而積極的社會行為、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則會使他們受到同伴的歡迎,有助于積極的同伴關系的形成[6-7]。事實上,這種研究結論卻隨著研究的深入受到了挑戰。研究發現,青春期兒童所處的社會地位并不一定與其社會行為相對應,也就是說,處于同一社交地位的兒童,他們的社會行為可能存在很大差異[8]。如,同樣處于被忽略的地位,有些兒童社交技能并不存在缺陷,他們只是缺乏社會需求,不愿意與人交往,從而表現出不合群。這類兒童與那些具有強烈社交需求但因社交技能較差而遭拒絕的兒童不同,他們并不表現出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也不會體驗到強烈的孤獨感。
在我國當前社會發展階段和現行教育體制下,對于青少年來說,他們生活中的兩件大事就是學習和交往。前者可以使青少年個體獲得可能的發展契機,而后者則可能會為青少年的自我發展和人格完善提供更充分的條件。在審視學校人才選拔和促進發展兩種不同取向的功能實現的基礎上,有研究者指出,學校的本質特征是通過傳遞社會生產和生活經驗,促進個體身心發展,以使其社會化的過程順利完成[9]。相應地,社會和學校應該為青少年群體提供一個較為寬松的學習環境,以利于他們展現和挖掘自己的潛能,促進其社會化進程和早日成才。實際的情況是,雖然近年來以課程改革為核心的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績,《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發布也使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青少年總體受教育狀況穩步提升,個人發展和心理健康狀況基本良好,但由于我國社會發展現階段一些不利因素的影響,青少年所面臨的入學和就業壓力有增無減,一些學業成績不良學生由此表現出焦慮、失眠、脾氣暴躁等心理不健康癥狀及攻擊、不聽管教、說謊等問題行為,對個體的身心發展造成了較大的傷害[10]。
本研究認為,青少年學校教育的初中階段是其人生發展中一個重要的時期,青春期的到來已使初中生身心發展失去了平衡,感受到許多心理沖突和壓力,如果這個時期的同伴關系再出現了危機,勢必會使學生產生更多的心理問題。而從我國目前農村學生,尤其是西部地區農村學生發展的實際來看,較多的初中生會在初中畢業后走向工作崗位,在校期的身心發展狀況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面臨社會和工作時的基本心態和心理健康發展。結合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尋找初中生同伴關系和學業成績之間的關系,進而提出一些促進其同伴關系發展和學業成績提高的建議是一個有益的研究。進一步,結合西部地區發展的基本狀況,在分離出城市和鄉村文化背景下探討二者之間的關系能使我們更細致地觸摸到青少年心理和行為發展的一些脈絡。由此,本研究的展開獲得了一個積極而扎實的學理基礎。
2.1被試
以隨機抽取自然班的方式,在西部兩省會城市和遠離市區的初中二年級學生中獲得被試。其中,代表西部城市文化背景的被試233人(男110人,女123人),代表西部鄉村文化背景的被試278人(男132人,女146人)。被試總計511人,平均年齡15.2歲。
2.2研究工具與材料
學生同伴關系的測量采用同伴提名法進行,提名包括正向和反向兩部分。根據Coie和Dodge提出的“兩維五組”模型的分類標準[11],將每個學生所獲得的正提名數(P)和負提名數(N)在本班中轉化為標準分數(Zp、Zn),作為該學生同伴接受和同伴拒絕的指標;在此基礎上,把每個學生的得分進一步在社會選擇性(Sp=Zp-Zn,被同伴喜歡的程度)和社會影響性(Si=Zp+Zn,被同伴矚目的程度)兩個維度進行轉化。根據每個學生Zp、Zn、Sp、Si的得分,把學生劃分為五種社交地位類型,即受歡迎學生(Sp>1.0,Zp>0,Zn<0)、被拒絕學生(Sp<1.0,Zp<0,Zn>0)、被忽視學生(Si<1.0,Zp<0,Zn<0)、有爭議學生(Si>1.0,Zp>0,Zn>0)、普通學生(-1.0<Sp<1.0,-1.0<Si<1.0)。
學生學業成績的劃分以最近四次期中和期末成績的總評為標準,以班為單位進行等級轉化。劃分中,總評成績前1/3為學業成績優秀學生,后1/3為學業成績不良學生,其余為學業成績中等學生。
2.3施測過程與數據處理
以班為單位,按照同伴提名法的要求讓被試進行正向和反向提名。回收提名后,統計每個被試獲正向和反向提名的次數,輸入計算機以班為單位進行標準分(Zp、Zn)的轉換,同時計算Sp和Si的得分。依各項標準分的多少對被試進行社交地位分類后,再以城鄉文化背景、學業成績、性別的差異對被試進行分組,并在不同水平上統計每組的人數及其在總數中所占的百分比,進行差異檢驗。

表1 城鄉文化背景下學業成績不同等級的社交地位人數分布
3.1城鄉文化背景下學業成績對初中生同伴關系的影響
控制文化背景變量,分別進行城市、鄉村文化背景下列聯表的χ2獨立性檢驗發現:在城市文化背景下,不同等級學業成績的學生在五種社交地位上存在顯著差異(χ2=20.09,p<0.05);在鄉村文化背景下,不同等級學業成績的學生在五種社交地位上也存在顯著差異(χ2=52.82,p<0.001)。
為了進一步發現學業成績對社交地位的影響方向,分別對城市、鄉村文化背景下進行列聯表各單元格的殘差分析,結果發現:
1)在城市文化背景下,學業成績優秀者,社交地位受歡迎的觀察值大于期望值(Z=3.49,p<0.01),社交地位被忽視的觀察值小于期望值 (Z=-3.05,p<0.01),其他單元格的觀察值和期望值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學習成績中等者和學習成績不良者各單元格的觀察值和期望值之間均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表明,相對于學習成績中等和不良的學生,學業成績優秀的學生更受同學歡迎,而不會被忽視。
2)在鄉村文化背景下,學業成績優秀者,社交地位受歡迎的觀察值大于期望值(Z=6.36,p<0.01),社交地位被拒絕的觀察值小于期望值(Z=-2.76,p<0.01),社交地位普通的觀察值也小于期望值(Z=-3.02,p<0.01),其他單元格的觀察值和期望值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學習成績中等者,社交地位普通的觀察值大于期望值(Z=2.16,p<0.05),其他單元格的觀察值和期望值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學業成績不良者,社交地位受歡迎的觀察值小于期望值 (Z=-4.68,p<0.01),社交地位被拒絕的觀察值大于期望值 (Z= 2.95,p<0.01),其他單元格的觀察值和期望值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學業成績優秀的學生更受同學歡迎,不會被同學拒絕,不可能是一個普通學生;學習成績不良的學生不受同學歡迎,會更多地被同學拒絕;而學習成績中等的學生則更可能是一個普通學生。
對這個結果的解釋,本研究認為主要應該從西部地區城鄉文化背景下教育價值觀念的差異入手。長期以來,由于西部地區農村經濟的相對落后,農民生活比較困苦,農村孩子的出路和前途也比較狹窄和渺茫。基于一種改善生活的樸素想法,相當一部分農村家長都希望通過接受教育的方式為孩子的出路和前途打開一個缺口,但又由于自身經濟狀況和農村教育水平的制約,使得農村孩子的這一出路并不平坦。他們在對待孩子的學習和學業成績時普遍存在一種急功近利的思想,以分數為標準衡量孩子在校的行為表現,以能考上好的大學為標準判斷學校的好壞[12-13]。一些所謂“有遠見”的家長會對孩子的學習抓得異常嚴格,而一些家長則會在沒有看到孩子好成績時對孩子放棄管教。因此,教育對于大多數農村家長和孩子來說,只是一種解決生活困境的手段,學習好就是一切。而在學校教育中,農村學校的教師往往被家長的這種觀念所左右。學業成績優秀學生會得到老師更多的贊揚和鼓勵,甚至會由于同村伙伴的傳頌而在全村都很有名氣,這些都可能使他們更加能夠吸引同伴,受到同伴的歡迎和贊同;而同時,學業成績一般或不良學生則不會得到老師的關注和認可,甚至學業成績不良學生會由于同村伙伴的傳言而在村里抬不起頭來,這些都會使他們的同伴關注度減低,被同學們所鄙視或拒絕。
一些研究發現,與學習優秀、學習一般兒童相比,學習困難兒童同伴關系存在更多的問題,在同伴中的地位更低[14-15];而由于學業上的屢次失敗,學習困難或學業成績不良兒童經常有一些問題行為(如攻擊、不聽管教、說謊等),也經常出現焦慮、恐懼、抑郁等情緒問題[16-17];此外,學生學業困難對其心理健康水平、親子關系、師生關系都有著直接的負性影響[18];學業成績不良學生的親社會行為也顯著地低于一般學生,受到更多的同伴拒絕[19-20]。進一步的研究則發現,學業成就對學生同伴關系及相關因素的影響則可能受班級環境變量的調節,學業成績和不良社會地位或行為的關系會因班級氛圍的不同而有所變化[21-22]。這表明,學業成績對學生同伴關系的影響會受到諸如班級環境、文化生活環境等外在因素的影響,而表現出不同的影響趨勢。就本研究而言,在城市文化背景下,學業成績一般或不良學生的學校生存環境可能相對要寬松一些,致使其社交地位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一些調查研究發現,城市學生家長及市民對學生的成績普遍持一種比較開明的看法。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孩子的教育應該是一種素質教育,而不是應試教育[23-24]。社會及家長的這種態度反映到學生身上,會使他們不會傾向于把學習當做自己學校生活的唯一。同時,由于社會生活的相對豐富,城市中學生除了學習以外可以有更多的興趣愛好,如體育、音樂、電子游戲等。而在這些方面的優秀表現都可以增強其同伴吸引力,從而得到同伴的喜歡和欣賞。如有研究發現,青少年運動友誼質量不僅影響其體育參與程度,還影響其社交定向[25]。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社會和心理發展的獨特性,即使在城市學生中,學習生活仍是他們的基本內容。因此,學業成績優秀者仍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同伴的肯定和贊成,而不會被同伴所拒絕和忽視。
3.2城鄉文化背景下性別對初中生同伴關系的影響
控制文化背景變量,分別進行城市、鄉村文化背景下列聯表的χ2獨立性檢驗發現:在城市文化背景下,不同性別的學生在五種社交地位上存在顯著差異(χ2=13.39,p<0.01);在鄉村文化背景下,不同性別的學生在五種社交地位上不存在顯著差異(χ2=1.23,p>0.05)。
為了進一步發現性別對社交地位的影響方向,分別對城市、鄉村文化背景進行列聯表各單元格的殘差分析,結果發現:1)在城市文化背景下,男生社交地位被拒絕的觀察值大于期望值 (Z=2.48,p<0.05),社交地位有爭議的觀察值大于期望值 (Z= 2.19,p<0.05),其他單元格的觀察值和期望值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相反,女生社交地位被拒絕的觀察值小于期望值(Z=-2.48,p<0.05),社交地位有爭議的觀察值小于期望值(Z=-2.19,p<0.05),其他單元格的觀察值和期望值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2)在鄉村文化背景下,男女生各單元格的觀察值和期望值之間均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表明,在城市文化背景下,男生相對女生來說會更多地被同學拒絕,且可能是有爭議的人物;而在鄉村文化背景下,男女生在同伴交往中的社交地位沒有差異。

表2 城鄉文化背景下不同性別的社交地位人數分布
對于這個結果的解釋,本研究認為主要應該從西部地區城鄉文化背景下男女性別角色的差異入手。由于長期以來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父權制的影響,男女性別的社會角色和角色期待存在著極為顯著的差異[26]。而我國相對來說又更多地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致使在處理男女性別關系上有著高度男性化的社會傾向[27]。這實際上表明,我國現行社會中男女兩性的社會角色分離更為嚴重。這反映到個體的發展過程中,會使其因為文化期待和文化團體的作用而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性別角色意識和角色行為,并導致其在處理人際關系時采用很不一致的交往手段和策略[28]。一項關于大學生性別角色觀的研究表明,我國男女兩性的性別角色特征包含不同的結構和內容,男性是理智、意志與社會價值取向,情緒性維度多是負價的;而女性則是情感、外貌和人際關系取向,情緒性維度多是正價的[29]。具體到青少年人際關系的形成來說,一些研究表明,從初中到高中的青少年學生中,存在著從接受父母權威和影響定向到接受同伴群體影響定向的轉變趨勢[30];與此同時,人際交往水平也沿著逐漸提高的趨勢發展,且女生的水平高于男生[31]。所有這些研究都提醒我們,可能由于女性角色本身所具有的人際關系取向的親和力,以及人際交往技能的靈活性致使城市文化背景下的女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獲得更受歡迎的地位。相對來說,在農村文化背景下,雖然女生也會表現出這些特點,但男性化的社會傾向遠較城市文化背景為重,尤其是西部欠發達地區,重男輕女的思想較為嚴重。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女性人際關系取向的親和力,致使男女生之間難以表現出同伴接受程度的差異。
采用同伴提名法,研究西部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下學業成績、性別對初中生同伴關系的影響,可以得到如下結果:1)在城市文化背景下,學業成績優秀學生相對其他學生在同伴交往中更受歡迎,而不會被忽視;男生相對女生在同伴交往中會更多地被拒絕。2)在鄉村文化背景下,學生在同伴交往中受歡迎的程度會隨著學業成績的提高而提高,學業成績不良學生相對學業成績優秀學生在同伴交往中會被同伴所拒絕;男女生在同伴交往中沒有差異。
結合研究結論,本研究對西部地區基礎教育改革和學生的自我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1)在西部鄉村中學中切實貫徹素質教育觀念,使每個學生都能從中受益。結合我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和教育體制改革的實際情況,本研究所揭示的西部地區農村中學生學業成績對同伴關系的顯著影響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現象。它提示我們,當學生把學習成績作為一個至關重要的標準來判斷和選擇自己的伙伴時,可能預示著我們近年來所提倡的、意在改變原有應試教育錯誤觀念的基礎教育改革在西部農村并沒有得到有效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在這些地方和區域的有效實施也面臨著一定的風險。這是一個極為危險和不利的信號,這也可能意味著我國現階段的教育改革和發展在西部農村路途遙遠。
2)切實改變男女性別角色觀念,給西部地區農村女童一個寬松的求學環境。從本研究結論來看,雖然西部地區的農村女中學生也一樣表現出女性特有的人際關系取向的親和力,但并沒有完全得到同伴的認可,其受歡迎程度并沒有顯著提高。這實際上表明,某種人際關系的形成并不完全是個體特性的一種表現,它還摻雜著較多的文化因素,尤其是該文化對于男女性別關系的理解。有研究表明,就我國目前的社會實際來看,女性群體無論是在社會地位還是在勞動就業方面都與男性有著較大的差距,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職業隔離現象[32]。可以說,這種現狀雖然對于女性來說是一個直接的不良影響,但男性并不會由此得益,進而整個社會的發展也會深受其害。近年來,西部地區農村女童的求學問題雖然得到了社會的普遍關注,但其求學的艱辛狀況并沒有根本改變,對女童求學需求的忽視仍然是一個嚴重的問題[33-34]。雖然本研究并沒有直接揭示女童求學的根本困境,但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一問題。這進一步提示我們,反思傳統性別角色觀念,反思女性教育和發展問題,開展良好的性別角色教育[35],構建女童求學的寬松環境,應是目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工作中的重要一環。
1Kerr M,Stattin H,Biesecker G,&Ferrer-Wreder L. Relationships with parents and peers in adolescence. InRMLerner, MAEasterbrooks,&J Mistry (Eds.),Handbook of psychology.Hoboken,New Jersey:John Wiley&Sons,Inc.,2003,6:395-419.
2Hunter F T&Youniss J.Change in funtions of three relations during adolescence.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2,18(6):806-811.
3Laursen B&Collins W A.Conceptual Changes during Adolescence and Effects upo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1988,3(2):119-139.
4高旭,王元.同伴關系:通向學校適應的關鍵路徑.東北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161-165.
5包克冰,徐琴美.學校歸屬感與學生發展的探索研究.心理學探新,2006,26(2):51-54.
6Perkins D F&Borden L M.Positive behaviors,problem behaviors,and resiliency in adolescence.In R.M. Lerner,M.A.Easterbrooks,&J.Mistry(Eds.),Handbook of Psychology.Hoboken,New Jersey:John Wiley&Sons,Inc.,2003,6:373-394.
7張野,盧笳.初中生人際交往能力、學業成績及其發展背景系統間的關系.心理科學,2012,35(2):391-395.
8Harrist A W,Zaia A F,Bates J E,et al.Subtypes of social withdrawal in early childhood:Sociometric statusandsocial-cognitivedifferencesacrossfour years.Child Development,1997,68(2):278-294.
9勞凱聲.素質教育挑戰學校功能.中國教師,2006,1:6-7.
10師保國,雷靂.近十年內地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回顧.中國青年研究,2007,10:23-27.
11Coie J D,Dodge K A.Continuities and changes in children's social status:Afiveyear's longitudinal study.Merrill-Palmer Quarterly,1983,29(3):261-282.
12王嘉毅.農村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困難與對策.教育研究,2006,(11):41-46.
13任維偉.推進與阻力:農村學校素質教育困境的田野研究.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14朱冽烈.學習困難兒童的注意、行為及同伴關系的研究.中國特殊教育,1999,3:29-31.
15朱冽烈,許政援,孔瑞芬.學習困難兒童的注意、行為特性及同伴關系的研究.心理科學,2000,23(5):556-559.
16王永麗,俞國良.學習不良兒童的心理行為問題.心理科學進展,2003,11(6):675-679.
17宿淑華,袁書華.學習困難兒童社會目標、社會行為和同伴接納的關系研究.中國特殊教育,2011,3:42-46.
18李曉東,聶尤彥,林崇德.初中二年級學生學習困難、人際關系、自我接納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2:68-73.
19杜向陽.小學學習困難兒童同伴關系的調查研究.中國特殊教育,2004,12:66-70.
20王永麗,俞國良,林崇德.學習不良兒童心理健康的特點研究.心理科學,2005,28(4):797-800.
21郭伯良,王燕,張雷.班級環境變量對兒童社會行為與學校適應間關系的影響.心理學報,2005,37(2):233-239.
22郭伯良,張雷.班級環境對兒童受害和同伴接受、學習成績關系的影響.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12 (3);244-245.
23田耕.家長眼中的素質教育.人民論壇,1998,2:27-28.
24馮衛東.關于素質教育調查情況的分析和對策研究.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2;15-17.
25邱勇,朱瑜.運動友誼質量與青少年體育行為和社會認知關系的研究,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2(1):136-139.
26Guttentag M,Secord P.Too many women?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1983.
27Fernandez DR,CarlsonDS,StepinaLP,& NicholsonJ D.Hofstede's country classification25years later.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7,137(1):43-54.
28Rogoff B.The cultural nature of human development.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c.2003:3-36.
29張積家,張巧明.大學生性別角色觀的研究.青年研究,2000,11:23-28.
30陳會昌,辛浩力,葉子.青少年對家庭影響和同伴群體影響的接受性.心理科學,1998,21(3):264-265.
31沃建中,林崇德,馬紅中,李峰.中學生人際關系發展特點的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001,3:9-15.
32劉德中,牛變秀.中國的職業性別隔離與女性就業.婦女研究論叢,2000,4:18-20.
33洪顯利,劉電芝,杜學元.我國西部邊遠地區女童失學原因調查與對策.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27(1):74-79.
34馬建福,陶瑞.關于解決農村貧困地區女童失學問題的建議.民族教育研究,2007,18(1):108-112.
35華樺.論性別角色中性化的形成及原因分析.上海教育科研,2006,12:13-15.
The Effect of Academ ic Performances on Peer Relation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and Rural Culture of the W estern Region
Wang Li1,Wang Tingzhao2,Li Luzhi1
(1 College of Psychology,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2 College of Education,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
Randomly select ing classes in the natural way in the western provinces w hich are away from urban areas and urban junior high school sophomores to get the subjects,with the use of peer nomination,in the study effect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western academic and cultural background,gender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on peer relations were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ed that:1)I n the context of urban culture,relative to other students,academically outstanding students were more popular in peer interaction,and w ould not be ignored;boys relative to girls in the peer interaction would be more to be rejected.2)In the context of rural culture,the students in peer interaction in popularity would increase as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improve poor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relative to academic excellence of students in peer interaction w ould be rejected by peers;boys and girls in the companion contacts did not differ.
u rban and rural culture;a cademic p erformance;g ender difference;p eer r elation
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新生代農民工與“蟻族”群體社會心態及心理干預比較研究(批準號:11BSH044)。
王庭照,男,教授,博士生導師。Email:wangtingzhao@s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