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捷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后并發癥的發生原因、處理方法和防治方案。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0年6月—2014年6月期間,該院收治的82例植入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原因和處理方法。 結果 82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出現了并發癥,電極導線脫位1例,導線尾端與脈沖發生器連接不緊1例,起搏器綜合征1例,上肢深靜脈血栓1例,氣胸1例,囊袋血腫或感染2例。結論 臨床醫師應深入了解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重視術前預防和術中操作,加強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時發現并處理術后并發癥,將并發癥的危害降到最低。
[關鍵詞] 永久性心臟起搏器;并發癥;原因;防治
[中圖分類號] R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9(b)-0040-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complications after permanent pacemaker implantation, and it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programs. Methods We conducted a regression analysis on the clinical data of 82 patients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between June 2010 and June 2014 and underwent permanent pacemaker implantation, and then summarized the causes of complications and its treatment. Results Out of the 82 patients, 7 patients were found with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1 case of electrode wire dislocation, 1 of bad contact between conducting wire and pulse generator, 1 of pacemaker syndrome, 1 case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upper limbs, 1 of pneumothorax, 2 cases of pocket hematoma or infection. Conclusion Clinicians should understand deeply the complications that may occur after permanent pacemaker implantation, and treated it timely once found to minimize its harm based on positively preoperative prevention and proper intraoperative operations, and on strengthening health education for patients.
[Key words] Permanent pacemaker implantation; Complication; Causes; Prevention
目前,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和慢性心律失常發病率的上升,心臟起搏器在臨床中的使用越發廣泛。植入人工永久性心臟起搏器作為一種有效的介入治療方法,可以有效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動過速、心力衰竭等疾病,具有安裝簡單、創傷小、療效確切等特點[1]。心臟起搏器植入技術不斷發展成熟,但是并發癥仍然難以避免。為研究分析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后并發癥的發生原因、處理方法和防治方案,該研究回顧性分析2010年6月—2014年6月期間,該院收治的82例植入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術后并發癥情況,并提出科學有效的防范方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該院收治的82例植入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患者的臨床資料。8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38例;患者年齡在52~84歲之間,平均年齡(69.84±8.42)歲。疾病類型:II度房室傳導阻滯11例,III度房室傳導阻滯13例,病態竇房街綜合征34例,病態竇房街綜合征合并房室傳導阻滯16例,持續性心房顫動伴緩慢心室率或長間歇(>3 s)8例。
1.2 方法
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選擇左或右鎖骨下靜脈作為穿刺點。常規消毒操作后,穿刺患者的右或左鎖骨下靜脈插入電極。電極植入成功后,使用沙袋加壓,包扎局部切口。術后患肢制動72 h,給予常規抗生素治療。術后半年內,每月隨訪1次;半年后,每3個月隨訪1次。臨床醫務工作者應叮囑患者加強日常護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來醫院復查,發現不適及時就醫。
2 結果
82例植入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患者中,有7例患者出現了并發癥,電極導線脫位1例,導線尾端與脈沖發生器連接不緊1例,起搏器綜合征1例,上肢深靜脈血栓1例,氣胸1例,囊袋血腫或感染2例;并發癥的發生率8.54%。并發癥患者的癥狀主要表現為胸悶,氣短,起搏暫停,發熱、咳嗽、手術側手臂腫脹且伴有輕微疼痛等。
3 討論
從該次臨床研究分析的結果上看,82患者中,有7例患者出現了并發癥。并發癥的發生率8.54%,感染和囊袋血腫是最為常見也是發生率較高的并發癥。有報道指出,感染是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臨床發生率在2%~19%[2]。造成感染的原因主要有:未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造成患者的創口感染;導線插入困難,手術持續時間長;術后囊袋有積血現象,滋生細菌;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皮下組織薄,導致囊袋破損而引發感染[3-4]。該組實驗研究中,有2例患者出現了囊袋血腫和感染現象,1例患者為急性期感染,1例患者于手術切口愈合4個月后出現感染。給予兩組患者抗生素治療,局部清創及拔出整個起搏器系統。取出起搏器后,感染局部使用碘伏、雙氧水反復沖洗囊袋,留置碘伏紗布引流,使用無菌紗布覆蓋,定期換藥,整個換藥過程堅持無菌操作[5]。2例感染患者在接受治療后,感染癥狀有明顯改善,待感染癥狀得到控制后,在無菌操作中將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原囊袋。起搏器功能良好,尚未發現其他并發癥。
對于感染患者的臨床處理方式,曾經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是積極給予抗感染治療,盡最大的可能保住心臟起搏器,減少二次植入操作;一種是盡早拔出整個起搏系統,再進行抗感染治療。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第二種處理方法的優越性逐漸凸顯。患者之所以出現感染癥狀,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植入操作不當,最直接的就是在起搏器植入手術中沒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從而導致植入部位細菌或真菌滋生,從而誘發感染。從某種程度上講,感染患者的起搏器周圍存在著大量細菌,如果不能及時拔出起搏器,就有再感染的風險,不但會影響心臟起搏器的正常工作,也會損害患者的其他身體組織[6]。因此,臨床主張應盡早拔除整個起搏系統,拔除整個起搏系統可降低再感染的發生率,盡可能降低對患者的傷害[7-9]。
永久性心臟起搏器在臨床的使用越發廣泛,主要用于治療緩慢性心率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心肌病、晚期心力衰竭等;具有植入簡單、療效穩定、手術創口小等優點[10]。臨床醫務工作者需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嚴格執行有關操作規定,加強對患者的術后觀察和健康教育,最大程度的降低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起搏器的使用水平和患者的生命質量。
[參考文獻]
[1] 俞章平,余晗俏,梁亞非,等.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患者感染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10):2309-2311.
[2] 張真真,呂營輝,付翠翠.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護理[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4):741,744.
[3] 鄧婷婷,申強,包忠武,等.起搏器植入術后規范化隨訪管理[J].臨床醫學工程,2015(3):375-376.
[4] 謝鳳,尹魯強,何桂榮,等.永久性人工心臟起搏器的臨床應用效果及短期隨訪觀察[J].現代醫藥衛生,2015(8):1134-1136.
[5] 肖鳳琴,孫俊娟,嚴文娟,等.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患者囊袋相關并發癥的原因及防范對策[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22):12-14.
[6] 程云章,羅文香,黃芳芳.基于FMEA的心臟起搏器系統風險分析[J].中國藥物警戒,2014(2):104-108.
[7] 石兆云.永久性人工心臟起搏器的臨床應用效果及長期隨訪觀察[J].四川醫學,2013(3):403-405.
[8] 王雨鋒,陳阿娣,孫紀榮.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33例相關并發癥臨床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4(12):1981-1984.
[9] 毛海云.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并發囊袋相關并發癥的原因及預防措施[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3):52-54.
[10] 王素珍,范曉麗.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并發癥的分析與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15):186-187.
(收稿日期:2015-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