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醫科大學附屬小欖醫院(528415)焦琳娜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種臨床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發病率與年齡呈正相關,多見于老年人,普通人群發病率為1‰,我國現存PD患者超200萬人[1]。PD患者以靜止性震顫,肌肉僵直、運動活動-啟動困難和姿勢步態異常為主要癥狀表現,無法治愈,嚴重威脅老年人健康,是致老年人生活功能喪失的主要原因之一。PD病因和發病機制至今還尚不清楚,可能和藥物、社會環境、患者體質等因素密切相關,臨床治療遵循個體化原則。高脂血癥是高血壓、冠心病、血管性癡呆高危風險因素,PD部分危險因素與高脂血癥相一致,PD患者少運動、多為老年人,多有潛在的代謝障礙、器官功能障礙疾病,更易發生血脂異常,深入分析PD患者血脂變化情況,對于開展PD管理,防治相關并發癥,進而改善患者生命質量、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義。本次研究試分析PD疾病發生、進展與血脂水平相關性,為疾病管理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以2013年1月~2014年1月間,醫院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臨床確診,符合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運動障礙及帕金森病學組2006年制定PD診斷標準;②未合并其它類型精神、認知障礙性疾病,如血管性癡呆;③依從性較好;④未合并其它高致死性疾病,如嚴重心衰,預計生存期≥12個月;⑤患者和(或)家屬知情同意。共納入患者154例,其中男98例、女56例,年齡64~77歲、平均(69.6±8.4)歲,病程3個月~12年、平均(4.1±2.1)年,疾病嚴重程度輕度(Ⅰ-Ⅱ)級68例、中重度(Ⅲ-Ⅳ級)86例。將PD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與干預組各77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疾病嚴重程度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附表1 重度組與輕度組血脂水平對比[n(%)]

附表2 治療前、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療效指標水平變化(x±s)
1.2 方法 晨起8點,采集空腹靜脈血檢測血清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主要內容包括一般基線資料,如年齡、性別、照料者、居住情況等,疾病情況如病程、嚴重程度,分組,治療情況,如初次發病時間、認知訓練情況,合并癥與并發癥情況等。常規組,給予以用藥、康復訓練為主的治療,主要訓練方法包括松弛訓練、關節訓練、移動訓練、平衡活動、日常生活訓練,當且僅當三酰甘油升高(TG>1.70mmol/L)和(或)膽固醇升高(TC>5.72mmol/L),才給予干預治療。干預組,還進行以調控血脂為目的治療干預,通過用藥、飲食調節等方法進行干預,同時加強血脂監控,使用管理從量變達到質變。分別在治療前、6個月后以帕金森病Hoehn-Yahr分級量表評定疾病嚴重程度,以帕金森評定量表(UPDRS)評價癥狀積分,以改良日常生活能力量表(Schwab)評價患者ADL水平。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所有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χ2;標準差(x±s)表示,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n)或者[n(%)]表示,進行χ2檢驗,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疾病嚴重程度血脂水平對比 輕度組TC、LDL-C、TG低于重度組,HDL-C高于重度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1)。
2.2 療效指標變化 6個月后,干預組ADL高于治療前、同期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2)。
帕金森病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從具體病因來看,可能與中毒、感染、藥物副作用、腦血管病等因素有關,元氣虛弱、毒理可能是主要病因,該病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以黑質致密部多巴胺等神經元不可逆性丟失及路易小體形成為主要病理改變,發病機制復雜、病程多較長,治療難度大,無治愈可能,臨床治療以減輕癥狀表現、增強患者生活能力、提升患者生命質量為主要目的。但實際情況是,因家庭支持度不足,我國帕金森病照料水平差強人意,患者因少運動、飲食不調等原因,可合并多種基礎疾病,身體各項指標均接近或達到病理水平。此次研究中,144例帕金森老年患者血脂水平均值達到或接近異常水平,且輕度組TC、LDL-C、TG低于重度組,HDL-C高于重度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血脂異常可能與帕金森癥進展有關,萬功山等進行因素分析也證實血脂水平與老年帕金森患者認知水平密切相關,高脂血癥是否為帕金森癥獨立風險因素尚有待深入研究[2]。
筆者認為從帕金森癥病理變化、臨床表現來看,高脂血癥可能與帕金森關聯性疾病如血管性癡呆、阿爾海默次病密切相關,加重認知功能減退、運動障礙風險,這些癥狀具有一定共性[3][6]。從中醫角度來看,帕金森病與元氣虛弱、毒理有關,高脂血癥可損傷器官功能、損傷元氣,從而增加罹患帕金森病風險。研究證實,帕金森病存在多種顱內神經信號通路障礙,帕金森發病與基因突變、線粒體功能障礙、過度氧化應激、泛素蛋白酶體系統功能障礙、細胞內外鈣離子穩態破壞、細胞凋亡有關,高血脂與以上部分病理反應密切相關,如高血脂所致血管性損害,可致顱內微循環障礙、組織缺氧缺血,加速細胞凋亡、腦萎縮,可引發帕金森癥、致帕金森癥進展[4][5]。PD無治愈可能,管理應全面化、系統化,以提升患者生活能力、生命質量為目的,高血脂是多種基礎疾病危險因素,從這一方面來看,加強血脂管理也勢在必行,有助于將疾病管理從量變上升至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