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總醫院(100123)李鵬 閔若謙 董海濤
下腰痛即以臀部、腰骶、下背部疼痛為主要癥狀的綜合征,是康復科與骨科的常見病。超過70%的成年人會發生腰痛癥狀[1],且長期慢性腰痛將導致活動受限,甚至直接引起生活質量下降。肌內效帖(kinesio taping)是一種將有彈性的膠布貼于皮膚表面從而達到促進運動功能、保護肌肉骨骼系統的非侵入性治療技術。其為一種人體軟組織貼扎的新療法,以趨近人體皮膚物理性質作為基礎而設計,透氣且防水,具有改善血液循環、淋巴回流,促進軟組織功能活動及增強肌力的療效。肌內效貼在穩定及支撐肌肉與關節時還保持人體關節的正常活動度[2][3][4]。民航總醫院康復醫療中心選取92例下腰痛患者,在常規康復治療基礎上采用肌內效帖治療,以探究肌內效貼應用于下腰痛的治療效果,觀察其在進一步緩解疼痛及提高生活質量方面的作用。

附表1 治療前各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病情比較分析(x±s)

附表2 四組患者治療后VAS、ODI評定比較
1.1 一般資料 選取民航總醫院康復醫療中心92例下腰痛患者。男50例,女42例;年齡22~65歲;腰痛程度為輕度27例,中度42例,重度23例;腰痛病程1周~2.5年,3個月以內39例,3個月以上53例。按照入院順序查隨機數字表,將患者分為實驗組I、II,對照組I、II,四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ous score, VAS)、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的無顯著性差異(均為P>0.05),見附表1。
1.2 治療方法
1.2.1 實驗組I:肌內效帖+高頻+中頻治療患者站立,并暴露腰背部,用酒精棉球將腰背部皮膚擦拭干凈,下腰疼痛處給予肌內效貼,膠貼為防水、多孔、黏附性的帖布,厚0.5mm,寬5cm。將貼布基部固定髂后上嵴區域,Y型貼布內側尾端則以自然的拉力沿腰方肌走貼至L1橫突位置,然后身體旋轉至對側,Y型貼布外側尾端便以自然拉力貼至第12肋骨區域。對側施以同法[5][6]。3d/次,共3周。并輔以物理因子治療,采用超聲波高頻、中頻治療,每次20min,每日1次。
1.2.2 對照組I:高頻+中頻治療 僅給予物理高頻、中頻治療。
1.2.3 實驗組II:肌內效帖治療 同“1.2.1”,患者下腰疼痛處給予肌肉效帖,3d/次,共三周。
1.2.4 對照組II:常規平臥制動 不給予任何治療,保持常規平臥制動。
四組均不進行其他物理及藥物治療,予以相同的健康教育、生活方式,盡量休息,避免負重。
1.3 評估方法 疼痛程度判定:視覺模擬評分法[7]。采用VAS疼痛視覺模擬量尺對四組患者治療前與后的日常社會生活活動能力、疼痛程度及整體健康狀態進行評估。VAS指數從0(無疼痛)到10(最大程度的疼痛),由患者在其中劃出與自己疼痛程度相匹配的指數,VAS指數0~3為輕度疼痛,4~7為中度疼痛,7~10為重度疼痛,指數越大,疼痛程度越重。因其可信度及重復性之高,被大量應用于臨床實驗和疼痛研究[8]。
療效判定標準:治療3周后則進行ODI評定,包括10個部分,第1部分與疼痛相關,其余部分則與各自的日常生活活動行為有關,每一部分分為6個程度遞進的提問,積分指數0~5,總計最大的積分指數為50。積分指數越高,表示日常/社會生活活動能力受限越大。其對于腰痛功能障礙指數有較好的可信度、敏感性和準確性[9]。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錄入、分析,測定的計量數據均進行正態性檢驗,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資料組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VAS指數 治療3周后,實驗組I與對照組I 、實驗組II與對照組II的VAS指數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肌內效帖對下腰痛有良好療效;實驗組I與實驗組II VAS指數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高頻、中頻物理治療對下腰痛亦有良好效果。可得出結論,肌內效帖法能有效改善下腰痛,且較單純物理治療效果更顯著。
2.2 ODI比較 四組患者治療前后下背痛的ODI評定,四組治療前ODI得分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四組治療后ODI得分與治療前有顯著性意義(P<0.05);實驗組與對照組ODI得分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實驗組優于對照組;實驗組I與實驗組II的ODI得分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實驗組I優于實驗組II。具體見附表2。
治療下腰痛的方法較多,例如:針灸、理療、推拿、藥物及局部注射治療等。然而貼膏或外用貼布因其副作用小、靶向作用好、操作簡便等優點成為患者在發病初期常選用的治療方法。但傳統貼膏因膠水、材料的品質、工藝等原因導致長時間貼敷后易使貼敷部位皮膚出現斑疹、瘙癢甚至水泡等過敏現象,產生不適反應[5]。
19世紀70年代,Kenzo Kase 發明了肌內效帖,治療慢性腰痛,主要作用為使肌肉功能正常化,增加淋巴和血液循環,通過恢復深淺筋膜功能而減少疼痛,糾正關節失調。肌內效帖布作為一種新型貼布和傳統貼膏相比具有延展性好、質地薄、防水透氣、皮膚適應性好等特點,限制腰椎活動能力和機械限制性都較傳統的膠布的作用小。研究表明,應用肌內效帖可提高下腰部和頸部關節活動范圍,增加股內斜方肌和側肌下1/3的生物電活動[6]。
人體腰骶部肌肉力量一般較弱,常處于一種負重狀態,易造成人體筋膜和韌帶的撕裂及肌肉損傷,大多損傷部位均位于腰骶部和骶骼關節。目前,肌內效帖對降低骨骼肌疼痛的機制尚不明確,專家推測肌內效貼緩解疼痛主要經感覺模式于交聯的網絡起作用[10],角蛋白細胞也許是機械性刺激非神經換能器,經信號轉導級聯機制激發臨近細胞纖維反應[11]。同時,其可產生經皮牽伸刺激,干擾疼痛和機械刺激傳導,減輕疼痛和抑制疼痛(閘門控制理論)[12],肌內效貼所誘導的變化與患者接受的神經反饋相關,可使患者腰部軟組織機械刺激能力減少[13]。而肌內效貼不含任何藥物成分,其在緩解疼痛的治療原理包括如下幾個方面:改善循環,肌內效貼經自身自然拉力,當貼布與皮膚接觸時會形成褶皺或將表面皮膚拉起,改善筋膜肌組織液流向趨勢,促進了皮下淋巴及血液回流,促進損傷部位愈合;且其能提供持續感覺輸入,貼在表面皮膚,對于皮膚感覺器可產生較為持續的感覺輸入,可促使脊髓中神經膠質抑制由痛覺傳入神經的感覺輸入;當肌內效貼可減少肌筋膜的運動時,肌內效貼附著于體表是可以經它自身的拉力,當貼布自然回縮的方向與被貼扎肌肉收縮的方向相同時,可減緩肌肉痙攣或繃緊的情況,縮短運動時肌筋膜運動程度,并放松局部的筋膜與被貼扎的肌肉,進而緩解疼痛。
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肌內效貼時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殘疾指數與治療前相比有顯著性差異,說明肌內效貼治療下腰痛能夠明顯改善疼痛癥狀和功能,且肌內效貼配合常規的物理療法比單純采用常規物理療法在改善腰椎活動、緩解疼痛等方面有更好的療效。進一步研究表明,肌內效貼扎術在臨床上的安全等級為一級,患者尚未出現任何不適反應[6]。療效優于傳統物理療法,值得臨床醫生進一步研究與推廣。然而,目前在國內,肌內效帖的臨床應用尚處于初期,其作用機制也仍處于探討階段[5],肌內效帖不同貼扎方式的選擇及作用機制探討也因本次初步試驗的病種與規模選擇所限,有待后續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