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528000)何素群 熊會林 李麗娟 楊月彩
伴隨醫藥事業的迅速發展,臨床用藥種類不斷增多,范圍持續擴大,患者接受靜注藥物治療機會增多,從而導致藥物不良反應(ADR)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皮膚及局部刺激癥狀屬于ADR,分析原因很可能與藥理作用相關,若未得到及時有效處理,可阻礙疾病治愈進程,嚴重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2]。有研究表明,開展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對門診靜注患者ADR具有良好改善作用[3]。本研究通過對本科門診接受靜注62例患者給予靜注護理干預,旨在為提高靜注療效,降低ADR發生率做貢獻,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本科門診接受靜注治療的110例患者臨床資料,按照有無接受護理干預分為對照組(48例)和研究組(62例);對照組男女比例28:20,年齡18~66歲,平均(31.98±3.18)歲;研究組男女比例37:25,年齡18~65歲,平均(30.36±2.74)歲;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36例,大專至本科45例,本科以上29例;兩組上述各項基線資料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

附表1 兩組皮膚及局部刺激癥狀發生率比較[n(%)]

附表2 兩組護患糾紛及護理滿意率比較[n(%)]
1.2 方法 對照組未接受任何護理措施;研究組接受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①護士在用藥前通過閱讀說明書等方式詳細了解該藥物給藥途徑、劑量、適應癥、藥理學、靜注速度,最佳用藥時間及聯合用藥相關注意事項。然后根據患者性別、年齡、有無過敏、腎臟疾病等實際情況,評估藥物使用安全性。在藥物靜注前認真詳細檢查藥物、輸液瓶質量,如漏氣、過期、瓶裂等現象,確認聯合用藥配伍、溶媒選擇及藥物稀釋濃度是否合理。②血管的選擇:根據藥物的性質選擇合適的血管,如高滲液:50%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酸鈣等刺激性大的藥液選擇粗大的血管,盡量避免關節位。有計劃合理安排血管:對需多次注射患者應嚴格遵循從遠端至近端選擇血管,盡量一次穿刺成功或使用留置針。注射完畢教會患者正確持續豎向按壓10分鐘,避免因按壓不正確引起藥液外滲至腫脹、疼痛。③耐心、詳細告知患者藥物靜注治療的相關注意事項,即注射過程不可擅自離開注射室,一旦發生疼痛、紅腫等異常現象立即告知醫護人員,以便及時給予恰當處理。同時加強對病情危重、老年、兒童等重點患者的監護,同時注意巡視新手護士靜注患者病情、體征變化;加強對刺激性大、毒性大、易滲漏重點藥物的監護,避免發生不良癥狀[4]。
1.3 觀察指標 皮膚及局部刺激癥狀:紅腫、疼痛、紅腫并疼痛;護患糾紛,根據調差問卷方式了解患者護理滿意度,具體可分為非常滿意、較滿意、不滿意,總滿意率=(非常滿意+較滿意)/總例數*100%[5]。
1.4 統計學處理分析 本研究數據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用百分比(%)表示,以X2檢驗,當P<0.05,表示比較差異具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皮膚及局部刺激癥狀發生率比較研究組皮膚及局部刺激癥狀總發生率比對照組低,具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1。
2.2 兩組護患糾紛及護理滿意率比較 研究組護患糾紛發生率比對照組低,并且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均具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2。
患者皮膚受損是藥物不良反應首要表現,在門診靜注藥物中部分藥品使用一段時間后可以引發患者皮膚、黏膜出現瘀斑、瘀點,長時間大劑量使用可引發毛細血管出血、皮膚黏膜受損等,在給患者機體造成痛苦,同時容易發生護患糾紛[6]。由此可知,在門診靜注患者中開展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顯得尤其重要,現已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減少藥物不良反應,護患糾紛,以提高本科整體醫療質量,本研究通過對比未接受任何護理的對照組與接受靜注護理干預的研究組門診靜注患者臨床資料,結果顯示:研究組皮膚及局部刺激癥狀總發生率4.84%顯著低于對照組25.00%,具體表現在疼痛、紅腫等方面,說明護理干預在靜注前藥物科學評估、規范管理藥品及輸液瓶等,嚴格執行說明書規范使用藥物,可以降低皮膚及局部刺激癥狀發生率。同時本研究結果中:研究組護患糾紛發生率3.22%顯著低于對照組18.75%,并且護理滿意率93.55%顯著高于對照組70.83%,充分驗證護理干預應用于門診靜注中的積極性、有效性以及可行性。即患者皮膚及局部刺激癥狀發生率降低利于促進護患之間友好交流,融洽相處,以減少護患糾紛,從而提高患者對門診靜注護理滿意度,利于提高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進而以更高工作積極性面對臨床護理,形成良好循環關系[7]。關于護理干預對門診靜注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有待進一步臨床研究予以驗證補充。
綜上所述,門診靜注患者接受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減少皮膚及局部刺激癥狀發生,并且能夠降低護患糾紛發生率,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