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劍薇
(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江蘇 南京 211215)
為攝影“正名”
——攝影的“藝術性”探究
徐劍薇
(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江蘇 南京 211215)
目前,新媒體藝術、交互藝術等依托科技的藝術表現形式已被大眾所熟悉。由于數字信息時代更新速度過快,人們在網絡科技的覆蓋下使用各種媒介卻渾然不覺。因此當前討論攝影本體問題可以更清晰的認知科技對藝術、文化、人類社會生活所產生的影響。本文試圖從攝影誕生之初的大討論中尋找到突破點,探究攝影“藝術”的根源所在,從而為目前眾多的以科技為基礎的新型藝術提供有價值的研究角度。
攝影;藝術性;科技;現代性;后現代性
攝影好像是橫空出世一樣。在人們關注它的時候,已經出現了像卡梅倫(Julia Margaret Cameron,1815-1879)和納達爾(Nadar,1820-1910)這樣的攝影藝術家。即便攝影自誕生就光鮮耀眼,但它因寄托于照相機這一人造機械,便成為擁護高雅藝術的保守派的攻擊對象。本亞明在《攝影小史》中例舉過一份名為《萊比錫城市公告》的沙文主義小刊物,其中對攝影作出了嚴厲的批評。該報登載到“任何想要固定影像的企圖都是一種褻瀆。人是依據上帝的形象創造出來的,人類發明的任何機器都不能固定上帝的形象。”當攝影攜帶科技的武器發出對傳統藝術理念的沖擊時,攝影必須對抗迎面而來的打擊。
物理學家阿拉哥作為達蓋爾攝影術的代言人,在法國眾議院會議上推出了攝影這項發明。阿哥拉在他優雅的演說中勾勒出了攝影術在人類生活各個方面的宏偉藍圖。他預見這項發明在科學、通訊和藝術領域的巨大潛力。就單純的在藝術這個領域,他的見地已被如今的現狀證實——當攝影術和照相機聯合在一起開始觀察自然時,藝術家們希望從攝影中得到的和攝影術這項發明所引爆的相比,簡直微不足道。
攝影成為了高舉著科技之劍沖鋒在藝術道路上的勇士,它贏得了具有智慧頭腦和超前眼光的藝術家們的支持,而它在藝術道路上的勝利也提醒著人們,藝術思潮的大變革已經來臨。古典寫實派繪畫遭受攝影的嚴重沖擊。但頗為戲劇的是,為了讓攝影躋身藝術的行列,早期的攝影藝術家們卻在用這種可以輕易復制現實圖景的新技術制作形式和內容模仿古典繪畫風格的圖像。但很快,攝影藝術家們就開始反思,尋找屬于攝影的獨特的本體語言。
攝影藝術家們為了駁斥畫家們對攝影藝術性的懷疑,在挖掘攝影藝術的可能性上付諸了不懈的探索。從反駁自身附庸于繪畫開始,攝影家們在藝術風格上探索出了“自然主義”,“攝影分離派”,“新現實主義”等等強調攝影本體語言特征的流派。也因當時社會藝術風潮的流變,對應發展出了“抽象主義攝影”,“結構主義攝影”,“超現實主義攝影”等異彩紛呈的風格。攝影家希望自己認定藝術觀念上是開創性、前瞻性的,所以他們不斷的在攝影的可能性上做嘗試。以此同時一部分藝術家敏銳的發覺到了攝影技術在藝術觀念表達上的優越性,并將其運用到開創性的藝術試驗中,這也使得攝影在當時與藝術的現代主義潮流完美契合。
沒有一項藝術形式如攝影這般容易親近。在人們的心目中藝術品是陳列在博物館用玻璃柜與人們隔開的。藝術品展現了與眾不同的大腦和超凡的技藝。然而攝影打破了這道藩籬,科技發展到如今,已經普及了帶有拍照功能的手機。與此同時,藝術潮流也發展到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時期。
任何藝術潮流都是社會生活的產物,后現代藝術也是如此。如果說現代藝術鏈接著“工業化”,那么后現代藝術就鏈接著“信息化”。后現代藝術排斥“整體”觀念,強調異質性、特殊性和唯一性。后現代藝術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是跨學科和跨媒體。后現代主義藝術的風格有即矛盾復雜又多元的特點,這樣一來攝影這項簡單易學的技術正好契合了后現代主義,前衛的藝術家們紛紛用它進行創作。
具有明顯后現代性的波普藝術,其開創者理查德·漢米爾頓就用了攝影的元素創作了他的波普藝術的開山之作。他在首屆“這是明天”的個人展覽會上陳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網球運員的拼集作品。這其中的諸多拼貼素材是拍攝的。雖然在漢米爾頓的革新藝術創作中攝影圖像只是素材的一部分,但他的作品中也有早期攝影家約翰·哈特菲爾德(John Heartfield,1891—1968)、飛利浦·哈爾斯曼(Philip Halsman,1906—1979)等人蒙太奇攝影表現手法的影子。時代的發展影響并促進了新的藝術思潮的發展,與此同時像波普藝術這些藝術新風格的盛行也進而影響了當時以攝影為主要創作手段的藝術家。
攝影技術不斷發展更新,形式越來越豐富。我們已經不能輕易的判定某件藝術作品到底屬于哪一種確切的藝術門類。但不能否定的是社會生活的潮流一直影響著藝術表現形式。現代的基于科技的藝術本就是人類科學思維的產物。攝影從一件令人們驚嘆的“魔法”已然變化為人們手中的“小玩意”,其藝術性未減,只是時代的注意力已然轉移。
[1]伊安·杰弗里(英),曉征,筱果(譯).攝影簡史[M].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2]馬永建.后現代主義藝術20講[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3]阿瑟·c.丹托(美),王春辰(譯).美的濫用——美學與藝術的概念[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4]瑪麗·沃納·瑪利亞(美),郝紅尉,倪洋,馬傳喜(譯).攝影與攝影批評家——1839年至1900年間的文化史[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
J404
A
1005-5312(2015)05-0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