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冰
(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1)
淺析普通高校非音樂專業學生藝術素質的缺失及塑造
林冰
(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1)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高校愈加重視音樂教育對于學生的藝術熏陶和人格塑造作用,加大了對學生藝術素質的培養。但縱觀我國普通非音樂專業學生的藝術素質教育現狀,學生的藝術素質塑造效果仍不盡人意。文章立足于對普通非音樂專業學生的藝術素質的剖析,認為思想認識不足、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手段單一等弊端致使普通高校非音樂專業學生的藝術素質存在著一定的缺失。基于此,就有必要針對問題的存在采取相應的措施,重塑和提升普通高校非音樂專業學生的藝術素質,真正貫徹素質教育的理念,以期為促進我國文化事業的繁榮進步和實現全民素質的提升提供相關借鑒。
普通高校;非音樂專業;藝術素質;對策
音樂,是人類情感的流露和表現,能起到陶冶情操、提升修養以及激發創造力等作用。高校學生處于人生的關鍵環節,面臨著就業的抉擇和人生的選擇,在此階段強化對高校學生的藝術教育能夠有效地提升其個人素質,樹立其科學的審美觀念,以對人生予以正確的導向。
(一)思想認識不足
當前,普通高校對于藝術教育的關注和重視程度有了明顯提升,相繼開設了音樂課程,并將其納入學院常規教育的一部分,這對于提升學生音樂素質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究其原因不難發現,高校對于音樂教育仍是被動的接受模式,缺乏對其價值和重要性的認識,對與音樂教育的培養目的以及課程設置的調研論證不足,使得開設課程與教學工作相脫節,影響了音樂教育功能和作用的發揮。
(二)課程設置不盡合理
對于非音樂專業的學生而言,晦澀的專業術語和復雜的樂譜知識往往對令其感到枯燥無味,從而喪失學習興趣。誠然,非音樂專業的高校生學習樂理知識必不可少,但對他們而言,更重要的是通過音樂教育陶冶其情操,使其感受到音樂的美妙和魅力,從而放松自己、愉悅身心。
但當前高校對于非音樂專業學生的音樂教育仍延續了傳統的課程設置方法,理論課程占據了主要部分,學生的體驗和參與環節不足,與音樂的親密接觸缺乏,音樂于這些非專業的學生來說仍有距離感。
(三)教學手段單一
從當前普通高校的音樂教學來看,教師仍采用了傳統面對面的教學和授課方式,教學手段十分單一。課堂上過多地強調理論傳輸,忽視了音樂器材、多媒體等的應用,缺乏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以及互動。
(四)教學設施條件有待提升
成功的音樂教育應是理論與實踐兼備,而這就需要音樂基礎設施的支撐。但受制于資金和重視程度,普通高校在音樂教學設施條件方面仍較為匱乏,教學設施落后。一些高校不僅尚未組建多媒體教室,甚至連必要的音樂器材都沒有。
(一)轉變觀念,加強認識
觀念是引導實踐的重要前提,無論是高校和學生,都應轉變觀念,強化對音樂教育的認識。一方面,普通高校要深化思想,將音樂作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積極開展各類文藝匯演、音樂專題講座以及各類藝術活動,廣泛調動在校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其在參與藝術活動的同時感受到音樂的魅力,提升音樂素養;另一方面,要通過宣傳和引導樹立高校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加大其對于音樂課程的重視程度,自覺接受和投入音樂教育中,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
(二)優化課程設置
在非專業學生中開展音樂教育,就應打破過高的專業化要求,在普及基本音樂常識的同時側重于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因而,高校就應對音樂教育的目標做到全面把握,加強對課程設置的論證,優化課程設置。高校要合理安排音樂課程,使之與高校情況和學生培養相契合,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真正通過音樂教學陶冶學生情操,放松和愉悅學生身心。
(三)轉變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手段
為了提升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的有效性,就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走出理論的桎梏,通過實踐的引入強化學生的音樂素養。
如上所述,成功的音樂教育既需理論的鋪墊,也離不開音樂設施的支撐。針對當前高校在音樂設施方面匱乏、滯后的現狀,就應適當加大對音樂基礎設施的投入,同時積極爭取教育資金的支持,完善多媒體音樂教室、各類音樂器材、音響設備等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
在素質教育如火如荼的推進下,各高校應充分認識到音樂教育在貫徹素質教育理念、推動學生全面方面的重要性,積極優化課程設置,加大對音樂教學基礎設施的投入,營造良好的物質環境。同時,高校的音樂教師要轉變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手段,更好地向學生傳播音樂、傳遞情感。非音樂專業的學生也應利用音樂教育的契機陶冶自我情操、洗滌內心,以此實現情感的生活,成為有著良好音樂素質的新時代高校生。
[1]倪玥.關于大學生音樂素質教育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35).
[2]李響,呂姝琦,李陽.淺析音樂教育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必要性[J].科學大眾,2009(04).
[3]張團燕.加強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的思考[J].中國科技信息,2005(17).
G642
A
1005-5312(2015)05-02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