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默康橋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動畫專業《動畫劇作與分鏡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
陳默康橋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動畫劇作與分鏡設計》作為動畫專業中的基礎學科,旨在教會學生動畫劇作與分鏡設計創作的變化規律以及原理法則,在實際教學活動過程中,結合教學案例,引導學生分析并研究動畫創作中劇作與分鏡的經驗以及規律。因此,文章就動畫專業《動畫劇作與分鏡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了分析與研究,并提出建議。
動畫專業;動畫劇作;分鏡設計;教學改革
劇本是一種表現故事情節的方式,主要采用代言體的敘述方式,這也是戲劇與影視藝術創作的一種文本形式。動畫劇本是運用動畫思維、動畫語言等特有的敘述方式闡述一個故事以及表達中心思想。按照影視劇本的組織方式、內部敘事邏輯和外部視覺的邏輯關系,從而創作出一部劇作,這一劇作中包含了許多藝術形式以及影視技術,主要有:文學、音樂、美術、戲劇以及剪輯技術等。但是在實際動畫創作過程中,劇本創作這一環節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劇作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成片的質量,劇本好并不意味著成片好,但劇本差成片一定差,這也是行業共識。另外,劇本作為劇作的中心靈魂,在中國動畫題材與風格同化現象嚴重的今天,強化動畫專業學生的前期創作意識與劇本創作能力是制作一個好劇本的前提條件。
(一)影視經典理論研習法
在創作過程中,不僅要結合動畫固有的變現形式,還要結合動畫的思維模式。因此,演習影視經典理論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創作觀。
與文學思維相比,編劇的思維需要結合聲畫結合的整體效果進行考慮,借助聲畫因素充分展現自己作品的中心意思。其中,蒙太奇不僅是一種動畫表現手段,也是一種動畫思維方式,包含了很多創作的技巧。此外,蒙太奇在架構故事、營造氛圍、強化情感以及升華主題方面起到推動作用。動畫編劇一定要學會這一創作方法,并將之運用到組織故事情節、創作劇作與分鏡設計上去。
與其他文藝創作相比,編劇創作主要在外形、動作以及沖突方面側重點不同。動畫創作比的就是想象力,不僅要展現現實生活中的故事,還要彰顯自身主觀意識。動畫故事在創作中包含的細節是來自多方面的,結合實際故事情節需要,編劇應高酌情增減。另外,動畫形式具有主觀表現力、客觀局限性的特點,這就要求編劇不僅要被動的去適應這一要求,還要積極地去努力提升想象力以及創造力,從而最大程度上消除客觀局限性。
(二)動畫角色核心創意法
角色人物是動畫創作中的發光點,塑造角色形象是動畫劇作中的基礎任務,也是首要任務。一般的劇本主要看臺詞、較好的劇本主要看故事、優秀的劇本主要看人物角色,要想創作出優秀別致的動畫劇作,在創作過程中要在刻畫人物形象上多下功夫,人物性格鮮明在故事情節中起到承上啟下推動故事發展的作用,一個充滿正能量的故事對塑造人物性格十分重要。角色是圍繞故事情節服務的,故事情節也是圍繞任務展開的,故事與角色是相輔相成、緊密相連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強化學生塑造角色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角色意識。第一,學生必須明白角色在劇本中的重要性;第二,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即結合身邊的任務進行心理剖析,這樣做不僅能夠提升對他們的關注,還能為日后塑造人物角色奠定基礎。
(三)“一拉、二臨、三創”的訓練法
動畫專業學生作為日后動畫行業的“新鮮血液”,一定要具備良好的創新意識,不僅體現在動畫劇作的創意、角色造型方面,還體現在劇本創作、影視技術方面。為了適應現代化社會對專業人才的要求,動畫劇作課程開設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一批復合型人才。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利用“一拉、二臨、三創”訓練法,有效的強化了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創造力,同時,提升了教學效率、改善了教學效果。“一拉”是指拉片。拉片是影視專業中的一種學習方式,這種方式引導學生以專業精神去觀摩影視作品,從而提升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二臨”是指臨摹。在拉片的基礎上,將經典作品中特有的劇作表型形式與分鏡設計進行臨摹,這是一種逆向思維的學習方式,教師幫助學生了解劇本的屬性,防止動畫創作趨向文學化。“三創”是指劇本的床邊練習。通過一系列的劇本創作過程,不僅教會學生掌握劇本的基本形態,還領悟了劇本中的核心思想,強化學生創作劇本更具專業性、高效性。
動畫劇作與分鏡設計作為劇作創作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怎樣做好這一工作,提升動畫編劇的想象力以及創造力是最佳途徑。《動畫劇作與分鏡設計》這一學科的教學任務就是提升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因此,結合動畫行業的實際需求,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從而促進學生樹立創新意識,進一步創作出好的動畫作品。
[1]米高峰.動畫專業《動畫劇作與分鏡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J].電影評介,2010(08).
[2]米高峰,鞏夢.動畫專業《視聽語言》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電影評介,2012(17).
[3]馬媛媛.著史奠基—我國高校藝術類動畫專業“中國動畫史”課程現狀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1.
J954
A
1005-5312(2015)17-02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