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曉彤
試析高校舞蹈教學中學生舞蹈表現力的美感強化
◎龐曉彤
隨著教學改革的進步,對高校舞蹈教學中學生舞蹈表現力的美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舞蹈的藝術功能與基本品格在于其中的美,如何強化舞蹈表現力的美感是舞蹈基本功訓練的前提。因此本文主要對影響高校舞蹈教學中影響學生舞蹈表現力美感的因素及強化策略進行探析。
高校舞蹈教學 表現力 美感 強化
1.學生身體素質及技術水平
舞蹈教學過程中,身體素質以及技術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動作的形態美。盡管很多學生都具備一定的欣賞能力,并對舞蹈表演充滿著渴望,但在學習某個舞蹈動作時,若身體素質欠佳或技術水平無法達到基礎要求,對于很多高難度的動作,將表現得極為不協調、不熟練,而且較為生硬。
2.表現意識較差
學生表現意識差主要體現在舞蹈動作與相應的藝術形象不相匹配,在表演過程中,無法以面部與身體表情、動作旋律與風格將舞蹈中的情感表達出來,使表演缺乏感染力。若表演中缺乏與外界保持一定的情感交流,很難使舞蹈表現出其應有的藝術造詣與欣賞價值。
3.音樂節奏差
若學生在音樂感或節奏感方面較差,會使動作與音樂無法協調配合。例如,舞蹈動作需配合音樂時,學生對音樂中的強拍、弱拍等感受力較差,動作就無法與音樂的節奏及特點相吻合,導致美感欠缺。
4.動作技術不規范
盡管很多學生具備較好的身體素質以及較高的技術水平,但對于動作結構要求的標準及規范卻無法掌握,很多動作局限在依葫蘆畫瓢層面上,造成技術細節丟失、動作美感差等情況。
1.審美意識的提高
據以往很多舞蹈教育家分析表明,美學教育并非是機械性、生物性、純技術性的教育,而需要對人的內在心靈進行教育。因此,舞蹈教學中必須要注意學生的審美修養。首先,教學過程中應使學生學會如何欣賞舞蹈。教師在選擇舞蹈作品時需進行篩選,保證作品的主題與立意必須深刻,而且欣賞價值較高,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提高審美意識。欣賞舞蹈作品之后,教師可進行適當的講解與點評,鍛煉學生獨立欣賞作品的能力。
2.形式美與動作規范性的強調
舞蹈的美感是通過內與外、形與神的統一來表現的,其中形體動作是主要因素。以俄國著名的舞蹈家安娜·巴甫洛娃的芭蕾舞為例,她的舞蹈動作都是經過高度規范及美化形成的,在節奏與韻律方面把握極為準確。因此,高校舞蹈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動作的規范性以及形式美嚴格要求,任何形式的訓練需保證動作能夠連貫流暢、完善和柔美。因此,只有教學中使學生熟悉不同舞蹈的動作要求及風格要領,才能使舞蹈的形式美及韻味深入到學生心里。
3.學生舞蹈技能技巧的加強
舞蹈的美感強化,要求舞蹈技能技巧的加強。首先,在表演技巧方面,教師可利用直接或間接的手段加強學生動作的美感訓練,如課堂中使學生專門進行一些專門性的動作,對于所要求的動作進行示范并用生動的比喻進行解釋,強化舞蹈動作的表現意識。其次,加強體能訓練。強化舞蹈表現力的美感需以良好的身體素質為基礎,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行必要的專項訓練,將舞蹈表現力與體能訓練有機結合。最后,強化舞蹈動作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幫助學生領悟舞蹈動作的每個細節,使動作藝術形象更加容易理解。
4.學生音樂修養的提高
“音樂的回聲是舞蹈,舞蹈的靈魂是音樂”。舞蹈藝術中,只有具備較高的音樂素養,才能保證舞者審美能力的提高。高校中可根據舞蹈教學特點適當開設一些樂理知識課或音樂欣賞課,一方面幫助學生學會如何識別音樂語言中的音高、節奏、音色等,并能深入了解音樂中的內涵,領會其中的變化。另一方面,提高音樂修養可以幫助學生熟知音樂中的基本規律。因此,只有做到音樂與舞蹈的結合,才能增加感染力,如芭蕾舞中典型的代表《天鵝湖》,其音樂與舞蹈的完美融合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5.師生間的情感交流
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對舞蹈學習的質量有著很大的影響,若師生相處較為融洽,舞蹈教學過程將成為一種藝術享受。因此,教師在保持良好情緒的前提下,以更生動的語言將每個舞蹈動作進行講解,既樹立了教師的威信,也能增加學生學習舞蹈的興趣。
高校舞蹈教學中學生舞蹈表現力的美感強化,既是提高專業技能知識的重要保證,也是提高學生審美修養的必要手段。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根據學生自身特點,以相應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與表現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現舞蹈教學的目標。
(責任編輯 張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