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會
(天津天獅學院,天津 301700)
淺談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發揮
王玉會
(天津天獅學院,天津 301700)
“就業難”問題已經成為解決民生問題、建設和諧社會的重中之重。文章從發現影響大學生就業因素入手,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大學生就業的積極作用,探索大學生就業工作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途徑,進而發揮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進大學生順利就業。
大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的就業關乎社會穩定,國家富強和家庭幸福,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隨著高校擴招和大學生自主擇業政策的具體實施,大學畢業生的擇業和就業問題日益凸顯出來,高校作為培養人的基地,更有責任幫助和促進大學生積極就業。
如何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成才目標、提髙自身綜合素質、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的一項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加強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能幫助大學生清醒地認識當前就業政策、形勢,進而轉變就業觀念;也能夠促進學校健康和全面發展。因此,我們應加強探索和研究,探求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生就業工作中的作用、方法和途徑,為緩解學生就業壓力尋求“出口”,使學生順利、高質量就業。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學校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生就業教育的重要環節和途徑。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對大學生進行“人生理想、道德理想、職業理想和社會理的想教育”,使學生在社會、人生、事業等方面樹立正確的方向與目標,并使他們樹立科學的擇業觀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等。
在大學畢業生的擇業和就業問題日益凸顯的今天,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現狀不容樂觀。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不言而喻。雖然學校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取得了突出的就業成效,但總體上還存在著“沖刺”指導,側重于學生的面試技巧、簡歷撰寫等指導,忽視了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充分利用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內容上不夠完善、針對性不強,在方法上缺乏創新等問題。在就業工作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學生了解就業政策、認清就業形勢,有助于畢業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加快取得就業成效。對于很多大學畢業生對自身缺乏認識,在面對就業問題時比較迷茫,在工作中個人意識強、誠信意識缺乏等普遍存在的現代社會現象,加強高校畢業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加強學生自我認識,培養他們的誠信意識和道德素養。
大學生就業難局面的出現源于多種因素的影響,既包括外部社會環境的原因,也包括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
(一)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外部因素
1.社會因素。據統計,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的數量達到727萬,比2013年增加了28萬,可謂更難就業年;而2015年,預計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歷史最高的749萬人,就業壓力逐年增大,“畢業即失業”的尷尬處境困擾著很多年輕人。另一方面,民辦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由于社會認可度問題,還面臨用人單位歧視的情況,這使民辦高校大學生在求職時經常面臨無能為力的尷尬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他們就業難的現狀。
2.學校因素。從學校本身看,民辦高校本就是伴隨著高校擴招而產生,社會整體上人才相對過剩;加之民辦高校的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專業課程理論與實踐脫節、辦學年限不長導致思政教育對就業的教育意識不強、就業指導不到位或者缺失等等,都影響著學生的就業。更為重要的是,大多民辦高校往往著重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忽略了對學生專業外其他能力的培養,而綜合素質和能力正是大學生就業的關鍵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3.家庭因素。民辦高校學生家庭大多比較富裕,社會關系較為廣泛,這些原因造成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較為明顯地表現出缺乏緊迫感、且就業期望值過高。一部分學生直接利用家長關系安排了工作,所以在就業季毫無動作;也有相當一部分家長和畢業生抱著“現在找不到理想工作,之后慢慢找或者是繼續深造”的想法。因此,有些畢業生甚至在畢業兩三年之后仍然在家中復習考研、靠公務員。
(二)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內部因素
1.缺乏自我深入剖析。由于近年來教育體制的缺陷,使大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重視知識教育,忽視素質教育,加之大學生缺少社會經驗,使他們缺乏對自身全面的認知,在就業時不知道自身的優劣勢,缺乏人生規劃和職業發展規劃,導致就業中盲目自卑或者盲目自大。
2.就業觀念出現偏差。受社會經濟多元化和多種思潮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在擇業中過分看重單位性質、工作待遇,擇業功利化,強調個人主義,關注職業的含金量,忽略自身特點是否適合用人單位的要求及自身的長遠發展;過分看重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忽略了個人理想與國家、社會利益的結合,忽略了到基層、到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在就業觀念上出現偏差。
3.就業期望值過高。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大多因家庭因素自我優越感極強,進入大學后對學習缺乏興趣和斗志,自由松散、自我放縱;加之對社會缺乏客觀認識,不了解社會的實際需求,對社會發展和就業形勢缺乏科學合理的認識,因而對自我定位和就業的期望值偏高,并一廂情愿地對用人單位提出各種不合理要求,很容易導致在就業過程中遭到拒絕,產生挫敗感,從此一蹶不振,陷人就業恐懼中,各種就業心理問題凸顯。
4.個人綜合素質和能力缺失。由于家庭帶來的富足感和優越感,使一部分學生知識結構不健全,專業知識不系統、不扎實,科研、創新能力低,缺乏一專多能的水平。此外,甚至連最基本的與人溝通的能力、書面和語言的表達能力、處理事情的協調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職業素養和綜合素質都比較差,這些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求職和就業效果。
(一)加強就業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穩定學生專業思想
據相關調查,大多數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前,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學習上,成績幾乎是他們唯一考慮的問題,對自己將來從事的專業卻很少去思考。所以在新生入學教育中就要涉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并強調在新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加強有關“人生理想、職業理想”等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在將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樹立起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奮斗目標。通過這些思想政治教育,將有助于穩定學生的專業思想,使他們在大學四年中更有成效地進行專業學習,并通過專業素質的提高為畢業后的就業打下良好的知識、理論和技能的基礎。
(二)加強就業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在大學生就業和創業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但民辦高校學生在初高中階段大多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規范,表現出一些不文明的行為。這些不良品德和行為與他們今后的職業道德構建有直接的關系,并將對他們以后的就業和擇業產生消極的影響。因此,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要結合各種職業規范,把學生良好職業行為和職業習慣的養成等與加強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使他們在校階段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職業素養,從而促進良好職業道德的養成。同時也要對學生進行以集體主義為導向的價值觀教育,使他們真正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關心”,學會與人相處,進而“學會做事、學會做人”。
(三)加強就業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調整學生就業期望
大學生在校期間主要的認知就是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對人生閱歷有著很大欠缺。因此,很多畢業生在擇業時就業愿望偏離社會現實需求,而且很多大學生對我國對大學生就業的相關政策了解不多,例如,國家的三支一扶、村官計劃、自主創業等,這些都會導致畢業生就業和社會需求產生矛盾。在今天,中國經濟“新常態”正在催生一個全民創新熱潮的到來,國家已經開始重視具有創新精神的個體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時代背景下,加強對畢業生的思想引領,喚醒學生創業意識、培養創業精神、講解國家利好政策,激勵他們將個人奮斗與國家發展緊密集合,在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這將是大學生就業的新方向。
(四)加強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就業心理
學生在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時,諸如“就業焦慮”、“畢業迷惘”等消極心理比較突出,對他們就業心理的調適,使他們養成一種健康的就業心理至關重要。加強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積極開展學生擇業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詢活動,有助于其充分地認識和分析自我、敢于面對現實、敢于競爭,引導他們正確地認識和處理就業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形成健康的就業心理。另一方面,使他們在了解自身弱點的同時明確自身的優勢,可以增強他們在求職過程中的自信心,提升抗挫能力,這樣他們在求職中會有更優秀的表現,順利實現就業目標。
總而言之,大學畢業生就業是現代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高校就業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將是一個艱巨而持久的工程,高校應一往無前。
[1]周彬彬,張興海.社會轉型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進對策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3(11).
[2]魏潾,李廣才.大學生職業生涯指導——規劃、發展、未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3]朱杰.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問題及對策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 2010.
[4]朱俊玲,秦立富.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國與就業,2011(02).
G641
A
1005-5312(2015)11-0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