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凌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廣東廣州 510640)
體成分是體質研究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評價機體營養狀況、健康水平、肥胖程度和體育鍛煉效果的主要生理指標之一。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備受關注,體成分主要是指人體內的脂肪和非脂肪組織在人體中的分布、含量及其所占比例,與人體體質強弱,身體健康狀況關系密切。該研究通過對比運動訓練前后大學生乒乓球運動員體成分的變化,探討運動訓練對其存在的影響,分析訓練效果,為乒乓球訓練更加科學合理化提供理論依據。
隨機選取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男性大學生乒乓球運動員12名,平均年齡(22.35±1.08)歲;身高(170.35±1.91)cm;體重(70.19±1.42)kg,之前并未參加過系統的體育訓練,所有測試對象均身體健康,無器質性疾病,符合實驗要求。
表1 訓練后和訓練前體成分指標比較(-χ±s)
表2 訓練后與訓練前體成分指標比較(-χ±s)
表3 訓練后與訓練前體脂百分比評價與分布表
表4 訓練后與訓練前體成分指標比較(-χ±s)
測試地點位于華南師范大學運動生理實驗室, 儀器選用INBODY3.0型體成分分析儀進行測試。運動訓練前測一次,8周運動訓練結束后測一次,時間統一。
訓練周期:共8周
訓練頻率:3次/周
訓練時間:周一至周四 19 :30~21:00 間隔、任選2次
周六 09:00-11: 00 全體在訓隊員
訓練內容:臥拉 25~30 kg 1分鐘 x 4~6組 計時
負重深蹲 40~50 kg 15次 x 4 組
仰臥舉腿收腹 15次 x 4組 2人/組
俯臥背起 15次 x 4組
軟地蛙跳 15次 x 4組
步法 15次 x 4組
選用Ex cel2003和SPSS16.0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所有實驗結果以平均數±標準差(-χ±SD)表示,顯著性水平為P<0.05,非常顯著性水平為P<0.01。
(1)訓練后與訓練前機體內水分含量無明顯差異,但蛋白質、礦物質含量經過8周的運動訓練呈升高變化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如表1所示。
(2)訓練后與訓練前學生身高、體重、體質指數均無顯著性差異,但8周的運動訓練使機體總脂肪含量和體脂百分降低,瘦體重升高且三項指標差異均具有顯著性(P<0.05)。提示,運動訓練對男性大學生乒乓球運動員體重構成成分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其實結構更加合理化。
BF%是身體脂肪總量在人體總重量中所占的百分比。它能夠客觀、充分地反映身體脂肪的分布情況。BF%判定標準為:BF%<18%為低脂肪,18%≤BF%≤28%為標準,BF%>28%為超重或肥胖。該研究結果顯示如表3和表4所示,經過8周訓練后體脂百分比在正常范圍內的有9人,較之訓練前增加3人,占測試人數的比例由50%增加至75%;體脂百分比大于或等于28%的人數由訓練前的5人(占測試人數的42%)減少為零人;低脂肪含量的人數由1人增加至3人,所占測試人數的比例由8%增加至25%。由此可見,運動后體脂肪含量普遍較低或在正常范圍內,運動前超重和肥胖人數明顯多于運動后(見表3)。體脂百分率在訓練后明顯降低。訓練前、后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見表4)。
該研究結果顯示,8周乒乓球項目運動訓練后,體重較之訓練前并無明顯變化,但機體內蛋白質、礦物質含量均高于訓練前,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體脂量和體脂百分率比訓練前均呈降低變化,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運動訓練可以促進體內的蛋白質和礦物質合成速率加快,含量相對提高。該實驗的訓練方案是以有氧運動為主,無氧運動為輔,所以使機體內脂肪酶活性增強,動員體內脂肪組織分解代謝供能,維持機體運動時能量的消耗。因此,運動訓練使體內脂肪含量減少,體脂百分比下降,去脂體質量增加,促進體成分結構更加合理化。
在一定范圍內瘦體重越高,肌肉力量越大,運動能力越強,即瘦體重越高越理想。該研究結果顯示,經過8周的運動訓練使機體的瘦體重由訓練前的41.05 kg增加至訓練后的42.52 kg,并且差異水平具有顯著性(P<0.05)。提示,運動訓練可能使機體內骨骼肌肌纖維數量增多,增截面積增粗,肌肉體積增大,重量增加,從而瘦體重增加。運動員保持較高的瘦體重,對提高有氧耐力和運動能力是非常有好處的。該實驗表明8周的運動訓練可以增強乒乓球運動員的技能水平,達到運動訓練的效果,提高運動成績。因此,體成分的結構和比例的構成是否合理,對有效控制體質量、科學合理的安排訓練、保持最佳運動能力至關重要。
8周乒乓球運動訓練能較好的降低大學生龍舟運動員的體重、BMI,改善其體成分。
[1]鄧樹勛,王健,喬德才.運動生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20-421.
[2]高春剛,宋淑華,韓雨梅.BF%和BMI法對體育專業男大學生營養狀況評價的效度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11,8(1):112-114.
[3]黃津虹,齊玉剛,王洪泱.大學生體脂率與BMI指數的相關分析[J].天津輕工業學院學報,2003,18(4):64-67.
[4]浦鈞宗,高崇玄,馮煒權.優秀運動員機能評定手冊[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9.
[5]許豪文,馮煒權,王元勛.運動生物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周小平,劉睿.系統訓練對改善大學生身體成分作用的實驗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4,23(3):32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