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會計人員的形象特征是棱角分明、自我封閉、獨來獨往、唯我獨尊。身處業務財務交織融合、生產經營和信息傳遞基于互聯網環境、商業模式不斷創新的現代經營環境,一個特立獨行的會計人員、一個不能成為企業價值創造鏈條有機一環的會計部門,它存在的價值是什么?或者換個角度說,會計怎樣才能為企業創造價值?怎樣才能凸現會計工作應有的價值呢?
國內外會計實踐反復證明,如果會計僅滿足于當賬房先生、數豆者,會計人員的職業前途必定暗淡無光,會計部門必將日益邊緣化。
會計人員怎樣才能融入企業價值創造鏈條、怎樣才能不斷拓展職業領域?會計團隊怎樣才能凸現其核心價值?用管理會計思維建構大會計格局,是提升會計價值的不二選擇。
那么,什么是大會計呢?大會計應該是融合了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等學科內容的會計,是滲透、貫穿到企業生產經營全流程、支撐企業發展戰略與價值創造的會計。CIMA和AICPA聯合發布的《全球管理會計原則》,甚至將內部控制和內部審計均納入管理會計領域。如果是這樣,那就是真正的大會計了。
當然,討論所謂“大會計”問題,必定涉及學術界討論的管理會計邊界問題。肯定有人爭辯說,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有諸多區別聯系,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剪不斷理還亂。但是,身處實務一線的會計人員,千萬不要讓學術上的爭論束縛創新的手腳,因為沒有哪個企業分別設置“管理會計部”與“財務管理部”。
什么是管理會計思維呢?管理會計思維需要具備哪些特征呢?
管理會計思維應具有系統性和全局觀。大格局的會計,不僅不是企業生產經營的局外人,而應是積極的參與者,甚至是主導者。有的公司提出并實踐“經營財務”,將業務與財務有機融合,財務不再僅僅是事后算賬的賬房先生,而是重心前移,積極參與到戰略規劃的制定與實施。具有系統性思維、全局性觀念和包容性胸懷的會計,才有可能開辟更加廣闊的天地。會計要實現這一目標,溝通至為重要。《全球管理會計原則》甚至認為“管理會計始于溝通,止于溝通”。這兩句話看似平素無奇,實則觸及了管理會計的本質,是對“躲進小樓成一統”的小會計觀的否定。
管理會計思維應具有前瞻性和戰略觀。傳統的小會計向后看,秉持歷史觀。大會計則是向前看,將前瞻性和戰略導向內化于所有會計活動。戰略規劃的制定、財務架構的設計、資金籌集和投資策略的確定、預算控制和內部控制的設計、績效考評體系的設計與實施,都特別需要會計人員具備戰略眼光和前瞻性思維。缺失了前瞻性和戰略觀的會計,只能是亦步亦趨、處處被動、掣肘企業發展的會計。
管理會計思維應具有價值導向性。企業所有的活動,都應圍繞價值增值這一目標展開。換言之,沒有增值的作業就是無效作業,理應減少或者消除。盡管會計人員不是生產一線員工,但會計人員卻可以通過優化決策、控制成本、提高投資效益、戰略稅收籌劃等為企業價值增值作出應有貢獻。會計人員體現的不是直接創造價值,而是在商業模式創新、日常運營支持、資源分配與整合、戰略決策支持、風險預警分析和數據挖掘等方面體現會計的價值。會計人員體現的是管理價值,創造的是管理效益。
本期“管理會計”發表的管理會計論文,內容廣泛、視角新穎,既有管理會計工具的集中展示,也有特殊行業管理會計的實踐經驗,還有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政策建議,頗有啟發,值得一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讓我們從現在做起,躬身探索實踐,力推會計轉型,讓大會計的美好藍圖變為活生生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