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海峰
中國的兩個手機品牌迎來豐收。不久前,華為公布:截至五月份,華為終端全球出貨量為4820萬部,同比增長39%。消費者業務收入達到90.9億美元,同比增長69%。上月小米也公布其上半年出貨量為3470萬部,同比去年增長33%(出貨量主要集中在國內)。都是不錯的業績。
隨著智能手機成為移動互聯網入口,一邊是諾基亞這樣的大牌倒下,一邊在中國市場卻有更多新勢力進入,除了小米、華為,還有做視頻的樂視,要“后發制人”的大神,甚至還帶有屌絲情懷的錘子,以及想證明一下自己的格力的董女士。真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但是,引得眾“英雄”爭食,手機真是一塊“唐僧肉”么?
這其中,格力是很特別的一個。董女士和雷軍口水戰幾個回合后,終于忍不住動手了——去做手機,并號稱“格力手機賣到5000萬部沒問題”,仍有自己下10億賭注的底氣。但是,董女士最近回答媒體提問時透露:“現在只賣出了幾萬部,年內賣5000萬部不太現實。”
夢想與現實的差距如此大,你可以說董女士太自信——格力造空調這么多年,在制造業上有底氣;格力在全國的專賣店渠道,其手機也可以借力。但是,手機的消費環境已經離制造業漸遠,當一臺空調還在強調可用多年的時候,手機已經成了換代加快的消費品了,用戶不再僅僅把手機當作通話工具,而是通過網絡連接世界的便攜終端。一些發燒友,一年都要換幾次手機。
回頭再看小米,雷軍以互聯網思維切入手機行業,以用戶為導向,從研發開始,打造的是從用戶到應用的手機生態;華為學小米,加上自己在通訊設備制造系統里積累的技術,以及有眾多合作廠商一起參與構建的制造業生態,在手機這塊做起來也快。
現在已經是互聯網+時代了,廠商仍以制造業思維來做產品,越想證明自己行,其結果是越不行。格力手機要做好,還有好長的路要走,不知董女士會不會有這個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