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菜根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企業的下一個重要流量入口,非社群莫屬,基于此,社群越來越受到諸多人的關注,尤其令人驚訝的是,資本市場的目光甚至開始傾斜于有影響力的社群。基于本人的親自實踐和近20個月的一線參與觀察,特對社群做幾點探討,這些觀點是第一次公諸于世,是絕大部分玩家從未意識到的爆點。
第一個秘密:大部分社群不是社群,更應該被稱作“烏合之眾”。眼下的社群就是這樣,它雖然頂著社群的絢麗光環,卻絕非實質意義上的聚合,因為社群是一個長效概念,需要一段時期的沉淀、規范和征戰,而當下的社群頂多是一次群聚效應,里面雜七雜八地混來了各色人等,有好事就一起瀟灑分贓,有壞事一溜煙跑的凈光,這是現實。
第二個秘密:社群變現難是個偽命題,現實是社群分類型,有些群天然就不能變現,而有些社群成員天然就能在社群里變現。我曾經在“2015年社群要這么玩”中提到,當下社群大概分為4類,其中泛社交型社群和社團類社群就是用來耍朋友的,不具備變現基因;而被李教授炒作甚兇的“產品型社群”貌似最容易逼近變現邊緣,現實結果卻是鮮有成功者;公司類社群就不說了,為變現而生!
第三個秘密:社群界沒有真正的大咖,但不妨礙一大幫“互聯網界仁波切”喝著咖啡“咔咔”一頓胡侃。道理很簡單,社群這個概念還是挺高大上的,以致于它都上升到了社會學范疇,不少兄臺甚至都不知道社會學這門學科,都開始拿社群賣弄風騷、漫天吆喝,挺好玩的。至于自詡社群營銷專家、社群經濟大師,更是令人側目不已。
第四個秘密:社群不是微信群,但社群卻因為微信群而一炮走紅。如果你依然天真地認為手里拎著一串的微信群,然后就認為自己掌握了這個社群,那就大錯特錯,微信群是社群的松散連接器,它讓社群的聚合成為可能,但也就是可能而已,真正的社群不會因為微信群的消弭而散卻,不信可以試試,如果微信群的功能從微信里被拔掉,當下所謂的“社群”基本消失殆盡,這個現實是血淋淋的。
第五個秘密:玩社群首先是鏈接,其次是互動,再次是結盟,最后是入心。說完這個套路,做過電商運營的一定會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這四個階段就是:吸引用戶、激活用戶、轉化用戶和留存用戶啊。互聯網的運營之道都是相通的,玩社群不光是簡單的體力活,還是一項費神燒腦的智力工作,如果你家想招聘一名“首席社群官”,一定要記得拿這個小常識考驗他哈,能有此運營思維者,可塑可培養!
第六個秘密:社群可以拿來做營銷,但社群營銷的本質是場景化,而在群里構成場景化的唯有“話題”二字。這個秘密是給做微商的朋友看的,你們天天說“社群微商”,天天在微信群里丟廣告,效果一天天下降,都怪不知道這個小秘密,移動互聯網有一個命門就是場景化,而線上的所有場景化營造,實質上都是話題創造,設計屌爆的話題,就成了社群營銷的核心。
第七個秘密:產品型社群的可行性值得商榷,因為社群的真正媒介是人不是產品。這兩年最火的講師,非李教授莫屬了,人家確實受之無愧,經歷和閱歷在那擺著呢。李教授鼓吹的“產品型社群”可謂炙手可熱,這跟小mi的“為發燒而生”不無關系。可常識卻告訴我:人們會因為一個牛逼的人或事而聚在一起,很少因為某個消費品混搭在一起,這個消費品又不是圖騰、信物,憑啥要圍繞它轉哩?所以,我相信會有社群型產品,而對產品型社群充耳不聞,不知道你們啥想法。
第八個秘密:基于共同價值觀而形成社群,是天方夜譚、癡人說夢。每當提及社群的含義,必有人說同頻同趣、價值觀相同,在這個年代里談價值觀你不覺得有點蛋疼么?尤其是認知淺薄的網絡上,趣味和價值觀被信息盈余給沖抵得混亂不堪,此時此刻恰恰是中國人的價值觀混亂期,而在此刻卻祈求基于價值觀構建社群,這本身就說明了社群的松散性。
第九個秘密:社群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討論,背后是粉絲經濟與社群經濟的理解不清。我始終覺得社群經濟是從粉絲經濟演化而來,就像現在的羅振宇一樣,一開始玩自媒體,現在玩社群,這其實是一種進化。社群需要有個精神領袖,他必須足夠的牛逼,在跟外圍社群對決時,氣場屌爆,為群爭光,在社群內能像個小太陽一樣照耀群員,而當群員數量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精神領袖的能量輻射沒那么遠了,咋辦?就搞幾個精神副領袖,靠著副領袖的能量場繼續輻射遠端的群員,然后就產生了多中心化,社群就真正建立起來了。
第十個秘密:社群的三層價值鏈是渠道、平臺、生態。渠道是一條線,平臺是一個面,生態是一個體。社群的價值挖掘,也基本遵循了這條規律,玩的最低級別就是把社群當成三渠道:溝通渠道、傳播渠道和銷售渠道,中級別是把產品優化、服務反饋、企業管理融進社群,高級別則干脆利用社群融合行業資源、玩轉產業鏈、改造商業模式了。你的社群進階到哪個級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