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暉
(廣州市蘿崗區文化與博物館,廣東廣州510530)
重塑嶺南“香雪文化”特色品牌
曹春暉
(廣州市蘿崗區文化與博物館,廣東廣州510530)
“香雪文化”具有厚實的歷史人文積淀,是南粵文化的代表之一,是蘿崗區本土文化的精華所在。傳承并豐富“香雪文化”新的內涵,使之古今貫通、弘揚發展,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為此,本文從歷史淵源、當前發展瓶頸、破題的建議及對策等三個方面,闡述要用創新的理念和務實的行動,通過積極能動地重塑“香雪文化”品牌,促進這一歷史文化遺存與時俱進,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
觀照與思考;蘿崗區;“香雪文化”;品牌
“蘿崗香雪”是南粵大地、蘿崗區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是老羊城八景之一,它既是嶺南文化的一個基石,也是廣州現代都市文化的“催化劑”,同時成為凝聚廣州開發區、蘿崗區人民敢為人先、務實進取的精神“標的”;因此,大力弘揚“香雪文化”是時代賦予蘿崗文化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具有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由是,萌發并孕育了蘿崗“香雪文化”綿延至今,成為嶺南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印記。在此,本文從蘿崗“香雪文化”的歷史淵源、當前蘿崗“香雪文化”的發展瓶頸、振興蘿崗香雪文化的建議與對策等三個方面,闡述“香雪文化”在形成品牌效應的同時實現科學發展。
1.蘿崗人民崇文重理的文化精神使“香雪文化”源遠流長。蘿崗的“香雪文化”具有豐厚的歷史人文底蘊。據考古證明,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先民在蘿崗生活的遺跡,比廣州建城還要早200多年。南宋時期,蘿崗鐘姓始祖鐘遂和建香雪文化之源——玉巖書院,后經其四子鐘玉巖發揚光大,成為廣州歷史上12間著名的古書院之一。書院座北朝南,依山造勢,雄偉壯觀,曲徑回廊,巧奪天工,“七檐淌水”的官庭帝制規格足見其在古時備受重視,今瞻之仍令人肅穆敬畏。因其獨具宋、元、明、清四代風格成為廣州一絕,又是全國少有的儒、釋、道三家精髓糅合并與自然山水結合俱妙的書院之一。書院內藏有珍貴的唐代韓愈所書“鳶飛魚躍”匾額、明代海瑞的的楹聯、清代鄭板橋的四季竹畫等,另有明清一批文人騷客的詩賦佳作。1983年,書院被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被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是蘿崗區首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與書院毗鄰的鐘氏大宗祠、鐘玉巖墓群,是保留完整的古建筑群,綿延著世代人文脈絡。特別是流傳幾百年的頗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玉巖誕”,雖然祭拜的是鐘玉巖,但主要的祭拜文化活動卻是文會;期間,鐘姓子孫在吟詩作對相互切磋之中,緬懷先人的高風亮節,表達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們崇文重理的真實寫照。2009年,“蘿崗香雪”、“玉巖誕”等10個項目列入蘿崗區、廣州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10月,“蘿崗香雪”列入第三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近現代文人的游歷詠賦是“香雪文化”的寶貴人文資源。20世紀60年代以來,朱德、郭沫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游蘿崗,賞梅花,抒情懷,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3.“香雪文化”是展示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有力支點。廣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不是獨立形成的,它包含著許多支點的支撐和烘托,“香雪文化”便是其中之一。因此,鞏固、發揚光大并借勢重塑“香雪文化”,對展示廣州歷史文化名城起到積極作用。近年來,蘿崗區政府持續投入,在原“蘿崗香雪”景區種上數萬株梅樹,恢復了“蘿崗香雪”的歷史奇觀。2008年12月,舉辦第一屆蘿崗“香雪文化”旅游節,之后每年在梅花盛開之際舉辦,至今已是第六屆,得到中外游客的贊譽。
1.群眾文藝創作缺乏引領。近年來,轄區內的群眾文藝工作者在各自專長領域雖有建樹,但文學藝術作品在全國缺乏較大的影響力。
2.文化標的缺乏修繕。散落于村居的大部分祠堂由于資金、人力所限,缺少維護,年久失修,已出現地基下沉、墻體開裂、梁架朽壞斷裂、岌岌可危狀況;特別是最能體現蘿崗先人生活起居的代表性村落“水西古村落”破損嚴重,亟待修繕。
3.文化品位缺乏內涵。游人來到蘿崗香雪公園,主要游覽項目仍為單純的賞梅,而公園現有梅花品種較單調,缺少樹齡長的老梅樹,梅樹種植的方式也缺乏立體感、個性感,景觀單一。每年在梅花怒放時開展“香雪文化節”活動,雖游客眾多,影響較大,但半個月后,可欣賞的景觀甚少,香雪文化隨花落而淡之。
4.文化發展缺乏規劃。蘿崗區的長項是舉辦節慶活動,但較少往節慶文化上引申;植根群眾的社區文化是村(居)民節假日的一個期盼,但多是粵曲和舞獅,甚少自成特色;學校的文體活動同樣缺乏特色,沒有在音、體、美、文等方面各具特色的校園文化“代名詞”。
1.發揮優勢,打造“香雪文化”金名片。蘿崗區同是國家級的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其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與寒冷中堅毅綻放的梅花內涵極為相似,正是這種獨領風騷的開放精神,促進了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又好又快發展。“香雪文化”的內涵也給予“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新的魅力:開放、包容、理性、成長,使人們時刻感受到這是一個能夠實現夢想、可以書寫傳奇的地方。同時,“香雪文化”也吸收了轄區111家名列世界500強的跨國公司所帶來的特色迥異的外來文化以及不同的價值觀、經營理念,使之呈現現代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的時代魅力。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的知識城和科學城,矗立的各式各樣、各具特色的現代的、仿古的新建筑群,本身就是現代文化藝術的結晶。這為打造建筑景觀圈、生態文化圈和現代體育文化圈等“香雪文化”具象金名片,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和智力支持。
2.全民參與,構筑“香雪文化”新高地。從蘿崗區的區域特質上認識,先進文化在和諧社會建構方面的貢獻,主要體現在歷史文化傳承、藝術審美培育、人文精神傳揚、社會道德觀認知、核心價值觀認同等方面。因此,要樹立以文化促發展、促穩定、促和諧的理念,推陳出新歷史文化、融入吸收外來文化,在文化發展的“寬度上”注重百花齊放、“高度上”注重求實創新、“亮度上”注重特色品牌,全民參與,共建共享,構筑既有歷史文化沉淀又有現代文化時尚的新型“文化高地”。
其相應對策有四:(1)編制文化發展綱要,系統的、全方位的促進區域文化建設,制訂具體保障機制,力促文化建設特別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可持續發展;(2)培育文藝領軍人物,制定文藝人才和文藝隊伍培養目標,對有潛力的文藝骨干給予重點培樹,在政策、投入、人才資源引進和配置等方面激勵文藝創作;(3)文化建設要接地氣充分發揮街鎮文聯和綜合文化站的功能和作用,引導建設“一街一品牌”、“一村(居)一特色項目”,讓老百姓擁有歸屬感強的能夠樂在其中的文化家園和文化生活;同時,要把文化建設引入校園,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從青少兒抓起;(4)加強區域旅游資源整合開發,科學整合傳統的“蘿崗香雪”文化與獨特的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州科學城的外資企業文化,大力發展轄區工業旅游、農業旅游、體育文化旅游,形成多樣化旅游線路,并開發相關的旅游衍生文化產品。
3.傳承人文,夯實“香雪文化”發展基礎。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是體現地域特色、彰顯城市個性的重要載體。玉巖書院、鐘氏大宗祠建筑群、鐘玉巖墓群和水西古村落就是承載“蘿崗香雪”文化的重要載體,是蘿崗的精、氣、神所在,因此,要保護好、傳承好這些具有深厚底蘊的歷史文化遺產。
其具體措施有四:(1)要做好文物的修繕保護工作,特別要切實抓好對玉巖書院、鐘氏大宗祠修繕工程的跟進和督促;(2)要重現“十里香雪”特色景觀,從香雪公園到暹崗村的區域,利用現有山體沿開創大道引植梅花,形成綿延數公里的梅花特色景觀,恢復蘿崗香雪鼎盛時期“十里香雪”的美景;(3)要解決廣惠高速噪音和景觀污染問題,協調省市有關部門,在廣惠高速香雪公園段加裝隔音屏或對高架橋進行立體綠化,遮擋游客視線,將廣惠公路對香雪公園的景觀影響降到最低程度;(4)要深入挖掘“香雪文化”的內涵,在香雪公園內興建朱德、郭沫若等名人賞梅抒懷的塑像或浮雕大影壁;在香雪公園或玉巖書院等文物附近開辟香雪詩書碑林,展示名人詩文和著名書畫相關書畫;在香雪公園引植古梅和多樣化的梅樹品種,強化梅花文化底蘊;扶持和開展“玉巖誕”等傳統文化活動,深化“香雪文化論壇”,傳承崇文重理的優秀文化。
總之,“香雪文化”是歷史留給南粵大地、留給蘿崗人民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積淀,它既是凝固的,又是活態的;它是蘿崗人民時代形成的精神寄托和物質存在,它與我國其他區域科學保護和有機開發歷史文化遺存在理論和實踐上是貫通的。為此,只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香雪文化”才能成為“嶺南文化”的燦爛奇葩,并在南粵大地綻放蓬勃的生機和華彩。
[1]郭凡,丁巍.蘿崗風物[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
[2]廣州市蘿崗區政協.蘿崗文史(一、二、三、四輯)[M].廣州:廣州出版社, 2008.
J524
A
1005-5312(2015)29-0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