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聰
(西安外國語大學,陜西西安710128)
費什讀者觀與伊瑟爾、姚斯接受理論的差異
劉聰
(西安外國語大學,陜西西安710128)
作為讀者理論的代表人物,美國讀者反應批評代表理論家費什與德國接受美學代表伊瑟爾、姚斯都強調讀者在文本解讀中的作用。但費什對讀者與文本關系的界定、對“讀者”這一概念的闡釋以及宏觀上的讀者研究都與后兩者存在著很大不同。本文試從這三個方面具體展開論述費什讀者觀與伊瑟爾、姚斯接受理論的差異。
費什;伊瑟爾;讀者反應批評;接受
特里·伊格爾頓指出:“當代文學批評理論粗略經歷了三個階段:專注作者(浪漫主義和19世紀);專注文本(新批評);近幾十年又從文本轉向讀者?!雹購V義的讀者反應批評包括德國接受美學,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歐美盛行,強調讀者在文學活動中的作用,其讀者和閱讀的相關理論是對注重文本的新批評理論的反撥,是文學批評理論的研究重心從文本到讀者的重大轉變。盡管同是重視讀者,這一派理論家內部對讀者的研究同樣存在很大差異。其中美國費什的讀者觀最鮮明地區別于伊瑟爾、姚斯等接受美學家的理論。
接受美學大師沃爾夫岡·伊瑟爾是這一派理論家的集大成者。他深受當時哲學傳統的影響,走的是分析文本——讀者這一對概念關系,在閱讀活動內部進行微觀研究的路子。在新批評一派完全忽視讀者作用的情況下將其提取出來,并置于文本接受的重要環節上。從伊瑟爾接受理論的命名上便可看出,讀者還處于意義“接受”的層面上。意義的獲取離不開讀者,但讀者的參與只是其中一部分。“敘述者不斷調整與他所講故事的距離,讀者只能獲得不充分的信息,從而始終處于被引導的地位?!雹谝辽獱査傅臄⑹稣卟皇亲髌返淖髡?,而是在作品中傳達思想的人。處于主體地位的是作品中的敘述者而非讀者。一切都是敘述者的設計,讀者接受敘述者意圖的引導,發揮想象,同敘述者共同發生作用,獲取意義。伊瑟爾關于“文本的召喚結構”理論也是在此基礎上的延伸,更強調了讀者的作用。文本中包含著各種不同信息點,當然也存在著空白,讀者便以自己的知識結構為基礎進行想象力的發揮,從而將文本的信息連接起來,獲取到更多、更廣泛的文本意義。
而姚斯在將接受理論作為文學史研究方法的過程中同樣肯定讀者,具體提出了“期待視域”理論,認為讀者在以往的審美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會對文本有期待,閱讀的過程就是讀者自己在文本中尋找與期待視域相吻合的事件并生成更多、更高級的經驗的過程。受闡釋學闡釋方法的影響,他認為文本的意義存在于文本之中,但需要讀者經驗的介入才能更全面地理解文本的意義,即以文本讀文本。姚斯的理論實現了從理解文本到能動地理解文本的前進,在基礎觀念上和伊瑟爾的理論更相近,重視讀者作用,但在文本和讀者兩者中更偏重前者。
相比之下,費什讀者觀的不同之處,首先表現在其將讀者放到作者、作品、讀者三個重要因素之首,強調主體——讀者的絕對領導地位。作者完成創作,文本便僅以文本的外在形式存在,意義的生成是讀者將文本潛在的可能性進行具體化、細致化的過程。讀者作為作品意義的解釋者,不是作品的附屬,也不受作者任何意志的支配,相反,他在閱讀和接受過程中以自己的意志和知識結構賦予作品意義?!白鳛橐环N技巧,解釋并不是要逐字逐句去分析釋義,相反,解釋作為一種藝術意味著重新去建構意義。解釋者并不將其破譯;解釋者制造了詩歌本身?!雹墼姼璧囊饬x是由解釋者本身所制造和賦予的,而不是一種“精選行為”④。讀者閱讀的過程本身便具有意義,如此一來,意義就不是固定不變的,不變的只有事件本身,也就是費什的“意義即事件”理論所強調的。這里,讀者的地位被提升到制造的主體層面,是費什讀者觀與伊瑟爾、姚斯最大的基礎性差異,是他們其他具體的讀者觀差異存在的前提。費什認為伊瑟爾理論是保守的、不合理的,是以承認存在一個具有客觀性的純粹文本為前提的。⑤他批判這種客觀性觀念的同時卻邁進了過于主觀的缺陷,從而走向了極端。
伊瑟爾在論述文本與讀者如何進行互動、產生意義時提出了“隱含的讀者”的概念。他認為,“作為一個概念的隱在讀者,他牢牢地根植于本文的結構之中;他是一個思維的產物,絕不與任何一個實際讀者相等同?!雹匏凶髌吩趧撟魍瓿珊螅[含的讀者也隨之確立,這是由作品本身固定下來的要求。讀者要參與閱讀,要獲取意義,就會沿著作品設定好的隱含的讀者的指引去發現意義。這直接與伊瑟爾所提出的“文本的召喚結構”相掛鉤,可以說隱含的讀者就是這樣一種召喚真實讀者的、深植于文本內部的結構。因此,他不是某個個別的真實讀者或者某一些讀者特性的總和,而是一種能夠喚起意義的文本的特別機制,是進行有效閱讀的關鍵環節。這是伊瑟爾與費什觀點一個很大的區別。
由于費什認為讀者是制造意義的主體,而主體的不同又會導致意義的不同。因此為了避免因讀者主體作用的過于絕對化而造成意義混亂、不可靠等情況,費什提出讀者應為“有知識的讀者”。他在《文學在讀者中:感受文體學》一文中這樣下了定義:
他們須符合以下要求:
(1)能夠熟練地講寫成作品本文的那種語言。
(2)充分地掌握“一個成熟的……聽者在其理解過程中所必須的語義知識”,包括詞匯搭配的可能性、成語、專業以及其他方言行話之類的知識(亦即作為適用語言的人和作為語言的理解者所具有的經驗)。
(3)文學能力。⑦
這種理想化的讀者同姚斯期待視域下的現實中的讀者相比還不一樣。姚斯的重點在于對現實中讀者的閱讀行為進行剖析,是有針對性讀者概念。而費什的“有知識的讀者”雖然也是對現實讀者提出的可能性要求,但在現實中卻是不可能真實存在的。這一理想化讀者概念適合的群體范圍太狹窄,能夠滿足此三個條件的讀者本身就占少數,不具有普適性,且現實中也沒有哪兩個個體讀者在上述三種能力上具有完全同等的水平,即使是很細小的偏差,也會導致意義的不同,那么這一意義鏈條上的信息就會變得截然不同。
費什和伊瑟爾的兩種讀者都是假定性的、非真實存在的讀者。如果說伊瑟爾的“隱含的讀者”是文本內部讀者結構的理想化,那么費什的“有知識的讀者”就是現實讀者的理想化。盡管這種理想化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有知識的讀者”仍然有其現實意義。即使無法實現具有完全同等的能力,讀者依然可以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提高個體自身的理解力和修養,這對于理解文本、深入思考是有意義的。
除以上對文本、讀者及其關系的微觀分析研究,讀者反應批評理論家們還從宏觀上對其理論進行了補充和拓展。主要以姚斯和費什為例,前者的理論落腳在文學史研究的大范疇內,在宏觀性上較之后者更全面系統、范圍更廣;而后者主要落腳在讀者群體上,并體現出一定的矛盾性。
姚斯接受理論是將讀者因素引入文學史范疇而形成的文學接受史,將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重要性在宏觀意義上進行了擴展。他認為文本本身一經創作完成便不再變化,但讀者卻是處于歷史變化中的讀者,不同時代、環境下讀者經驗的差異使閱讀獲得的文本意義也存在差異,文本從接受的角度看被賦予新的背景和特質,并在歷史的發展中或傳承,或再次改變。讀者與文本不斷進行歷史性的互動并相互影響,文學作品的存在史實際就是“作品與接受相互作用的歷史?!雹?/p>
根據費什讀者制造意義的觀點,個體獨立于文本之外,那么個體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必然會造成意義的多樣。為解決這一問題,費什就讀者本身闡釋了“有知識的讀者”概念,同時,在宏觀上提出“闡釋共同體”和“解釋策略”加以限制?!八械目腕w是制作的,而不是被發現的,它們是我們所實施的解釋策略的制成品?!雹崦恳粋€讀者都是一個闡釋共同體的一部分,同一闡釋共同體內部的個體在進行文本閱讀時會運用相同的解釋策略,即有跡可循的一套知識系統、標準、步驟等,從而對同一文本才能做出相似的判斷,避免毫無章法地隨意解釋。由此可以推論,用不同闡釋策略制造意義的不同的闡釋共同體就會產生更大的、甚至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和對立,這也是費什認為文學批評流派之間相互對立的原因。
既然闡釋共同體是由個體組成的一個個小群體,闡釋策略的概念也就不夠廣泛,那么這種宏觀性顯然是有限的。沒有對闡釋共同體之間以及每一個共同體內部闡釋策略進行具體的劃分和運行機制的精確把握,單憑兩個概念支撐,使這一理論始終是模糊的、有欠缺的。
姚斯的“期待視域”理論與費什的“解釋策略”有相通之處,尤其是公共期待視域。一定的歷史時期一定會有主流的、被普遍認同的期待視域,從對群體閱讀的研究形式上看,這與同一闡釋共同體內的讀者有共同的闡釋策略的觀點頗為相似。但姚斯在研究方法上又更進一步提出了設想:在垂直和水平兩個維度上對公共期待視域進行研究,即作品在不同時期的接受情況和同一時期不同讀者對作品的理解情況,可以說,深化了文學的歷史學研究方法。因此又比解釋策略更高了一層。
總之,在同是將讀者作用提升至文本意義獲得的重要過程的前提下,費什主張的讀者中心的觀點與伊瑟爾和姚斯有著基礎性的差別。同時,為了避免被批評家質疑為極端主觀主義和讀者/文本的二元對立,他又用闡釋共同體來作為其理論的客觀性支撐。盡管如此,其理論依然有過分夸大讀者在作者——文本——讀者三部分構成的有機整體中的作用之嫌。反觀伊瑟爾與姚斯的接受理論同樣存在缺陷和不足,但其強調閱讀過程中讀者與文本的共同作用,在微觀和宏觀領域對接受美學進行了系統性建構。他們的接受理論與費什重視讀者、對讀者本身所提的方向性要求以及宏觀上的讀者群體的思考共同豐富、發展了讀者反應批評理論,徹底實現了當代西方文論研究重點向讀者和接受的轉移。
注釋:
①特里·伊格爾頓.文學理論導論[M].明尼阿波尼斯:明尼蘇達大學出版社,1983:74.
②沃爾夫岡·伊瑟爾.作為現實主義小說結構成分的讀者.選自最新西方文論選[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42.
③⑨朱立元,李鈞編.斯坦利·費什.看到一首詩時,怎樣確認它是詩.選自西方文論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87,390.
④⑦斯坦利·費什,文楚安(譯).讀者中的文學:感受文體學.讀者反應批評: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139,165.
⑤馬新國.西方文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11.
⑥沃爾夫岡·伊瑟爾.閱讀行為[M].金惠敏等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1991:44.
⑧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88.
I516
A
1005-5312(2015)29-0063-02
西安外國語大學研究生科研基金項目(syjsb201412)費什讀者觀與伊瑟爾、姚斯接受理論之比較研究。